所有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過度的「我執」。
「我執」是一種以自我為出發點的執念,對自我、個人看法和判斷有著極為強烈的執著。
比如,總是反復思考自己某一次的表現是否完美,不斷在腦海中回放當時的場景,糾結於每一個細節,都是對自我念頭的過度執著,也是一種思維反芻,進而可能引發焦慮、抑郁、強迫和精神官能症。
常見的7種型別如下:
1、以自我為中心
把個人得失看的很重,比如工作中一旦自己的利益沒有達到預期,就會陷入焦慮和不滿。
2、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不自信,很容易受外界影響,稍微有點動靜,內心翻江倒海。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一點負面評價,情緒低落很久,甚至開始自我懷疑。
3、難以釋懷過去的錯誤和失敗
一直沈浸在過去的錯誤和失敗中無法自拔,不斷地自責和悔恨。比如在一段感情中受到傷害,之後便不敢再投入新的感情,總是擔心再次受到傷害。
4、過分追求完美
對不完美和錯誤會有強烈的排斥感,一旦出現一點瑕疵,就會感到極度痛苦。就像一個畫家,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極高,哪怕有一點顏色不協調,都會反復修改,甚至陷入絕望。
5、過度控制欲
表現為對周圍的人和事都試圖進行嚴格掌控。比如家庭中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交友各方面都會進行細致入微的規劃和管理。
工作中,對同事的工作方式和進度不斷幹涉,要求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一旦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範圍,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6、固執己見
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唯一正確的,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比如在討論問題時,無論別人提出多麽合理的論據,都拒絕改變自己的看法,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而與人發生激烈的爭執。
7、過度比較
總是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且以比較的結果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如果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嫉妒等負面情緒,而如果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又會滋生傲慢和自負。
強烈的自我執著會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遇時,無法以平胡的心態去接納和應對。
會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感到痛苦,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與自己的期望不符而陷入苦惱,會因為害怕失去已有的而充滿恐懼。
【金剛經】中有一句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 提示我們的內心不應執著於任何特定的事物、觀念、情感、境界等。不被外在的相所束縛,不被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所左右,不被過去的經歷和未來的擔憂所困擾。
比如不執著於財富、名利、地位等物質享受;不執著於他人的贊美或批評;不執著於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或觀念。
「而生其心」 則是在這種不執著的狀態下,自然地生發出一種清凈、智慧、慈悲的心。這種心不是刻意造作出來的,而是在放下執著後自然呈現的本真狀態。
它能夠以一種超越的視角看待世界和人生,充滿著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和慈悲,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智慧,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而不被表象所迷惑。
也就是只有放下執著,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才能達到一種內心的自在和解脫,從而展現出真正的智慧和慈悲之心。
如何破除我執?
1、放下對念頭的執著
不要急於下判斷,大腦有時會制造無謂的問題。我們常常會無端地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些擔憂往往是沒有根據的,卻會讓我們陷入焦慮。
停止被念頭控制,將註意力從過度關註的問題上移開。比如,當你發現自己又在為某件小事糾結時,嘗試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註意力,從而減少自我消耗,實作心理的自由和解脫。
做到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起即覺,念起即斷,念起不隨,覺之既無。
2、培養超脫的心態
要學會從狹隘的自我視角中跳脫出來,不被眼前的得失榮辱所羈絆,不被個人的欲望和恐懼所束縛。
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是暫時的,我們的身份、成就、甚至我們的身體都是不斷變化的。
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戰,不再被自我中心的焦慮所困擾。
3、深化對無常的認識
接受變化是生命的本質,世間萬物皆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沒有什麽是永恒不變的,無論是財富、地位、名譽,還是美好的時光、親密的關系。
認識到無常的本質時,就不會對擁有的東西過度貪戀,也不會對失去的東西過分痛苦。就如那盛開的花朵,雖美麗卻短暫,我們欣賞它的綻放,也接受它的雕零。
在生活的起伏中,學會以平胡的心態面對變化,不被「我執」所束縛,因為我們知道一切都在流轉,執著只會帶來痛苦。
4、涵養慈悲的情懷
培養對所有生命的同情和理解,讓心靈更加寬廣和柔軟。慈悲不僅僅是對他人的關愛和同情,也是對自己的寬容和接納。
當你心懷慈悲時,會減少對自我的過度關註,不再僅僅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會看到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伸出援手去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
同時,也會對自己的過錯和不足更加包容,不再過分苛責自己。透過慈悲的實踐,逐漸打破「我執」的壁壘,讓愛與溫暖在心中流淌。
比如抑郁的人多參與義工活動,就是涵養慈悲的情懷,打破「我執」的一種方式。
透過這些實踐,逐漸破除「我執」,即那種過度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認同。也會體驗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自由和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