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從個人身上找問題,這次挑挑環境的毛病。
1、為啥你活得很辛苦?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社會評價體系過於單一,很多人遵循著同一個路徑——好好學習→考入名校→進入穩定且賺錢的行業→努力爬到金字塔頂端。
不是說這樣不對或者不好,而是太多人進入這個賽道,勢必會引起內卷。當被迫卷入後,人本身會被工具化,你不再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而成為了一個螺絲釘,評價好壞的標準就是你能不能適應這套遊戲的玩法,人們也不由自主地把意義和價值賦予在這套規則上,我能適應規則,我的人生就有意義、有價值;適應不了,我就會懷疑人生。
可怕的是,這套標準會慢慢地變成自己對自己的苛求,即便是別人不會時時刻刻提醒你要求你,你在獨處的時候也會經常自我要求,你不允許自己「躺平」,不允許自己娛樂,因為你害怕一但松懈,就會掉隊。你也會害怕周圍人用異樣的眼光審視自己,仿佛在說「你怎麽能不上進呢?」「你竟然敢挑戰規則?」
所以這不是精神科或心理治療能解決的,這是個社會問題。
2、「有時候負面情緒是正常人在非正常環境下的正常反應」。
我做精神科醫生,經常遇到人們帶著「精神疾病」或「心理問題」來門診,他們可能會因此而產生「病恥感」,因為這就相當於在說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等方面出了問題,甚至是對「自我」的否認。出了問題就得解決問題,嚴重的需要住院治療,一般的需要服用精神科藥物或給予心理治療。
但事實上很多「患者」來到門診僅僅是因為「他們最近的生活壓力變大了」,他們可能遭遇了不公正的事情,比如被領導差別對待;也可能是運氣很差,在股市上賠了不少;還可能是遭遇了中年危機,他們無法在事業、感情、家庭上維持平衡。所以就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癥狀,比如情緒低落、心煩意亂、反復擔心等等。
我們習慣於從「自身」找問題,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遇事反求諸己」「正人先正己」,有時候跟別人傾訴後,常常得到的反饋是「你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別人都能克服,你怎麽就不行」。似乎一丁點耳客觀原因都是不被允許的。
這就像吹一個氣球,當超過它自身的耐受度,氣球就會爆掉。如果我們不斷給你身上施加壓力或者增加復雜度(complexity),你就會在某個無助的時刻崩潰掉,你可能會被診斷上某種精神疾病,也可能因此而出現各種負面情緒或是出現物質濫用。通常人們被重挫幾次後就會習慣性地崩潰或變得脆弱。
我們很少去思考「如何減輕外部的壓力」,而是常常探索「怎樣把氣球的忍耐度變得更強」。
3、不恰當的社會期待
14年我回老家學駕照,當時十幾個人一輛車,大家十幾天的大部份時間都待在一起,當然也會各自介紹一下自己,輪到我了,「我在清華讀研,學的是精神病學,跟心理學業沾點邊」,大家紛紛投來羨慕的眼光,可沒成想這個介紹把自己坑了。
因為我是請假回去學車的,時間緊任務重,我要在兩個禮拜之內考完科目二和科目三,所以其實壓力還挺大的,每次教練搞練習考核,我都很緊張,生怕教練訓斥。但這種壓力我是不敢輕易跟練車的小夥伴講的,因為我有點害怕被嘲笑「你自己天天研究心理學,這點壓力都承受不住?」「就這還清華的?還不如我呢。。」整個練車就在這種不敢言說的壓力中渡過。
你可以笑我心態差,但這是我真實的心理寫照。
最近看到這則新聞「清華法律高材生被律所辭退後自盡離世」,我也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大致是說「單一的評價體系可能讓人走向極端」,但有人留言說「這是個人心理不夠強大,被辭退不能送送外賣、跑跑網約車?」
這個還真沒那麽容易,我倒是不覺得他在行動上有什麽困難,而是如果他真的這麽做了,周圍環境的聲音能包容他麽?我想大機率是不能的。光是這個標題「清華法律高材生被律所辭退後自盡離世」就已經足夠反差了,大家期待的是「清華的學生怎麽可能被辭退?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明你自己能力不行」「被辭退的清華學生應該逆勢反彈」「他換個賽道應該也能成功」。
所以什麽時候我們不再生活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或者真的能做到「視而不見」,才能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但兩者都不容易做到。
4、刷短視訊刷到一個阿姨開著自己的房車自駕遊,有人好奇她為何一個人在路上,她也在視訊中解釋過,原來阿姨的婚姻不是很幸福,經常被丈夫指責,也容易發生爭吵,長期這樣的生活讓她患上了抑郁癥。
兩年前她用僅存的一萬塊錢購買了車頂帳篷和戶外裝備,開始了旅居生活,她說「別人的旅行是遊玩,而我的旅行是以車為家」,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難,比如在空無一人的營地裏受到過安全威脅,但旅行中也有很多的收獲,一路上結識了五湖四海的朋友,自己從「一竅不通」也逐漸成長為「旅行達人」。由於2300塊的退休薪資不足以支持她的日常開銷,她便開始學習自媒體,沒有團隊的營運,也沒有精美的剪輯,但卻收獲了230萬的粉絲,她說「是因為我說了一些真心話」。
最讓我觸動的是她從一開始的愁苦狀態逐漸變得面露笑容,她的抑郁癥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她無疑是有勇氣的,但更重要的是旅居生活讓她找到了自由表達的方式,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感受。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有太多的因素讓我們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及感受,這會讓人感到壓抑,時間久了難免出現各種心理或精神問題。
有人問心理治療或咨詢的本質是什麽?它到底是如何起效的?我想我的答案會是「個人情緒及感受的表達」,或者說是「尋找自我」。心理治療中經常會詢問來訪「你的感受如何?」來訪通常在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後會表現出一些詫異,可能之前的人生經歷沒有人這麽問詢過,自己也沒有認真覺察過,自然也不太會像視訊中的阿姨一樣主動尋求改變。
但是當他們逐漸意識到「自我」的重要後,改變也會悄然發生,這就是情緒改善的契機。所以無論你的生活多麽地雜亂,或者有多麽大的壓力,我們都應該開辟出一些屬於自我的時間和空間,真正地看到自己,真正地與自我對話,爭取最大程度的「自由」。
P.S.方式有很多,不拘泥於房車這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