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已有幾個年頭了,至少我目前還做不到。
其實很多人最初學習心理學都會有一些功利的目的,譬如說看透別人的心思,幫助你左右逢源、平步青雲,或者幻想著自己說出一些專業的話語來開導別人的場景,覺得哇噻真酷。
事實證明,心理學往往會令這些人失望,因為它其實沒有大多數人想象中的那麽神奇。
慢慢地你會發現,你既不會讀心術,也無法透過催眠來操控別人的思想,更加不可能透過一些鞭辟入裏的話來瞬間撫平別人幾十年的創傷。
並且環顧整個心理學圈子也沒發現有人能辦到,哪怕他是享譽全球的大師。
如果有人宣稱自己會讀心術的話,只有兩種可能性:他是騙子,或者,他有精神病。
發現了心理學的「樸實無華」之後,有些人失望地走了,但有些人還是留了下來。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他們能夠感受到心理學原本的魅力。
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這些年心理學都為我帶來了什麽:
1. 對人性更加理解了,對周圍的人也就更加寬容了
我發現很多心理學初學者都有一個習慣,就是特別喜歡套用心理學的理論去分析別人的言行,當然包括我當時也是這樣的。例如這個人的樂群性怎麽樣、神經質大概有多少、可能是什麽型別的依戀。當時的這些好奇的「揣摩」,非常有利於加深對心理學理論和人性的理解,但其實這個階段大多數的「分析」都是不準確的。
漸漸地,就不再去根據片面的觀察來給別人貼標簽了,這些理論最終內化成了我認識他人的模型,例如現在從事心理咨詢,在與來訪者對話時冥冥中有一種方向感,我知道該怎麽和他交談,才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這個人。
而這些對人性的理解也帶來了另一個很不錯的副產品,就是對別人更加寬容了。因為我之前是從事互聯網行業的,會有一種工程思維,比方說分析清楚A了,下一步就要去執行B,最後達到一個預期中的C。但我發現人就沒辦法做到這麽理性,在A和B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導致他不去做的原因是非常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因為恐懼,有的是因為懶惰,有的是因為損失厭惡,有的則是擔心出現別的後果,哪怕他知道做了這件事對他是好處的。
現在,我會更加關註他不去做的原因,因為這往往才是癥結所在,例如她可能擔心真誠的溝通會引來男朋友的反感甚至拋棄,如果能幫助她疏通這一點,關系就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2. 心理覺醒程度高了,「上帝視角」也就開啟了
一個人在心理上覺醒的程度,決定了他的看待事物的境界,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雞湯,卻是我多年來的真實感悟。
完全沒有心理覺醒的人,他是意識不到別人存在「想法」和「感受」這種東西的,而這種人往往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與「後果」之間的聯系。所以,他們我行我素,以自己為中心,想要做一件事,就必須要做到,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屢屢碰壁。在我咨詢當中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人,疏導他們是非常費勁的。
再成熟一點,則是能夠考慮到他人的感受,不做那些會傷害別人的事情,這是大多數人都能達到的。而覺醒程度更高者,會明白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認知和行為風格,而這些風格是他們以往和現在所處的環境帶來的。
到了最高的程度,是意識到人可以支配環境,這類人有著明確而堅定的生活信仰,會主動地選擇合適自己的環境和生活方向。而心理咨詢師,則是要幫助來訪者找到自己的信仰,並且構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繼續被負面的環境支配。
3. 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方向參考
以往我是一個挺看重成就的人,和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把人生的目標定義為我要住怎麽樣的房子,要買什麽牌子的車。其實那樣是會讓人變得斤斤計較、活得很累的,因為你每時每刻都要和別人比較,天天傷害自己。
其實心理學有一個很神奇的功效,就是會讓你逐漸變得向內探尋,而不是內外索求。比如你會很少在意自己用的東西是不是比別人高級,而是去關註今天的工作狀態是不是滿足的。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叫做阿德勒,他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在與他人、社會的連結當中找到一種「共同體感覺」。現在我透過知乎這個社群和大家互動,時不時透過文字和直播來和大家交流,也幫助一些人解決了困擾,這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參與」進了這個社會。
我想,這種狀態確實比自己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時更加充實,而且也是心理學才讓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難道這不比讀心術什麽的更香嗎?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我是 @宏桑,一個心理咨詢師,
同名公眾號: 宏桑(hongsang1989) ,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