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想學的東西太多,而自己能力有限,為此非常焦慮,該怎麽辦?

2020-09-08心靈

一、有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道理。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身體沒有生理的疲勞,就不斷行動,不管情緒如何。

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太簡單了,像是廢話,但我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發現未必。很多人遇到抗拒的事情,比如有論文要寫,或者有什麽工作任務要做,因為討厭做,或者擔心做不好,反正就是類似拖延癥,你懂的。然後就遲遲不做,就是不行動, 這實際上是被情緒絆住了, 卡在無法開始的狀態,

這事我覺得跟自戀有關系, 你把自己的行動看得太重要了,似乎出手就要有進展,就得有成果, 而實際上,任務的推進,經常由大量看起來沒有什麽作用的行動組成: 比如只是找參考資料, 比如只是整理手裏現有的資訊,

這些完全沒有任何難度,僅僅是一堆瑣碎,需要大量行動而已,我們太喜歡抽象的思考,把一大堆為了完成一個目標的行動,想成是在做一件事,而實際上,落實到具體中,你沒法說哪個步驟是在做一件事,或者說,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都是在做一件事。

以前看過一個似乎正能量的故事: 說什麽三個工匠在建房子, 第一個說自己在砌墻, 第二個說自己在建房子, 第三個說自己在修建美麗的城市。 這故事本身沒錯,是要啟發人們用一個更大的解釋, 賦予自己所作事情更宏大,更重要的意義, 隨之產生不一樣的心情和動力, 但反過來,這種思維方式也有害, 比如,你的目標只是砌墻, 很可能你一下午目標就完成了, 如果你的目標是要蓋一棟房子, 很可能一個月過去還沒完成, 如果你的目標是建設一座城市, 完蛋了,可能你一輩子都完不成。 這三種給人的壓力也不同, 你的進度感也完全不同, 所以人必須靈活,不能一根筋,

你想想,過去玩遊戲, 凡是好玩的遊戲是不是都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你有預期,你知道接下來打怪會有獎勵,二是獎勵不確定,你不知道會得到什麽獎勵,這兩條缺一不可,如果沒了預期,你馬上沒了動力,而且獎勵不能確定,一旦是確定的獎勵,你知道接下來,打的怪要麽什麽都不掉,一掉就是上次打到的,完了,你肯定不愛玩,並且說這遊戲是哪個神經病做的, 多巴胺的分泌就依賴上面兩點,有預期,獎勵不確定。

而行動,生活中瑣碎的行動,本身就容易產生不確定的獎勵,為什麽不確定,因為過去你經常拖延,所以真的順利完成的任務並不足夠多,哪怕你是收拾房間,對於常年不愛動的人,一個整潔的房間都是一件不經常體會的新獎勵,仔細想,你會發現,生活中,因為懶得動,而沒有體驗過的獎勵多了去了。

二、中國社科院做過一項調查: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有一半人會把事情拖到最後才做。

拖延就像是一種慢性毒藥,會在悄無聲息間侵蝕你的人生。

法國作家紀德有次談到拖延時說:表面上是拖延時間,實際上是拖延生命。

往後時光,立即行動起來。

今日事,今日畢。

小事即刻做,大事提前做。

稻盛和夫在書中提到自己曾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上大學的時候,為了寫出優秀論文,他總會在動筆前苦思冥想。

導師見狀告訴他:「等你想得十全十美再行動,答辯早就結束了。沒有完美的論文,優秀的論文都是改出來的。」

聽了導師的建議,稻盛和夫先粗略完成了論文,然後傾註大量時間修改,最後拿到了年級最高分。

Facebook公司墻上有一句醒目的標語: 完成,勝過完美。

再完美的理念,沒有行動只會變成空談;再完美的想法,沒有行動只會變成幻想。

凡事先幹起來再說。

三、我剛畢業那會兒,在一家老牌車企上班。

同年入職的小龔時常提醒我:

「傳統燃油車的份額將來肯定會越來越少,如果想保持競爭力,要麽積累新能源相關的技能,要麽發展一門副業。」

過去幾年,我不斷培養寫作能力,終於在車企大規模裁員前,轉行到新媒體領域。

前兩天偶遇小龔,我一邊感謝他當年的建議,一邊忍不住好奇:

他對行業前景的預判這麽精準,現在肯定也有不錯的發展。

誰知不問還好,一問才知道他還在原來的公司原地踏步。

雖然沒被裁掉,卻遭遇降薪,每個月還要為房貸頭疼。

仔細想想,小龔正是「高認知窮人」的縮影: 睡前設想各種可行的路,一覺醒來仍在走老路。

認知也許能幫我們看清方向,但要實作目標,靠的是行動力。

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一生出版70余本專著,累計字數超千萬,涉及數學、生物學、哲學等數十個領域。

當被問及如何做到如此高產時,他只回答了簡短的一句話:「絕不拖延。」

56年的學術生涯中,柳比歇夫堅持一個原則:想到做什麽,就立刻按下懷表計時的按鈕。

嘀嗒轉動的秒針,給他一種時間拼命流逝的緊迫感。

柳比歇夫在這種緊迫感的驅使下,不管事情結果如何,總是先將想法付諸行動。

而他最終也用豐碩的成果告訴世人:很多事先認為難以克服的困難,只要行動起來,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作家李尚龍說:對一件事有基本的了解後就去做,別去等待所謂的完美時間,因為你永遠等不到這樣的時機。

很多事情,越拖只會越難,做了才有答案。

三流的認知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勝過一流的認知加三流的執行力。

四、歷史上有倆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是王陽明:他用一生踐行了四個字,知行合一。

他也因此成為名垂千古的大師。

一位是趙括,他用幾十萬人的性命告訴我們一個血淋淋的道理:知道,和做到,是倆碼事。

那麽,什麽是知行合一,我們又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呢?說幾點我生活中的感悟:

1,想到什麽,就做什麽,才是對自己認知最佳的尊重,要是準備的時間長了,這個計劃就擱淺了。

2,邊幹邊完善,千萬別等待,這世界太快了。我啊,當下能做什麽就做什麽,慢慢我襠下就想要什麽就有什麽。

3,執行力不是講出來的,是咱幹著幹著,事兒就幹出來了。

很多問題,都是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發現的,發現一個,解決一個。不要觀望,先咬著牙幹起來再說。很多人老是想,老是觀望,優柔寡斷是人生大忌,漂浮不定,只能自己禍害自己。

4,我們迷茫常常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麽,往往是因為我們什麽都沒做。

迷茫是人生的常態,無論任何人都有迷茫的時候,區別在於有的人經常迷茫,有的人是偶爾迷茫。有的人迷茫不知道到底該做什麽,有的人迷茫是因為不知道做的對不對。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所謂的一錯到底,在一個善於思考和執行的人身上幾乎是不會發生的。

為了超越對手,可口可樂推出了新產品,結果消費者並不喜歡這味道,可口可樂迷茫了;

面對房地產的誘惑,史玉柱雄心壯誌,也想進去分一杯羹,結果資金鏈斷裂,史大爺也迷茫了。

再牛逼的人也有出錯的時候,但他們一直在路上,試錯是為了讓以後出的錯誤更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麽出錯,牛逼的人終歸還是牛逼的人。

面對事業,我也迷茫:如何才能賺到錢,如何才能讓跟著我幹的人都賺到錢。但就算迷茫,我也不會坐在那裏空想,一想一天,一想一年。或許我不能保證我現在做的是正確的,但我能保證我一直在做。所以就算出錯也會有收獲,這就夠了。

很多人害怕換一條路也許會更糟糕,但人就是在各種機遇中成長起來的。

就算更糟糕,也沒什麽比一成不變更糟糕了

機會壓根不是等出來的,是幹出來的,任何事情都要先幹起來再說,邊幹邊找機會,邊幹邊創造,邊幹邊修正,邊幹邊完善,只要大方向對,也許最初看起來沒希望的事兒,也能開花結果。

有點兒野心的人,是邊做夢,邊行動,讓夢想照進現實。

人生也許不需要太多等待,有些事兒,想好了就甩開膀子幹,也許就算最後失敗了,心裏也沒那麽多遺憾...

我是 @也無風雨也無晴 ,見過社會百態,走過彎路,遇過良機,受過挫折,十年奮鬥,小有成就,願和大家一起交流。

喜研究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累計為3000+人解答過人際、職場等難題。私人號:j709527,添加即送【人性天書72卷】、【職場升遷秘籍】等。

有的文章太露骨釋出不了,有緣刷到就點個贊吧。悟透社會潛規則,提前三百年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