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以開放視野,讀懂中國之路」(環球熱點)

2024-12-10心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馬丁·雅各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本報記者 林子涵攝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錨定長遠目標,具有深邃的戰略眼光,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提供新動力。」在近日的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期間,英國知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各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馬丁·雅各是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前高級研究員。2010年,馬丁·雅各出版著作【大國雄心】。在書中,他提出,現代化不止一種範式。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
他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惠及廣大開發中國家。唯有破除偏見和濾鏡,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和世界座標,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帶來的新機遇。
「中國社會展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科技自信,創造力不容小覷」
過去兩年,馬丁·雅各存取中國近10次,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印象深刻。他特別提到,電動汽車的普及,給人民生活帶來了顯著影響。
「2005年至2019年間,當我造訪中國時,街頭巷尾常見進口汽車。然而,短短幾年間,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快速崛起,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上贏得了重要份額。」馬丁·雅各說。中國在電動汽車及電池技術領域成為全球領先者,不僅體現了中國汽車制造能力的提升,更代表了工業制造能力的提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走在前列。
「中國社會展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科技自信,創造力不容小覷。」馬丁·雅各認為,中國的快速生產和叠代能力是創新活力的體現,這些能力推動中國不斷推陳出新,並將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馬丁·雅各說,中國在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風力渦輪機等多領域取得顯著成就,背後是中國對綠色發展的長遠規劃和持續投入。
「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實作這一目標,重在堅持不懈的切實行動。」馬丁·雅各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中國克服多方面挑戰,積極布局謀劃並實施一系列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推動應對氣候變遷實踐不斷取得進步。
「言出必行是中國政治文化的鮮明特色,推動中國不斷取得新成果。」馬丁·雅各說,「面對新的發展目標,中國不是空談家,而是行動派。」
在馬丁·雅各看來,綠色發展註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中國推動新能源高品質發展,正是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其他現代化道路的一大特點。未來,全球永續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貢獻」。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錨定長遠戰略目標,具有深邃的戰略眼光,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提供新動力。」馬丁·雅各說。
「中國式現代化為開發中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有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鮮明特點。中國式現代化除了回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還回答了什麽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誰是經濟發展的獲益者等問題。」馬丁·雅各說,「中國註重透過經濟發展來減少並最終消除貧困。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從一開始就著眼於為人民服務。中國堅持把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在全球不平等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尤具意義。」
在馬丁·雅各看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世界觀。
「中國式現代化沒有阻止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發展。恰恰相反,中國式現代化為開發中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共建「一帶一路」就是一個有力例證。」馬丁·雅各說,透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向開發中國家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技術,助力他國推進現代化轉型,實作自主發展、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貧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更多國家分享了中國現代化經驗,具有世界意義。
「世界上只有不到200個國家,已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這令人難以置信,這絕對是一項非凡的成就。」他表示。
馬丁·雅各說,中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有深厚的友誼和相似的歷史經歷。中國視自身為開發中國家一員,同開發中國家站在一起。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到近年來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中國致力於加強同廣大開發中國家團結合作,實作共同發展繁榮。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金磚合作機制共同標誌著一個重要歷史時刻,那就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馬丁·雅各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金磚合作機制代表了開發中國家對新合作形式的期待。「全球南方」概念也在開發中國家的團結合作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放下偏見和濾鏡,才能讀懂中國」
「目前,世界上大約80%的人口生活在開發中國家,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20%。隨著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我們會越來越看到中國的重要性。」馬丁·雅各說。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表示,展望未來,中國無疑將在高品質發展方面取得成功,這將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源泉。「目前,多項經濟指標都指向了積極方向」。
馬丁·雅各表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文明交流至關重要。「西方社會長期以來存在一種‘文明的傲慢’,認為西方文明優越於其他文明。然而,這種想法已經被現實推翻。文明優越論越來越被證明是錯誤的」。
「要更好了解中國,去看看中國是最直接的方式。」馬丁·雅各說,「許多西方人在存取中國後,他們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生活在世界的中心。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成果令人興奮。」
「放下偏見和濾鏡,才能讀懂中國。」馬丁·雅各說,中國擁有悠久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蘊,源遠流長的文化塑造了中國的世界觀。透過「西方棱鏡」、照搬西方理論,只會誤讀中國。讀懂中國,必須讀懂中國歷史和文化,並對文化差異保持開放心態。
「以開放視野,讀懂中國之路。」他說,「我們應該以更廣博的視野來看待世界和人類,而非局限在一種狹隘的視角中。這種開放的態度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及其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本報記者 林子涵 嚴 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