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誰將成為下一任法國總理,他面前的道路都將是狹窄且曲折的。
▲資料圖:法國總統馬克龍。圖/新華社
文
|
陶短房
據新華社援引法國媒體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12月5日批準了總理巴尼耶的辭職請求。
法國國民議會12月4日晚投票表決透過一項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導致法國政府遭彈劾下台。依照法國憲法,巴尼耶需代表政府向總統遞交辭呈。
這是自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因不信任投票而被推翻。上任至今僅91天的巴尼耶成為自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任期最短的總理。巴尼耶內閣辭職後,在新總理任命之前將繼續負責日常政務和應急管理。
終究躲不過去
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這個歐洲最大的單一制國家就充斥著政治不穩定。進入20世紀,第三、第四共和國時期「短命」內閣層出不窮,總理被議會不信任案推翻也是家常便飯。
1958年由戴高樂將軍創立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為避免重蹈覆轍,建立了半總統制和一系列制衡機制,自那以後法國政壇相對穩定,「短命」總理和國民議會透過不信任案推翻總理的情況很少發生。
在巴尼耶之前,第五共和國共產生過27任總理,最「短命」的是歐蘭德擔任總統期間的卡澤納夫,任職時間是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而被國民議會不信任案成功推翻的總理僅有一人,即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理蓬皮杜。但他不僅是迄今第五共和國總理任期最長紀錄(2279天)的創造者,且後來成為第五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
今年6月,法國總統馬克龍鑒於極右翼國民陣線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以「極右翼威脅共和國穩定」為由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結果極右翼雖在法國大多數黨派「棄保」默契下「搶班奪權」失敗,執政聯盟「在一起」卻也由此喪失國民議會多數,左翼大聯盟新人民陣線成為國民議會第一大勢力。
照慣例,身為總統的馬克龍理應首先授權國民議會席位最多的新人民陣線嘗試組閣,如果失敗再照席位順序授權其他勢力。但馬克龍先是以辦奧運為由,把組閣拖了近3個月,繼而又以「維護共和內容」「存在組閣難度」的借口跳過新人民陣線,在9月5日任命右翼共和黨人巴尼耶為總理。該黨在國民議會的黨團只有47席。
這個基礎薄弱的內閣很快面臨困境:10月,面對空前財政困境的巴尼耶公布2025財政年度預算草案,希望透過實施緊縮,將財政赤字從6%降至5%,為此提出大幅增加稅收和降低公共開支,以此增加約600億歐元財政收入。
這項預算案宛如捅了馬蜂窩:左翼可以接受加稅,但絕不容忍削減自2017年以來已被馬克龍一再削減的公共開支;極右翼可以接受削減公共開支,但絕不能接受增加本已在歐盟範圍內偏高的稅負。
無休止的爭執令本就缺乏支持度的巴尼耶焦頭爛額。過去一年裏分分合合的國民議會各黨派也迅速完成了「一次性」新的排列組合,11月初,185名左翼議員聯名送出了針對巴尼耶內閣的不信任動議,只要全部577名國民議會議員中有289票支持動議,巴尼耶內閣將被推翻。
12月4日晚的波旁宮(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燈火輝煌,表決毫無懸念:極右翼的國民陣線、中左翼的社會黨分別僅一票反對,其余都投了贊成票,極左翼不屈法國、綠黨等其他新人民陣線成員更是全票支持,而「在一起」聯盟、總理所在的中右翼共和黨等則集體投了反對票。
在全國96個省中多達23個省的國民議會議員集體投票支持,但同時也有16個省的議員全票反對,凸顯出法國全國性地域政見分裂的現實。
這一結果導致巴尼耶成為自1962年以來首位被國民議會罷免的法國總理,以及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最「短命」且唯一任職不滿百日的總理。
事實上即便此次不信任動議未透過,緊接著還有一份內容相同、由140名極右翼議員集體提出的動議,在推翻現任政府這事上,法國國民議會可謂勢在必得。
▲12月4日,在法國巴黎,法國總理巴尼耶(中)在國民議會就對政府不信任動議投票表決前辯論上發言後離開。圖/新華社
馬克龍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
對於法國所發生的一切,許多其它國家的觀察家和媒體表示困惑:明明馬克龍是以「極右翼上台威脅」為借口提前解散國民議會舉行選舉,「在一起」和新人民陣線也的確在選舉期間達成「棄保」默契,成功阻擊了極右翼染指政權的逼人氣勢,那麽,馬克龍為何當初拋棄頭號功臣新人民陣線,而提名了出身僅為國民議會第四大勢力的共和黨的巴尼耶?
其實,巴尼耶能當總理是得到了極右翼預設的。極右翼如此選擇的理由是「不讓新人民陣線中最左的不屈的法國黨領梅朗雄得勢」。
最後,當巴尼耶提出預算案後,90天前還儼然「國民議會中最遠的兩極」的極右翼國民陣線和極左翼「不屈的法蘭西」站在了一起,梅朗雄和國民陣線領袖勒龐聯手將巴尼耶內閣逼入絕境,也讓馬克龍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
這凸顯出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制的一些結構性瑕疵:權力結構過於互相牽制,總統和國民議會「兩頭大」且都有實權,國民議會裏又有過多的政黨和政黨聯盟,加上單一制下各政黨都有相對穩固的「票倉」,政治賽局又過度集中在巴黎,這一切都造成了核心政治架構的動態性不穩定。
2017年馬克龍憑借「拼盤式」的新政黨脫穎而出,正是順應了國民對這種傳統架構的厭倦,但他隨即接連推出爭議巨大的勞動合約改革、養老金改革,試圖增加稅負和削減公共開支,導致支持率持續下滑,從而將上述結構性瑕疵繼續放大。
「雙頭+多政黨」本就釀造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獨特的政黨旗號變幻頻仍、勢力間跳槽和重新排列組合司空見慣、政治聯盟「效期」短暫等現象。而政黨根基薄弱、支持率不斷下滑的馬克龍在所屬政黨喪失國民議會多數後,意欲利用各黨派間的相互掣肘、利用總統的超然地位制造「以小馭大」的局面,借機鞏固甚至擴大總統權力,穩固自己的地位。
但這一自以為是的操作最終在91天後促成了橫豎看都「絕不可能聯合」的極左翼和極右翼的一次性策略聯手,在推翻巴尼耶內閣同時,也宣告了馬克龍「造王計劃」的破產。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4日晚,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透過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依照法國憲法,總理巴尼耶將代表政府向總統遞交辭呈。圖為當晚拍攝的法國國民議會大廈。圖/IC photo
誰會是下任總理?
12月5日20時,馬克龍根據規則發表電視講話,譴責推動不信任動議的極左翼和極右翼為「反共和勢力」,但也承認自己自提前觸發國民議會選舉以來的一系列操作「得不到理解」。最重要的是,他毫不含糊地再次排除了任何提前辭職的可能性。他說,他將在未來幾天任命一位新總理。
很顯然,最新的混亂再度加劇了法國政治和社會前景的不確定性,且看不到徹底走出困境的出路何在。當務之急是趕緊填補總理和內閣的空白。那麽被馬克龍提名的新總理人選將會是誰?
老牌中間派政治家、馬克龍崛起之初的同盟者貝魯,現任內政部長雷特爾洛,法國市長協會主席巴魯安,巴尼耶之前最「短命」的前總理卡澤納夫,法國總工會前主席伯傑,還有法國央行行長加爾豪等,都被認為是可能人選。
這些人選各有利弊。貝魯對國民陣線的綏靖態度可能遭到極左翼的杯葛,雷特爾洛的極端保守立場、他和巴魯安的共和黨背景都可能在巴尼耶剛剛下台的情況下引發混亂,卡澤納夫和伯傑比較「左」,提名他們預計左翼阻力會比較小——相應的極右翼阻力會比較大。
至於央行行長加爾豪,考慮到民調中六成受訪者支持「技術派內閣」,或許提名他會避免各黨派惡鬥的纏結。當然,前提是各黨派暫時仍將趕緊產生新內閣和新總理而非早點把馬克龍擠兌下台當作首選目標。
法媒認為,無論誰將成為下一任法國總理,他面前的道路都將是狹窄且曲折的。在政治立場三分、議會缺乏多數、經濟嚴重承壓的背景下,新總理必須在各黨派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這無疑也是馬克龍任命新總理時面臨的挑戰。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