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侯寧彬:4000人承載量60萬人搶票,博物館參觀必須開拓新模式

2024-08-24心靈
編者按: 炎炎夏日,「文博熱」也伴隨著暑假出遊的高峰期持續升溫!當參觀博物館成為了新時尚和旅遊打卡點,以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為代表的知名博物館顯得有些不堪重負。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對觀察者網編輯說:「設計最大承載量每天4000人的博物館每天已經放進12000人,而這12000張票每天有60萬人線上搶。」
如何緩解這種文化需求下的供需矛盾?最新的數位科技與AI技術如何助力這輪文博熱?文博產業如何借助這輪東風既滿足「內需」又做好「外宣」?風靡一時的文創明星產品是如何誕生的?帶著這些問題,觀察者網在數位文博大平台「山海」APP的釋出會上與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進行了對話。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
觀察者網:首先非常感謝侯館長能夠接受觀察者網的采訪,我們知道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 華夏寶庫」,我們都說博物館承載著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您覺得陜歷博獨特的氣質是什麽?
侯寧彬: 「古都明珠、華夏寶庫」是1991年陜西歷史博物館開館時,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對我們的評價,我覺得這高度概括了陜歷博的氣質。
陜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興盛的4個時期——周秦漢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上和地下保存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資源稟賦,所以陜西歷史博物館不管是在藏品收藏,還是在展覽策劃,或者是在教育活動策劃方面,我們的重點就放在了周秦漢唐這四個時代的文化。透過對周秦漢唐文化的弘揚,完整反映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陜西這片土地所產生的文化,以及它對於中華文明的推進到底發揮了什麽樣的作用,這也是博物館長期以來思考的發展方向。
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觀察者網:這幾年的「文博熱」推動了各大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火爆,連帶著出現了一系列諸如黃牛搶票、過於擁擠導致體驗感差的現象。有人說,博物館現在是「過熱」了,對此您怎麽看?陜博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平衡大眾的需求和體驗感?
侯寧彬: 首先我覺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走進博物館來感受我們的文化,體驗我們的文明,這是一種好的現象,有助於大家對於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因為熱度過高、觀展條件有限而去限制老百姓走進博物館,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另一方面,既然社會出現這樣的需求,博物館就應該盡力去化解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但是陜歷博作為一個已經執行了幾十年的博物館,要在一夜之間去解決這樣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那也是不現實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可能是全國博物館中,一票難求現象比較突出的博物館之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設計的時候,其本身的最大承載量只有4000人,而今天已經放到了12000人。也就是說,在物理空間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最大承載量放大了三倍。
這樣一來,無論是對博物館本身建築,還是內部設施,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隱患,我們需要加速對內部展示空間的改造以及對落後裝置的更新,以此來滿足更多人走進博物館的需求。
其實我們每年暑假都會采取相應措施,比如在保證文物安全和裝置執行的情況下,早半個小時開館,晚半個小時閉館,這相當於接待公眾的時間延長了一個小時,如此一來,最大承載量可以從12000放大到13000或者是14000,等於能夠多解決2000人進館參觀的需求。
但這遠遠不夠。每天有60萬人在搶這1萬2千張票,這種供需矛盾要一夜之間解決,是根本不現實的。但是不管怎麽說,博物館人會盡最大努力,讓更多希望走進博物館體驗的公眾,能夠得償所願。
在文博熱之下博物館遊人如織
觀察者網:現在有一種說法說一票難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博物館環境好還免門票,基本沒有參觀成本,吸引了旅遊團、遊學團。所以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恢復收費,以價格門檻來排除掉非核心參觀者人群,讓真正的愛好者享受博物館時光,您怎麽看?
侯寧彬: 的確有人提出博物館應該恢復一定的低價收費,這其實是緩解供需矛盾的方式之一,但我覺得過於簡單化。博物館應該嘗試多種解決路徑,而不是透過收費這種一刀切來限流,這樣太過粗魯了。
更何況恢復收費本身就與國家的免費開放政策相沖突。博物館的營運管理,是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進行的。展覽策劃、藏品保護、展館管理、研究等等,這些經費都來源於國家,所以博物館的執行要以國家政策作為依據。
如果說在嘗試了多種措施後,依舊解決不了供需矛盾,這時我們可以向國家建議,適當恢復收費,以此為大家提供更好的參觀環境,這或許能起到一定作用。一刀切過於簡單化,而且也未必有用。
觀察者網:是的,以今年上海博物館的埃及特展為例,雖然有收費的門檻但如果展覽本身很有吸重力也難以避免擁擠。另一方面,要解決博物館的供不應求,文物的數位化也是其中一條路徑,比如在「山海」這樣的數位文博平台裏,對文物進行高畫質數位采集,大眾透過APP就能360°欣賞高畫質文物。但脫離了博物館氛圍的文物如何保持其吸重力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陜歷博目前會對這樣的文博平台給予什麽樣的支持?如何讓「線上」的文物更有吸重力?
侯寧彬: 首先,陜歷博會委托山海的制作團隊幫助我們采集文物的相關的數據,然後把數據授權給平台,讓更多人在這樣一個平台上能夠看到更多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我們深藏在庫房裏邊的一些藏品。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更多地了解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藏品,了解陜西的歷史文化。
確實如你所說,線上上平台上看文物,可能會少了一些我們面對博物館展櫃、聽著講解時的那種現場儀式感。但我想隨著技術叠代的加快,特別是AI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在網上平台感受文物魅力的時候,那種真實感會越來越強。
線上平台完成了數位化采集後的文物「選單」山海APP截圖
比如,我給「山海」APP提過建議,可以在APP裏設定一個展覽主題,比如絲綢之路或者秦漢文明,然後列一個文物選單,再使用平台的數據把這些數位化的文物提取出來,在AI營造的虛擬空間裏想怎麽擺放就怎麽擺放。還可以讓使用者在自己的個人空間裏用這個模式,根據自己的愛好「策展」,傳遞每個人對於文物獨特的思考和理解,然後分享在平台的社交空間,讓大家來點贊,這樣會讓使用者有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博物館可以選取使用者的高人氣策展作品,把這個虛擬的展覽變成線下的實體展覽。
我想這樣的成就感會是我們僅僅作為參觀者存取博物館的很多倍,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成為博物館的文化使者,不僅加強了個人和博物館的連結,也幫助博物館來傳播我們自己的文化。其實我們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和官網上就有一個叫「我在歷博辦展覽」的虛擬空間,可以讓使用者策劃自己的展覽。像山海APP這樣的更大的公共平台可以有更多的資源,集合全國乃至全世界博物館的數位資訊,我想使用者的體驗會更豐富、更有趣。
觀察者網:隨著國家免簽政策的開放,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旅遊,形成了一個「China Travel」的熱潮。但是很多外國人來中國看個新鮮,好像並沒有形成逛博物館的熱潮。對普通外國遊客來說,要透過文物感受中華文明的厚度還存在門檻。咱們文博界有沒有思考或計劃,在中國遊這樣的潮流下,降低一些門檻,讓他們對中國文物感興趣,透過文物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侯寧彬: 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講,我們更多是透過展覽來傳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文化故事。我覺得透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的數位文物資訊的普及,幫助國外受眾了解中國文化非常有必要。透過參觀和了解中國的文物,外國人能夠解讀到中華歷史的獨特性或者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就會對中華文化有更多方面的了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有很多文物流失在海外,比如一件彩陶或是一件玉器,很多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能夠第一時間認定這是中國的文物。他們可能會認為是越南、印度或是日本的,畢竟這些文物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或是相似性。那麽在平台上看過中國文物的外國人,面對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時,就能認出這屬於中國文化。更有甚者,當他發現有人倒賣,或是破壞文物時,或許就會加以制止。
此外,透過文物向國外受眾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像山海APP這樣的數位文博平台其實也給外國人帶來另一種感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我們願意把自己的資源放在公共平台上,與世界人民共享,傳遞出這樣一個理念——中國人願意擁抱世界。這有可能修正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偏離理解。
存取中國的外國遊客在遼寧博物館參觀新華網
觀察者網:陜歷博有針對這些外國遊客的相關策劃嗎?
侯寧彬: 中國如今的數位生活對於來華旅客來說其實是挺困難的,所以我們要加大對國外受眾服務的理念,為他們來華旅遊創造條件。比如陜西文物部門有一個專門的英文平台,幫助外國人預約陜歷博、兵馬俑等博物館的門票,而且他們透過銀行卡就能完成支付,不一定非要支付寶或者微信,甚至他們在國外就能完成預約,到時候憑借支付單據就可參觀,在陜西的幾個重要博物館或旅遊景點暢通無阻。
觀察者網:和文博熱一起火的是文創熱,小到冰箱貼、自黏便箋紙、筆,大到珠寶首飾、漢服等等,感覺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那麽這些文創產品是由博物館自己的部門設計,還是說是和運作文創的商業公司合作呢?
侯寧彬: 關於博物館文創的生產模式,有的是博物館人自己設計,委托其他人打樣,然後自己生產,自己售賣。有的是我們把文化元素提煉出來後,利用第三方的技術和人才來設計我們需要的產品。所以這是一種多渠道的經營模式。
但文創產品不能過於簡單化。僅僅是把鎮館之寶這樣的文物做一個仿制再售賣,這樣的模式已經非常落伍了,大家也不太認可。現在需要的是把大家感興趣的文物元素提煉出來,然後疊加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上。
比如平常穿衣服、吃飯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一個文化元素,回憶起自己曾經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買過一個文創產品。只有經常在生活中看到這個文創產品,才有可能喜歡這個博物館,才會經常走進去欣賞。
所以現在需要做一些市場分析,去了解年輕人、老年人、男同誌、女同誌都在關註什麽?社會潮流是什麽?在文創研發過程中,所有要素都要去分析。
觀察者網:您可不可以給我們列舉一兩個陜歷博做得特別成功的文創單品?
侯寧彬: 一個是唐妞。它是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朝仕女俑為原型打造,糅合了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出的獨特卡通人物。基於這個IP的文創有抱枕、冰箱貼、行李牌等等,這些東西在博物館賣得非常火,經常會斷貨。
這是因為大家認可了這樣一個又萌又可愛的女性形象的IP,現在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類似於唐妞的不倒翁。這樣的IP我覺得是非常珍貴的。我們要把老百姓感興趣的東西IP化,也就是說博物館在開發文創產品的時候要有品牌意識,要培養一個IP,賦予IP生命力,不斷升級叠代。
陜歷博文創著名IP,可愛的「唐妞」形象
還有一個是和周大福聯合推出的「傳承系列」貴金屬文創。就是把唐代出土的金銀器上,寓意美好的文化元素提煉出來,疊加到首飾上面。在陜歷博購買一款具有歷史文化元素的貴金屬產品會具有儀式感,和在商場裏買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博物館人可能不擅長做貴金屬,也沒有那樣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所以我們采取的措施就是將文化元素授權給專門的品牌,讓他們去開發、研發、生產、銷售,進行鏈條化的經營,而博物館方面也能取得一定收入。
只有適合我們博物館文化傳播,在社會上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才能和我們合作,因此我們不擔心出現文創產品具有熱度後,泛濫化或娛樂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