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雨薇 徐嘉彤
編者的話:「我是中國公民王星,此時此刻,我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1月11日,因境外「劇組招工騙局」身陷緬甸東部妙瓦底的中國演員王星落地中國後發文向關心他的網民「報平安」。隨著國際合作打擊電詐力度、反詐宣傳力度增強,尤其緬北電詐被嚴厲打擊後,部份詐騙人員向原本「生意」已大不如前的妙瓦底轉移。當下,詐騙分子緊跟社會熱點、迎合個人喜好,為各個年齡段、職業背景、學歷層次的人量身客製詐騙劇本,受騙群體廣泛。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聯系采訪了妙瓦底電詐幸存者、仍在緬失蹤者的家屬,並對話長期研究緬甸電詐問題的學者,深入調查騙局背後復雜的人口販賣和詐騙網路,以及不斷演變的誘騙手段。
1月7日,泰國警察在機場護送中國演員王星。(視覺中國)
「看起來比較專業,也就信了」
「再也不想重新經歷一遍。但直到現在,偶爾做夢還會夢到一些片段。」當回憶起被騙去妙瓦底地區某園區的遭遇時,幸存者、中科院博士張先生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2022年,因家人和女友罹患重病,為籌集手術費,張先生辭去了國內月均5000元薪水的研究員職位,在網上找到一家「中介公司」,該公司為他介紹了一份聲稱在新加坡做轉譯的工作,隨後他作為「豬仔」被騙至妙瓦底。張先生在那裏經歷了一年噩夢般的生活,每天被迫工作18個小時,工作內容是偽裝成亞洲女性,透過網路聊天對北美地區的男性進行詐騙。從他的經歷中,我們也能看到跨境電詐犯罪中的層層「套路」。
張先生被騙去的園區與泰國僅一條莫艾河之隔,與緬北地區相隔甚遠。在對張先生行騙的過程中,所謂「中介公司」也一直強調工作地點在新加坡、臨時工作地點是泰國分公司,全程對「緬甸」避而不談,大大降低了被騙人的警惕心。此外,在行騙過程中,「中介公司」也會把整套戲「做足」。張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時,對方要求提供畢業證、英語水平證書、簡歷、三甲醫院的體檢報告、無犯罪記錄等,他們還給我發了一份工作邀請函,甚至出國的機票都是他們給我買的。看起來比較專業,也就信了。」
事實上,被騙到妙瓦底的人一開始都是想逃出去的,但經過嘗試後才發現,想要逃出去難如登天,也冒著很大的風險。「兩個人把我按在地上,然後拿直徑10厘米粗的一根削圓的木棍打我的屁股、大腿,最後打得下半身都變成黑色,完全腫脹起來,打得我精神恍惚,站都站不穩。」張先生回憶起他在園區遭到毒打和監禁的經歷。據稱,張先生被關的地方就是用鋼管焊接而成的籠子,裏面關著十多個人,他們有的是因為嘗試逃跑,有的是因為泄密,還有的是因為偷懶。他們的手被銬在鋼管上,每天罰站十多個小時。
「媒體報道後,對方就特別客氣。」張先生說,他被騙的事情在國內社交媒體上發酵之前,園區的人每天只給他一頓飯吃,而有關他的新聞受到園區「領導」關註後,出於擔心和害怕,他們每天準時給張先生送飯,最終決定把他放回國。2023年9月,在多方努力下,張先生被解救回國。回國後,張先生在網上分享了他的經歷,以警告他人避免落入類似的陷阱。
希望借助各種資訊和力量救出
像張先生這樣被誘騙至緬甸的受害者還有很多。自2023年9月以來,針對緬北涉我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公安部部署推進邊境警務執法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行動,截至2024年11月已累計抓獲5.3萬余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臨近我邊境的緬北地區規模化電詐園區全部被鏟除。但在緬北當陽、萬海,以及妙瓦底等地仍存在一些小型園區,其中有不少中國人受困。
王星獲救後不久,在一個緬甸被困人員家屬互助群內,174位元被困者的家屬在線上文件中填寫了被困人員資訊,該文件隨後被分享至社交媒體平台,引發廣泛關註。目前,參與文件資訊統計的總人數已突破1500人,並仍在上升。
根據文件資訊,這些失蹤者以17-35歲男子為主,也有少數女性。他們的失聯時間短則數月,長則3年。他們疑似被誘拐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雲南出境被帶入緬北地區,二是赴泰國輾轉被帶到緬東妙瓦底等地區。
【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個有近500名成員的互助群中看到,每天都有數千條資訊湧入,群中家屬有母親、有弟弟、有妻子、有兒子,他們生怕錯過一條資訊或一個電話,夜以繼日盼望親人歸來,在艱難的等待中彼此扶持、相互鼓勵。
家屬白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去年8月從雲南入境緬甸參加「朋友推薦的考察計畫」後在中緬邊境失聯。兩周後,他透過秘密方式發回求救訊號,當時顯示他被困於緬東撣邦萬海「三正集團」。據他發回的資訊,他每天在園區工作約17個小時,被要求完成一個月10萬元的業績,完不成工作量就要受到體罰和毒打。據稱,他已被打斷多根手指,只留下了幾根用來打字。
白先生的兒子說,他的個人物品已全部被焚燒或沒收,工作手機的網路攝影機已被拆掉,園區內采用高科技手段導致手機定位不準,他最新傳回的定位大概在緬北猛能,但是否準確無從驗證。受騙者不得打聽關於園區營運和管理人員的訊息,甚至還會被教唆吸食毒品。
據白先生的兒子透露,他入境後被不同車輛轉運,並被要求和其他受騙者拍照錄像承認「自願入緬」。隨後,「蛇頭」將照片發到園區老板群裏,受騙者被挑選分配到不同園區。去年10月,園區聽聞整治行動的風聲後,連夜將人員轉移至猛能,轉移時每人都戴著手銬被塞在卡車裏。白先生說:「電詐團伙不停地在打‘遊擊戰’。」
網上流傳著一則廣告,內容是妙瓦底「輝煌集團」園區面向「蛇頭」招收「員工」,上面寫道:「普通人10萬元,打字快的12萬元,20-30歲之間。」
「這些園區老板支付了‘蛇頭’偷渡和販賣的費用,相當於你一進園區就已經欠了老板10多萬元。」白先生告訴記者,有的受騙者家屬花了30多萬元贖回了親人,但白先生沒有足夠的錢。隨著園區誘騙人員難度增加,贖金也逐漸漲到了40萬至50萬元。為盡快湊到贖金,白先生同時打著兩份工,工作之余還學習緬甸電詐園區的套路、地形分布和主要的「操盤手」,希望借助各種資訊和力量早日救出兒子。
家屬戴女士最初接到【環球時報】記者的采訪請求時,表現出警惕的態度。直到記者發送了身份證件,她才卸下戒備。她說,尋親過程中很多家屬都遇到過「騙子」,有家屬為救人慌不擇路,又被騙走幾十萬元,受到二次重創。
去年9月25日,戴女士收到弟弟的資訊稱要借款5000元,她在轉賬後詢問弟弟國慶日是否回家,對方卻說要留在杭州工作——這也成了弟弟失蹤前和家人的最後一次聯系。9月30日,弟弟從杭州前往西雙版納,隨後失聯,其手機訊號最後出現的地點是緬甸佤邦。
據戴女士講述,弟弟一直有個「網紅夢」,對直播行業充滿熱情。弟弟為打賞一名女主播曾借過網貸,目前該主播的帳號已登出。戴女士懷疑弟弟被誘騙或許和這筆「網貸」有關聯。
犯罪地點和手法呈現新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釋出2023年【法治藍皮書】顯示,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已成為最受民眾關註的犯罪型別,而電詐話務窩點80%在境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鮑誌鵬長期關註緬甸電詐問題。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23年中方與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開展了一系列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聯合執法行動後,取得的成效顯著,電詐高發勢頭已被逆轉,犯罪案件數量大幅下降。但當下,緬北地區果敢、佤邦、撣邦第四特區的電詐集團開始向緬內陸、泰緬邊境甚至中東轉移。妙瓦底一些園區仍在擴大規模,一些電詐集團還向泰、柬等國偏遠地區回流。
有觀點認為,妙瓦底可能演變為「第二個緬北」。對此,雲南財經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簡琨益向記者解釋稱,首先,相比緬北,妙瓦底交通網路更加發達,軍事實力更強,犯罪園區規模更大、管理更嚴密。其次,妙瓦底的武裝力量國際背景復雜,與東南亞很多犯罪組織都有勾結,多國犯罪集團聯動,這是在緬北很少見的新犯罪趨勢。最後,妙瓦底遠離中國邊境,在地理位置上和文化上都比緬北隔絕性更強。這些都為打擊犯罪及營救被害人帶來更大困難。
除犯罪地點遷移外,鮑誌鵬認為,電詐集團的犯罪手法、目標等都呈現出新特點:一是犯罪手段日益隱蔽。電詐集團不斷翻新犯罪指令碼,從過去「撒大網」的方式轉向針對特定人群的客製話術,從過去以實施大金額犯罪為主轉向實施中小金額犯罪。在相關國家實施斷網的情況下,部份犯罪集團甚至會使用「星鏈」裝置。二是犯罪目標日益國際化。近些年,東南亞地區電信犯罪呈現「落地生根」之勢。電詐集團開始將目標擴充套件到其他國家公民,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臉書、X平台、LINE等境外民眾常用的社交平台尋找目標。除中國籍人員外,還出現了俄羅斯、蒙古國、日本、南韓、印度等國公民被誘騙至妙瓦底等地區從事電詐的情況。
據鮑誌鵬介紹,電詐犯罪通常有著完善的「產業鏈」,包含洗錢的「水房」、運送現金的「車手」、負責網路博彩推廣的「狗推」等各個環節,再加上提供銀行卡、電話卡等犯罪物料的幫信犯罪成員,犯罪團伙規模十分龐大。盡管近年來大批涉詐人員被遣返,但其中很多都屬於幫信罪成員,不少電詐集團首要人物仍被當地庇護網路保護,能在執法行動前獲知訊息「跑路」,至今逍遙法外。
簡琨益對記者表示,反詐宣傳除了重視「量」,也要重視「質」,要不斷調整宣傳內容,以應對犯罪變化趨勢。一方面,需要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涉外法治的研究和國際合作治理創新;另一方面,要重視執法技術的智慧化。網路犯罪要靠網路治理,要比犯罪組織先一步使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對電詐犯罪相關資訊進行監控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