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何停止精神內耗?

2021-10-14心靈

文 | 唐 糖

羅翔說:

你學不進去,玩不盡興,睡不踏實,心情不爽,渾身不對勁,卻吃得特別多。沒有基礎但總是瞻前顧後,想脫穎而出卻又難以踏實努力,看到別人努力就緊張焦躁,但自己行動時總是"明天再開始"。

這個場景有個名字—— 心理內耗

「心理」這個抽象的概念,如果用具象的表達,就是「心力」 。心力強時,整個人猶如一塊充滿電的電池,充滿幹勁,心力弱時,則如虧電的電池,瀕臨力竭。

內耗-焦慮-什麽都做不成-更焦慮-更內耗....這是一個惡性迴圈。所謂「 活的很累 ,就是因長期內耗,使心理電池處於「虧電」狀態帶來的感覺。

那麽,問題來了,形成內耗的根源是什麽呢?

仔細看——學和玩,躺和卷,瘦和吃.....所有這些,都是矛盾。當矛盾無法整合時,內耗就出現了,所以,心理內耗的本質,就是 無法整合內心的沖突 。它包括4個方面:

  • 在選擇上,不清晰
  • 在認知上,有沖突
  • 在心態上,很消極
  • 在方法上,較匱乏
  • 接下來,我就從這4個方面入手,講透這個話題。

    01 決策困難:源於對「自我」認知不足

    請在以下選項中做出選擇:躺平vs內卷;玩耍vs學習;苗條vs美食......

    很難選吧?想躺平,想玩耍,想苗條,但又不得不卷,不得不學,不得不餓.....真是好矛盾。

    一個人之所以行動困難,首先是因為決策困難,在兩個看似矛盾的選擇中,既要又要,結果必然是陷入僵局。所以 要解決「行動」的問題,首先要解決「決策」的問題

    能做出決策的前提,是清晰的自我認知 ,一個人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也就是自己的目標究竟是什麽。

    【道德經】說:「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越清晰,就越清楚自己的選擇是什麽 。但可惜的是,出於從眾心理,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

    比如:

  • 為什麽要學習呢?是因為老師家長社會,從小就教育我們學生必須要學習好,學習不好將來就沒前途。你認同了。
  • 為什麽要苗條呢?是因為主流審美以瘦為美,你認同了。
  • 為什麽要卷呢?是因為「比你天賦高的人都在努力,如果不努力就會被拋棄」,你又認同了。
  • 所有糾結做或不做的事,都離不開兩個關鍵詞: 認同和恐懼 。簡單說,就是你認同了一種觀點,並因此產生了恐懼的聯想,在這兩者的支配下,你會硬著頭皮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但因為其實心裏不想做,所以,就產生了擰巴,形成了內耗。

    這裏面的關鍵點是: 我們認同的道理/觀點,並不真正屬於「我」

    父母這麽說,老師這麽說,大家都這麽說.......我們的認同,是基於與生俱來的 從眾心理 或者 向權威的認同 ,這種認同,只有和自己的 經驗、感受 完全匹配時,才會轉化為持續的 內驅力 。否則只會帶來內心持續的沖突。

    舉個例子,一個農家子弟,體驗過幹農活的辛苦,感受過身處農家的艱辛,當面對自己所處的階層唯一能轉變命運的通道——高考時,ta的學習動力和一個養尊處優的城市孩子,絕不會在同一個量級。對於ta來說,「知識改變命運」是期待和激勵,而對於城市孩子,可能只是一句不疼不癢的口號。

    所以,無論家長老師怎麽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學習不好將來就沒前途」,ta都沒有切身的感覺, 什麽叫前途?壓本不知道

    那ta會完全放棄學習,選擇玩耍嗎?其實也不會 ,因為ta同樣認同了另一個觀點:學和玩是對立的,玩的多會影響學習,甚至,玩本身就是錯的,是不應該的,是虛度光陰的。

    那麽,羅翔老師說的「學不進去,也玩不盡興」的狀態,就是必然結果了。

    02 認知沖突:難以轉化的「二元思維」

    在一對矛盾中選一個的確很難,但如果不把它們視為矛盾,問題不就解決了?或者把對立的矛盾整合成一個,那不就徹底解決問題了嗎?中學的政治課早就學過:「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

    以學和玩舉個例子。

    好多人覺得玩和學是對立的,如果真是這樣,就無法解釋陳景潤沈迷於數學題,走路撞到電線桿上的故事。 玩與學,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填鴨式教學、恐嚇式威脅,破壞了人的學習興趣,才把二者對立起來

    先說玩,玩什麽,當然是玩遊戲。 遊戲,就是玩

    學習,也是遊戲 。學習的本質在於探索,在未知的世界中過關斬將,不斷將新知識收入囊中,內化吸收,再繼續挑戰新高度。在這個過程中,能體驗到新知識帶來的新鮮,迎接挑戰時的刺激,解除困惑時的喜悅,還有取得成績時的價值。

    請問,這和遊戲有什麽區別?

    所謂學霸,其實就是在學習中獲得了遊戲的樂趣 ,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不是不得不面對的麻煩,而是 自己掌控並總能獲得正向反饋的有趣遊戲

    所以,我們根本不用做出困難的選擇,而只需要將矛盾進行 整合 ,就可以轉化觀念,輕松應對。

    比如,工作不是被老板剝削,而是可以借用公司提供的平台和機會,將其轉變為提升自我的舞台。

    比如,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或遠方虛無縹緲的前途,而是正在玩耍的遊戲。

    比如,減肥不是為了迎合大眾,而是為了取悅自己,身體輕盈帶來精力充沛,精神煥發,以及在減肥過程中的自我管理,都能帶來全新的自我體驗。

    境隨心轉,當在所有看似對立的選擇中,都能找到「 凡事有利於我 」的感覺時,矛盾便迎刃而解。

    03 消極心態: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提到內耗二字,一般都會伴隨著一句話:「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所以很多人都會建議你「不要想那麽多,幹就完了」,但即使你非常認同這種說法,卻依然很難做到,那麽,這中間缺少了什麽呢?

    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 消極心態的羈絆 。在這裏,我講4個比較典型的消極心態。

  • 完美主義
  • 自我設限
  • 恐懼擔責
  • 約拿情結
  • ①完美主義怕遺憾

    完美主義真的害死人。一談到消極心態,完美主義總是金榜題名。一個人越要求完美,就越容易糾結內耗。

    為什麽要完美?完美的背後,是一種追求極致的強迫性的心理,完美主義者,追求一個「最」字。最好、最合適、最高....「 最」意味著唯一,追求唯一,就意味著是對世界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對抗 ,所以,註定失敗。

    在完美主義者的心裏,建構了一個 理想化的局面 ,這個「理想」,是想象出來的理想,是一種 空中樓閣 ,註定沒辦法在現實中實作,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他們總是難以開始第一步了,因為現實世界,總伴隨著種種缺憾。

    即便僥幸開始了第一步,後面也依舊步履維艱,因為他們是 「挑剔」 的代名詞,總感覺「差一點」。所以即便開始,也會很快就因為「不完美」而提前離場。

    羅曼羅蘭曾說:「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簡直是在打完美主義者的臉,因為想的永遠比做的多的完美主義者,在現實中,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②自我設限怕失敗

    自我設限 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挑戰或困難時,因為害怕失敗或無能為力,提前設下心理防線。自我設限的人,最典型的特點是「 未必是能力不夠,常常是因為膽子太小」 而導致失敗。

    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曾經提出過「 自我效能 」的理論,他認為個體的信念和期望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選擇和努力程度。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比較高,他就更可能采取積極的行動來應對挑戰和困境。

    自我效能感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一個人的自信,而自我設限,簡單說,就是 因為缺少自信而提前給自己找退路

    比如一個人還沒開始做某件事,就先說「我以前可沒做過這個,我估計我不行」,這時候別人慫恿他先試試,他大機率是不敢的。再比如一個男孩想追求一個女生,也可能會提前預設自己「不夠有錢不夠英俊」,所以幹脆不開始嘗試。

    對於自我設限的人來說,少想多做,也是一件難事。

    ③恐懼擔責怕懲罰

    長大,絕不簡單意味著年齡的增長, 心智的成熟,才叫長大 。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本質上就是能勇於承擔責任的人。而對於內心深處並不願意承擔責任的心理巨嬰來說,光說不練的「行動矮子」完全與他們的心智發展水平相匹配。

    在職場,很多人遇到事情,首先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可不是我的責任」,很多家長在孩子闖了禍之後,首先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這些,都是因為潛意識裏害怕懲罰而恐懼承擔責任的表現。

    當一個人從內心深處不願意承擔責任時,大部份都會陷入「想得多做得少」的心理內耗當中,他們不願意做事,畢竟做多錯多。

    ④約拿情結怕成功

    說害怕失敗都能理解,但是害怕成功卻很難理解。試問:誰不想成功?但如果都沒有對成功的恐懼,只有對成功的渴望,偉人就不會說「 要敢於勝利 」,而沒說「要敢於失敗」了。

    其實很多人在潛意識裏,都恐懼成功。所以他們會不自覺的做一些事,破壞自己走向成功,其中也包括「只想不做」。

    約拿情結 是由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是一種對成長的恐懼,在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狀態。

    為什麽害怕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槍打出頭鳥」就是一種,出於對當「顯眼包」、「出頭鳥」的恐懼,所以很多人潛意識裏不敢成功,這背後是 俄狄浦斯情結 ,在這不展開說。包括很多人都有的「被關註恐懼」——面對鏡頭、面對人多的時候,就緊張,這些都是約拿情結在起作用。

    總結一下 :為什麽每個人都說「別想那麽多,幹就完了」,但你就是做不到?這背後有著盤根復雜的心理問題,這篇文章受到篇幅限制,只簡單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消極心理,但它們的存在,已經足夠讓一個人失去行動力。

    04 方法匱乏:通往彼岸,要想,更要能

    心理內耗的人,基本上都缺少行動力。而缺少行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自我效能感,而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 實踐中獲得的

    我前幾天看到了一個視訊,講了一個概念「 證道 」,意思就是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做到了極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之後,他就「證道」了,證道的好處是,他因為靠自己的力量,完全通了一條路,所以當他在面對其他路的時候,即使是他從未做過的領域,他依然會保有十足的自信心,並能很快拿到結果。

    舉個例子,頂級的運動員,比如鄧亞萍,她在桌球領域做到了極致,但在學習文化知識領域,她其實是落下的,並沒有很好的基礎,但她去劍橋之後,還是很快追上,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所謂證道,其實就是一通百通—— 成功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那麽回到內耗這個話題, 很多人之所以內耗,是因為他在過去的經驗中,從來沒有過證道的體驗,缺少自我效能感。他不知道從A到B,中間有多少方法,多少條路可以實作 。可以說,方法的匱乏,其實是很多內耗者的死穴。這就類似於一個人懂再多武術的道理,但是一門武功也沒練過,還是枉然。

    所以,想要從內耗的死穴中走出來,必須要 掌握很多方法論,然後將方法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內化方法,再回頭修訂方法用於實踐,以此類推

    不覺得眼熟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方法-實踐」,這些都是初中政治就學過的內容。

    方法的獲得,有兩個渠道 ,第一個就是大量的 實踐 ,第二個,是不斷的 學習 。兩條腿走路,並且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正反饋,慢慢的,自信就會替代內耗。

    這才是「內耗的人,要多做少想」真正的內涵,不是簡單的「幹就完了」,而是能真正明白 幹什麽?為什麽幹?怎麽幹?怎麽能幹成?

    【寫在最後】

    我發誓不再寫3500字以上的長文,但不知不覺又到了近5000字,很累,也沒什麽錢,但「創造」這件事本身,就足夠有趣,足夠值得。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反復斟酌,力求精準練達,不管結果如何,我盡力了。

    曾經我也是一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曾經我也天天內耗,痛苦萬分。但,終於走出來了。

    所以,在走出內耗這個話題上,我是拿到過結果的。我小小的「證道」了。

    很難 ,因為走出慣性很難,面對現實很難,直面恐懼更難。

    也很簡單 ,去向曾經證道過的人學習、忍受住孤獨實踐。總有一天,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END-

    唐 糖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全網15w粉絲心理學博主

    出版【做情緒穩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分享 心理科普|認知思維|方法論|行動派

    話題 個人成長|家庭教育|兩性關系

    圍觀 唐糖咨詢師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