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一江兩岸傳奇地——解碼百年名城哈爾濱的文化自信樣本

2024-09-06心靈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
78年前,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成為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回望山河歲月,松花江滾滾東流,江橋述說往事浩瀚,老街上演煙火漫卷。
作為中國最北省會城市,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哈爾濱演繹過榮光與輝煌,經歷過仿徨與失落,不論高潮與低谷,始終澎湃著向上的力量。
從歷史中走來,在多元融合中發展,在波瀾壯闊中進取。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東北振興戰略進入第三個十年之際,哈爾濱這座英雄的城市正描繪著高品質發展新藍圖,踔厲奮發,邁向未來。
英雄之城:紅色氣質澎湃不息
哈爾濱市一曼街241號,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復興主義風格建築巍然矗立,這就是1948年辟建的東北烈士紀念館。
館內一樓,一套曾浸染血跡的鞋褲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凝神。1946年3月9日,東北抗聯名將李兆麟正是身穿這套行裝離開家門,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
「如果我的鮮血能擦亮人們的眼睛,喚起人們的覺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對於生命的價值,李兆麟早有定義。
「十四年艱苦奮鬥,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趙一曼、楊靖宇、趙尚誌、李兆麟等一大批東北抗聯將士,頑強抵抗日軍鐵蹄踐踏,熱血灑滿黑土地。」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說。
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學生們在展廳參觀(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歷史雖已遠去,英雄卻不曾離開。如今的哈爾濱,兆麟公園、一曼小學、尚誌大街等以英雄命名的公園、學校和街道,成為人們緬懷英雄的去處。
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地區14年抗戰的重要區域,革命文化、抗聯精神奠定了哈爾濱的紅色基調,成為激勵人們前進的信仰之源。
新中國成立後,為支持國家工業化建設,哈爾濱始終挺立在前、奮鬥在先,在黨的領導下,迅速崛起為重要工業城市。
20世紀50年代,為培養國家急需人才,800多名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一路北上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新學科,創辦新專業,被稱為哈工大「八百壯士」。「振興國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負,我們一心想的是建設新中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沈世釗回憶說。
2024年5月19日,在第八屆中俄博覽會新質生產力科技成果展區,參會者在了解哈工大液壓人形機器人系統。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計畫中,哈爾濱占了13項。哈爾濱電碳廠、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軸承廠等一大批企業拔地而起。到1957年「一五」計劃結束,哈爾濱工業總產值位居全國大城市前列。
改革開放後,隨著產業結構偏重、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長乏力等問題浮現,哈爾濱經歷轉型之痛。
嚴峻挑戰下,哈爾濱以滾石上山的闖勁、爬坡過坎的韌勁,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動能轉換、增長方式轉變;近年來更是主動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數位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鍛造「國之重器」,續寫新時代的傳奇——
哈電集團「十年磨一劍」,在2400多張設計圖紙中鑄造「核電之肺」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創新研制出國產大飛機機翼板材,率先打破國外封鎖……
松花江氣勢磅礴,奔流向前。愛國與奉獻早已如同江水一般,融入哈爾濱人的血脈,激蕩出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
魅力之城:東西文化交融綻放
哈爾濱,滿語中意為「曬網場」。20世紀初,這裏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
1898年,中東鐵路規劃建設,哈爾濱被確定為其樞紐和修築中心,曾經的小漁村逐漸崛起為國際性商埠,東西文化在這裏碰撞、交融,賦予這片土地獨特的魅力。
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遊人的目光總會被臨街建築的巴洛克式裝飾所吸引,仿若置身歐洲小鎮。再往裏走,帶有門洞、天橋、天井的典型中式四合院迎面而來。
「這種前店後宅、院院勾連、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築,融匯東西元素,集氣派、簡潔、典雅於一體。」哈爾濱城史文物館館長楊偉東說。
哈爾濱是中國最早引入西方音樂的城市之一。1908年,這裏誕生了中國第一個交響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2010年,哈爾濱被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命名為「音樂之城」。
松花江畔,哈爾濱大劇院仿佛從濕地中破冰而出,傳統與西洋、現代與古典,千姿百態的音樂與歌曲在這裏輪番登場。劇院一隅的哈爾濱音樂博物館,中西古今樂器集於一堂,詞曲作者與歌者群星閃耀,述說著這座城市聞名於世的歷史。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哈爾濱大劇院融合人文、藝術與自然,這座大地景觀已然成為城市靈魂的構件之一。
2024年8月14日,遊客在哈爾濱建築藝術廣場遊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如果讓我給哈爾濱這張名片打上幾個關鍵詞的話,我會寫:冰雪、教堂、步行街、啤酒、列巴紅腸。」作家遲子建在散文【水墨丹青哈爾濱】中這樣寫道。在她眼中,哈爾濱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座多元、開放、包容的城市,如今在煙火漫卷中煥發著勃勃生機。
去年底,「冰城」因冰雪遊火爆「出圈」,人稱「被流量喚醒的城市」。「爾濱」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新城市治理觀念,用熱情與智慧感動遊客、服務市民。僅龍年春節黃金周,哈爾濱就累計接待遊客1009.3萬人次,實作旅遊總收入164.2億元。
「一季火」如何實作「四季紅」?7月初開幕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夢幻冰雪館,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室內冰雪主題樂園。這裏溫度保持在零下8攝氏度到零下12攝氏度,由冰雕、雪花、光影構成一個夢幻的天地,成為今夏哈爾濱的一大奇觀,吸引了大批遊人。
「‘反季冰雪’正成為哈爾濱的新名片。」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王洪新說,哈爾濱正深挖地域特色,創新文旅產品,著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
2024年7月6日,遊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夢幻冰雪館內遊玩。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開放之城:匯通中外邁向未來
哈爾濱,是中國連線亞歐的重要樞紐,向北開放的前沿之地。
從1903年建成通往繁華商埠的第一條鐵軌開始,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就此誕生。大豆、小麥、雜糧、畜產品等從這裏遠銷日本及歐洲國家。
「中東鐵路建設和城市建設時期,哈爾濱就是一個大市場,人員、資金、物資短時間內迅速集聚,鐵路建設高潮時雇用的中國工人達到17萬人。」哈爾濱市委史誌研究室方誌工作處處長韓士明說。
來來往往的俄商曾在哈爾濱開辦秋林商會,附設灌腸作坊,成為生產歐式肉灌制品最早的加工廠。時至今日,紅腸、格瓦斯仍是秋林公司的金字招牌,也是哈爾濱人餐桌上的必備美食。
創新與開放,成為融入這座城市骨髓的鮮明特質。
橫跨松花江,昔日宏偉的中東鐵路橋變身網紅觀賞點,與之平行的則是一座現代化雙線電氣化鐵路橋。中歐班列在這裏呼嘯而過,把中國的優質商品運往萬裏之外的歐洲。
2024年6月4日,人們在哈爾濱市被稱作「老江橋」的濱州鐵路橋上遊玩。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老橋與新橋,是近代工業與現代科技的對話,是歷史與未來的縮影。時過境遷,始終不變的是開放的步伐、向前的脈動。」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於洪濤說。
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世界5G大會……憑借地緣優勢,背靠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哈爾濱舉辦一系列國際盛會。在鞏固東北亞地區市場基礎上,哈爾濱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放射線範圍向歐洲等地區延伸。
2023年6月15日,參會者在第三十二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了解展品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越來越多年輕人看中這座城市蘊藏的新機遇、新潛能,投身新經濟、新業態,激揚青春與活力。
賡續城市文脈,近三年時間裏,哈爾濱完成對近600座歷史文化建築的數位化資訊采集,一大批歷史文化街區迎來更新改造。「百年前的煙火氣煥發新的生機,令人回味悠長。」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營運一家策展書店的於冰說,透過創新設計賦能老城發展,文化街區「變身」兼具文化底蘊和商業潛力的網紅打卡地。
和「土著」於冰不同,「85後」鄭好是新時代「闖關東人」。2022年,他從一所海外高校回國,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短短幾個月內,他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計畫,圍繞寒區冰雪路面開展研究。
松花江北岸,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哈爾濱片區成立已有五年,匯聚眾多科創企業的深圳(哈爾濱)產業園拔地而起。到2024年上半年,園區累計註冊企業663家,數位經濟、生物經濟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
站在更高起點,瞄準更高目標,哈爾濱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新征程上昂首闊步、續寫華章,帶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奏響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強音,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雄渾交響。
記者:顧錢江、楊思琪、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