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做事情真的要全力以赴嗎?

2017-12-13心靈

任何一種工作都需要方法。

教員的一生,無論負責何種工作,都非常講究方法。

1934年前後,教員在江西蘇區的日子很不好過,他的軍事指揮權被剝奪了,被弄到後方專做政府工作。

博古等人處心積慮的排擠他,六屆五中全會都沒有讓教員參加,給他晾在一邊,冷落他。

就算如此,教員也沒有擺資格,撂挑子不幹了。

1934年1月初,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後沒幾天,緊接著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也在瑞金沙洲壩召開了。

在這次大會上,教員代表政府作了【關心群眾生活,註意工作方法】的報告,在這個報告裏,教員講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你註意教員講這個話的時間,這段時期是教員的人生低谷期。

博古他們在五中全會上大批特批教員,主要議題就是研究教員的錯誤,研究怎麽跟以教員為代表的所謂的機會主義作鬥爭。

然而在隔壁開全國代表大會的教員並沒有發牢騷,也沒有把情緒代入工作中,而是很認真的跟廣大幹部們,講工作方法的問題。

可見,教員是個言行一致的人,他教育幹部們要註意工作方法,不是口頭上說一說,他自己也是這麽做的。

在解決自身處境問題時,沒有被情緒和困境所影響,各種表現都很成熟老練。

當教員發現自身的主張無法在政治局會議上透過時,當情況急劇惡化的時候,沒有被一連串打擊的失去方向,他立馬拿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積極做團結工作。

正因為有這樣的調整,教員才能團結張聞天和王稼祥,才有了後來的遵義會議。

教員沒有讓自己的主張,變成一句空話。

他解決了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最後成功讓自己過了河,也帶領紅軍過了河。

01

教員關於工作方法的許多論述和實踐,至今對於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唯物辯證法觀點認為,具體的問題要具體的分析。

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自然是不一樣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並沒有一套萬能公式供我們使用。

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提煉工作方法的方法,能在工作中起到指導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召開的七大上,抗戰多年終於要勝利了,代表們都很激動,表現的很興奮。

這個時候教員坐在主席台上,對台下的眾人講: 「有一個問題要講清楚,叫做‘準備吃虧’......有些同誌希望我講一些困難,又有一些同誌希望我講一點光明。我看光明多得很......都是光明。

但是我們更要準備困難。」

隨後,教員一口氣講了17條困難。

教員是一名意誌頑強、信仰堅定的革命家,不消極、不悲觀是他的基本素養。

但教員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會先把各種壞情況都想到,不是說要把每個估計到的困難,都弄出來一個備選方案。

而是要在思想上要做好吃虧的準備。

「準備吃虧」就是教員在解決問題時,常用的思維工具。

換句話說,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在制定計劃和工作方法的時候,要估計到最困難的情況,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政策。

這不是悲觀主義的體現,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教員講得很明白:「如果我們不準備不設想到這樣的困難,那困難一來就不能對付,而有了這種準備就好辦事。」

歷史無數次證明,有沒有這樣的估計,結果大不一樣。

我們就拿黨史舉例子。

1927年上半年的時候,北伐軍勢如破竹,吳佩孚、孫傳芳敗局已定,各地的工農運動如火如荼,似乎革命勝利近在眼前。

然而黨內被這種假象欺騙了,沒有對困難和危險,做出足夠的心理和行動上的準備,隱秘戰線的工作準備嚴重不足。

結果老蔣發動政變後,革命黨人根本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在很短的時間裏,損失了大量黨員。

顧順章叛變,如果不是錢壯飛及時截獲了訊息,如果周恩來下決心的時候稍微遲疑一點,整個核心團隊就要葬送掉。

一個人的叛變,影響如此大,搞得這麽驚險,其實就是工作不到位,對最困難的局面,估計不夠充分。

1930年的時候,中原大戰,各大軍閥混戰,趁這個時機,紅軍打了不少勝仗,7月份的時候甚至乘虛攻入占領了長沙,革命在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似乎馬上就要變成現實了。

等國民黨內部矛盾稍微平息後,回過頭來就給了紅軍一個重創,長沙占領了11天就丟了,還損失了很多生力軍,吃了大虧。

後面還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的錯估,1938年—1940年的驕傲自滿情緒,都讓紅軍吃了大虧。

這些例子,都證明了一個事: 制定政策的時候,有沒有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結果大不一樣。

古人講,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02

好的思維方式,不需要多,但要足夠深刻。

沒有做好最好的情況打算,真出現了最好的情況,不會有多少負面影響,但你要是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一旦出現了始料不及的困難,那影響就大了。

在最壞的情況上建立我們的政策、制定計劃,好處在哪呢?

說穿了,就是預期和成本的問題。

所謂預期,是指主動降低自己的預期。

對自我的低預期管理,能讓一個人在遭遇突發狀況時,保持情緒穩定,進而能讓自己在冷靜理智的狀態下解決問題,提高成功率。

一遇到點事,就一驚一乍的,這樣的人幹不成事,好事也要變壞事。

所謂成本,有是說事前防範,能用很小的精神和物質成本,盡可能降低預料之外的高額損失。

拉長時間軸來看,如果每次都用事前防範的小成本來規避大損失,便能有效降低你的人生風險。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用「準備吃虧」的思路來為你的工作方法保駕護航,它能讓你在最壞的情況下,依然有繼續來一次的能力。

換句話說,它能讓你的一條命變成兩條命 ,甚至是三條命。

成功就是反復的嘗試,如果你嘗試的機會只有一次,那等待你的大機率就是失敗,徹底的失敗,沒有翻身機會的失敗。

的確,我們可以失敗無數次,但只要成功一次,便足以改變命運。

問題是,你的家世,你的做事方法,允許你失敗幾次?

差不多的資源,你能比他人多嘗試幾次,多抗一段時間,那你就是贏家。

在解釋為什麽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時。

教員曾給將領們算了一筆賬:「現在我們的軍隊差不多有一百萬,我們還要發展,到將來蔣介石進攻我們時,我們可能有一百五十萬,被他搞掉三分之一,還有一百萬,搞掉一半,還有七十五萬。」

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不管情況多麽惡劣,我們始終有一戰之力,不至於一下就被徹底幹趴下了,又回到辛苦的東奔西走的遊擊戰時期。

很多人,都明白憂患意識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就是無法做到。

為什麽?

其實就是對困難情況的認識不夠深刻。

不曉得,用小的成本,來對沖大的風險。

被好的形勢蒙蔽了頭腦,不做風險控制,反而一次又一次的梭哈,把自己所剩不多的資本,全部壓上。

自己還安慰自己,反正也一無所有了,大不了重頭再來。

這樣的做事思路,導致大部份人,不要說去做事了,原始資本積累都無法完成,長期缺乏做事的能力。

哪怕機會像雨點一樣落下,也不會有一滴落在你頭上。

這裏的原始資本積累,範圍不僅僅是攢了多少錢和資本,個人技能也算。

在形勢還比較不錯的時候,保持冷靜頭腦,充分估計困難,是很重要的。

就比如說買房,前幾年經濟情況比較不錯的時候,很多人的薪資很高,對未來的收入預期很高,換大房子開好車。

結果被裁員了,公司倒閉了,降薪了,緊接著就是還不上貸款,人生出現巨大波折。

可能有些人會反駁,那誰誰都說了,膽子大一點比什麽都強。

膽子大不等於不做風險控制,不等於不對最糟糕的情況做好準備。

反而,正是因為對危險都充分估計到了,膽子才能大。

不然,那叫傻大膽。

03

個人在時代大勢面前是很弱小的,一點波折,就足以淪陷普通人的生活。

出現問題後,很多人會習慣性的把問題歸結到外部,社會有問題、人心不古等等。

世界上最討人厭的一種話就是失敗者的理由。

社會有問題,政策不能讓所有人受益,人性黑暗等等,討論這些問題沒多大意義。

因為不解決問題。

古往今來,誰能解決人性的問題?誰能讓社會不存在任何問題?誰能制定一條讓所有人都受益的政策?

沒有人能做到。

把自己的安危,全部都交給他人,交給社會,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要學會先從內部管理風險,要讓自己的政策和方法,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依然能發揮作用。

一個人最高的本領就是適應客觀世界的能力。

所謂適應,就是扛造,逆商高。

困難,不會因為你沒有經驗,你還年輕,你是弱者,就放你一馬。

你不適應就淘汰,沒有人給你時間成長。

第五次反圍剿後,紅軍如果不及時轉向,教員不能重回領導層,那紅軍在那個時期的競爭中,就會被淘汰。

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在面對未知的風險時。

底線思維,準備吃虧的思考方式,能顯著提高你的生存率,降低你的試錯成本。

這種指導思想的作用,就是這麽簡單粗暴。

教員在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重大問題的時候,始終堅持這條原則。

制定政策的時候,會估計事物發展的好、中、壞幾種可能,一方面要盡量爭取好的發展前途,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把不利局面想得足夠充分,在這個壞的可能性的基礎上,做好思想上的準備、物資和行動上的準備。

比如說國共內戰時,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

這一戰略的制定和構思非常精彩,甚至跟教員最經典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理論是相反的。

以前是可以丟地但要保生力軍,但這次是不惜主力大殘,也要在大別山站穩腳跟。

有機會的時候,我們詳細講一講這個事。

對於這一戰略行動,教員提出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轉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打遊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

三種前途都要付出代價,其中兩種前途都是站不穩腳,可見躍進大別山的行動,是十分危險的。

但由於提前做了最壞的打算,劉鄧大軍為了站穩腳跟在各方面都做足了準備,盡管如此,大別山的困難情況,還是超出了預計。

可因為心理準備非常充分,最終還是在大別山堅持了下來,基本完成了教員布置的戰略牽制任務,得以讓其他解放區的軍隊盡早轉入了進攻。

04

「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手」是很重要的指導性原則,但這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其目的,在於應對復雜的情況,最重要的給自己劃出一條底線出來,並據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所謂底線,就是事物朝倒退或壞的方向質變的臨界點。

底線之所以不可逾越,就是因為當事物發展跨過了這個臨界點,整個事情的本質就發生變化了。

就好比是做生意,一瓶水成本是1塊,售賣價格在1.1、1.5、2元都行,都是賺錢的,但是售價跌破成本的時候,只能賣0.99元的時候,那這個事的本質就變了。

從賺錢的生意變成賠錢的生意了。

「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

這個生意賠錢了,跌穿低價了,該怎麽辦?

你在開門做生意的第一天,就要想到這個事。

這其實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思維方式,古人講: 「居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

教員也講過類似的話,「向著最壞的一種可能性準備是完全必要的,但這不是拋棄好的可能性,而正是為著爭取好的可能性使之變為現實性的一個條件。」

教員這話的意思有兩方面,向著最壞的一種可能性準備,就是說,當這個最壞的情況出現後,要有應對措施,要有B方案。

實行B方案的時候,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應對方法。原來要進攻,情況惡化後,可能就要改為撤退了,行動上要有一個根本上的轉變。

其次,做這樣的考慮,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利局面帶來的影響,換言之,消滅不利局面出現的條件,就是在為局面向好的方面發展,創造條件。

1934年前後,教員的做事思路就開始轉向了,從對抗轉為尋找共識點。

從進攻姿態,轉為包容姿態。

只有從態度到行為有一個徹底的改變,才能把以前的對手變為幫手,才能讓你陷入生死危機時,真正找到生存機會。

這種改變,就是底線思維在發揮作用。

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不管啥情況都能掌握主動權。

這個道理很簡單,卻很實用。

人這一生,不需要懂那麽多大道理,掌握一套能做事的成系統的方法論。

便足以讓你的人生發生質變。

而我的建議是,帶著實際問題,多讀讀毛選和唯物辯證法,便足夠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