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吃過大苦頭。
以前讀到過一些講留學生活的文章,講到外國人對中國留學生的看法。其中一種看法是這樣的。中國留學生在政治見解上十分深刻(跟外國同齡人比較起來),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十分幼稚。
曹爽應該就是類似的情況。
共同點是接受過良好的政治教育,對於理論抽象的事情十分了解,對復雜隱晦的現實事件缺乏認識。如果你將事情進行歸納總結,抽象出來,用理論概括的方式講述給他們聽,他們會很輕松地根據各類條件做出正確判斷,指出事情本質,做出正確抉擇。如果直接讓他們處於事情當中,初則如潮水將至,迷茫不知危險將至。已而浪潮洶湧驟然升級,則驚慌失措,慌不擇路。他們會在迷茫中錯誤地就近登上海中礁石,失去涉水逃往遠處岸邊的機會,最後在絕望中被浪花吞噬。
紙上談兵則侃侃而談,躬耕南畝則不辨菽麥。
曹爽的決策,就是這種潮水突然漲起來了,慌忙逃上身邊的礁石躲避,卻不肯涉水逃往真正的岸邊的典型表現。
很多人都講,曹爽逃往許昌,也會遇到很多風險。這些風險就是涉水。曹爽就地投降,就是登上礁石。一開始看起來是安全的。然而等到潮水漲起來以後,他們就不再可能涉水,而礁石本身就是被海浪淹沒的殘余,於是他們就只有死。他們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司馬懿,本來就面臨著死的可能。
放棄抵抗,就地投降,這種事在漢初就發生過一次。被一個女人痛罵了一頓,沒有做成。
當時呂後去世,呂家手握軍政大權。呂後遺命,不許他們送喪(【呂太後本紀】:「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但是呂家這些人並沒有理解其中的深意。他們只做到了「慎毋送喪」的事,卻遠遠沒有做到「據兵衛宮,毋為人所制」的事。呂後一死,大臣們就開始謀劃奪權。第一次嘗試,就是派人去遊說掌握兵權的呂家子弟呂祿,說了一通你帶兵在此才會引起猜疑的鬼話,誘騙他交出兵權以放下嫌疑,回去做一國至尊的趙王(【呂太後本紀】:「今太後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裏,此萬世之利也。」)。呂祿就信了,和呂家人商量,然後一直猶豫不決。結果還是呂家的女人懂事,指出沒了軍隊呂家就完了(【呂太後本紀】:過其姑呂嬃,嬃大怒,曰:「若為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為他人守也。」)。就這樣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前線傳來訊息,大臣們與齊國聯合打算誅滅呂氏的事情暴露,相互之間的敵意揭穿。趁著相國呂產入宮謀劃的空檔,大臣們決定以快打慢、立即動手。於是,一方面,他們假傳聖旨,聲稱皇帝讓周勃代管北軍,一方面繼續派人欺騙呂祿說皇帝讓太尉周勃代管北軍對他有利,讓他趕緊交出印綬。周勃在交接的第一時間就組織北軍起兵。這時,大臣們並沒有控制守衛宮廷的南軍。因為南軍都是從關東調來的,都不是關中人,關中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無法影響到他們。這就給了呂氏一族反擊的機會。這個時候資訊差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由於大臣們以快制慢的打法,呂產並不知道北軍已經沒了,結果在宮殿外被堵住,無路可逃的呂產被殺。接著大臣們就殺了呂氏一族。等到後來立漢文帝,他們又誆騙少帝出宮,殺了少帝一家,以及少帝的兄弟們。
這次政變的一些設計,例如說誘惑呂祿放棄兵權,回去做他的趙王,和司馬懿誘騙曹爽是相似的。司馬懿同樣是誘惑曹爽放棄抵抗,承諾不殺他,回去做他的富家翁。事後殺起來則殺得非常痛快,斬草除根,一個不留。就連出嫁的女兒也要殺。這個風氣似乎從是曹操殺伏皇後開始的。後來很多年以後才被廢止。好像廢止的理由之一就是三從四德之一的「出嫁從夫」,從而避免了女兒跟著家族一起被殺。這一條封建道德吧,你要是傻子一樣當尚方寶劍用來夫妻吵架,其實是沒什麽用的。但是關鍵時刻拿來救人還行。只是誰也沒想到後來的理學家就是傻子。
關於這個取信於人的事情,後來唐代有一個事兒很有諷刺意義。唐代喜歡賜丹書鐵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死金牌。一般人理解,免死金牌是莫大的信任和光榮。但是政治上這個事兒並不是這麽簡單。有一次唐朝賜給一個大將丹書鐵券。大將說,皇帝給誰丹書鐵券,一般就是想殺誰,不如反了吧。於是就反了(【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李懷光】:「凡疑人臣反,則賜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這種取信於人結果反而沒了信任的事情,在春秋時期也有過。平王東遷時,根據「國際會議」達成的協定,周平王以鄭國為卿士執政。鄭國是申國的女婿。申國是周平王的殺父仇人,也是周平王的擁立勢力。鄭國也算是代表申國執政。一開始是鄭武公,他和申國的關系也是殺父仇人。接著是鄭莊公,他和申國的關系,是申國是他的外公。鄭莊公的時候,周平王開始和虢國眉來眼去,周鄭兩國失去信任。為了重建政治互信,決定交換人質。周鄭兩國將太子送到對方那裏做人質,史稱「周鄭交質」。歷史評價說,這說明雙方已經失去互信了。這個操作效果還行,至少周平王最後還是沒有換掉鄭莊公。雙方決裂要等到周平王死了以後很多年了。當時他的太子離開鄭國回來,馬上就死了。公開的說法是哀傷過度。然後大臣們擁立了太子的侄子、前太子的兒子繼位,後來這位王孫聯合虢國去打鄭國,爆發了繻葛之戰,被射了一箭,慫了。周天子變成吉祥物就是從這開始的。
曹爽的考慮其實挺好理解的。一般人理解不了司馬懿這種思路。我原先也理解不了。因為這太理性了。曹爽正好是不理性的反面。他只考慮進退結果,卻並沒有考慮自己的進退可以交換什麽、有什麽切實的形勢可以提供保障,政治勢力的分布和將來的發展前景,而只是空泛得相信所謂保證。
想事情不從事情上想,而從人情上想,就已經失敗了。
我們一般人都見慣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就算嘴上說「政治鬥爭是殘酷的」,其實也並不知道這個殘酷的具體表現是什麽樣的。就更不用說理解什麽叫做「無所不用其極」了。
司馬懿是個戰克之將。
他謀事用兵,全都能夠做到事先預料。這裏面固然可能有後來史書文飾吹捧的地方,但是從具體表現來看,就算不是料事如神,至少也是料敵機先。料敵機先也就罷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高光時刻。司馬懿出挑的地方在於,他還是一個出色的執行者。他能夠預判敵我雙方的行為,並且能夠堅決地執行自己的戰略。一般人預判了事情以後,在執行時就會有一些不耐煩。走程式走得煩躁不安,失去耐心。結果就是想好的事情辦得敷衍了事。司馬懿不但能夠制定謹慎周密的計劃,而且可以一絲不茍地執行完畢。這個人的執行力太強了,簡直就像一台無情的辦事機器。
問題就在這裏。作為一台無情的辦事機器,他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誘騙曹爽可以取得勝利,那麽他就會堅決誘騙曹爽。什麽蔣濟陳泰全都用上了,無所不用其極。誅滅曹爽是深思熟慮以後定下的戰略目標,那麽他就會堅決屠殺曹爽一族,寸草不留,誰說都沒用。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如果我們充分理解他的思維方式,那麽當他拼命誘騙的時候,你就應當恐懼到極點。所以一開始曹爽還可以猶豫不決,但是當司馬懿一再派人來誘降、表現出勢在必得的態度時,曹爽就應該說:「仲達老賊數使使誘我,言卑信重,是所求於我者重也。求我者重,則忌我者深也。且欺我,故數誘我。是輕我也。忌我而輕,若降,必不免。」
現實中很多打工人之所以被老板欺負得死死的,就是因為這個「忌我而輕」。老板怕你個傻瓜學會了本事,只教給你幹活,不交給你渠道。然後又看不起你這樣一個沒有關系只有一腔熱血的打工人,就死死地欺負你。
曹爽並沒有認識到,投降之後,自己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非但沒有利用價值,而且他的年輕,恰恰是年邁的司馬懿最不能接受的條件。因為一旦幾年後司馬懿身死,曹爽正當壯年,那麽司馬懿家族的命運不會更好。所以即便是投降的情況下,曹爽也是不能活的。如果曹爽在投降的第一時間選擇自刎,那麽曹氏家族的結局反而會好一些。要是這樣的話,那麽曹爽投降什麽呢?
曹爽的思路,就是別人怎麽挖坑自己怎麽跳,最後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屈從於虛假的安全感。
我們不用以過於復雜的方式來應對這樣的問題,也不需要因此喪失什麽信念啊、理想啊、溫情啊之類的基本情感。我們只要記得一件事情就行了:
做人要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