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企表現全面優於大市,但並不是所有國企都如此幸運,除了銀行、資源與公用事業股,其余的國企也是表現平平的。
沒有增長,低股息,不漲那也沒有問題。但是,有不少國企,今年業績新高,股息率也不錯的情況下,也沒有跑出來。
比如濰柴動力,在最新公布的Q2數據中,接近創下歷史同期業績新高。而目前核心業務重卡發動機銷售,還遠沒有達到過去最景氣的狀態,如果恢復景氣,業績就還有上升空間了,對於這樣的業績表現,已經能在國企中鶴立雞群,但股價卻毫無波瀾,甚至在一路下跌。
這種表現,是不是市場苛刻了一點?經濟下行期還能取得如此成長,從濰柴的財報又能看出什麽?
一、業績新高,多元化增長發力
濰柴動力是山東重工旗下的工程器械公司,主要做的是重卡發動機、叉車、物流倉庫裝置、農機等產品,遍布眾多工業領域。
從賽道上看,與三一重工等工業器械公司類似。公司的發展肯定是跟國內工程建設行業的繁榮緊密相關,但也具有相當大的周期性。從歷史的角度看,重卡銷售,就經常是不同年份波動極大的狀態,自21年開始流動性收緊以來,國內重卡銷量就在走下坡路,這兩年才開始了恢復。
這種波動的狀態下,自然就有了收入的周期性了,公司的重卡動力總成業務也有類似的波動規律。這也造成了,公司的收入也是在2020-2021年間達到巔峰,而如今也尚未創新高。2023年的業績仍然未及2021年高位。
作為業務核心的重卡動力總成,占收入比例的25%,利潤的40%左右。目前所展示的數據是,行業尚未完全恢復。2024年的預期也只是回到2019年左右的水平,這也意味著,今年整體增長可期以外,下一輪周期新高,業績的更大增長還在後頭。
而有意思的是,公司長期實作了跨越周期性的增長。雖然略有波動,但是螺旋向上,而且近幾年來增速更加穩定。跟一些單純的重卡公司同行比如中國重汽等對比則更加明顯。
這種成長性,主要靠公司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發展得來。比如從下表看出,公司長期以來兩只腳走路,國內國外業務齊頭並進,多元發展,國內有周期性,那就透過海外實作增長,而且兩邊都不會過度依賴,直至目前,公司也保持了國內外五五開的健康結構,這也是全球化企業比較合理的收入結構,公司的全球化發展放在中國公司中對比,是相當出色的。
這裏面有公司自身的機械產品過硬因素,中國產品出海帶動,比如公司的發動機業務出口增長迅猛,但擴充海外收入更重要的是出色的外延化並購能力。
公司2012年收購了凱傲集團25%的股權,並隨後擴大至44%左右。凱傲旗下有叉車以及物流供應鏈業務,這筆收購擴大了公司的業務範圍、收入和全球布局能力。也讓公司的收入平滑化。凱傲在過去的幾年裏營收是一直增長的。近幾年來,利潤也在不斷修復中。
而公司知名的收購還有林德液壓和雷沃農機,分別是挖掘機零部件和農用領域的龍頭公司,這兩個公司被收購後,國內市場都迎來了一波增長,也給公司帶來了很好的業績增長。
大概也能看出來,公司屬於在一個不算好的國有壟斷領域,做出了自己獨立的增長曲線。其中大量的收購是關鍵,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濰柴動力現在也還算得上10年漲數倍的股票,這樣的表現,實屬不易。
二、業績確定性和股息率
最近,公司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在重卡行業緩慢增長的背景下,公司的利潤水平已經接近於2021年的巔峰水平,同比2023年大增40-60%。
在此之前,公司更是推出了一次有條件的股權激勵,2024-2026年,公司的業績年化增速不低於10%,且利潤率有下限,透過計算,則基本代表著公司2024-2026年的業績為115、143、160億以上,對比過去的業績水平,就是實作的新高同時,還有連續的增長。
雖然,股權激勵做不到的情況時有發生,但考慮到目前濰柴動力的經營狀態,歷史上的優秀水平,這個增速和利潤率水平也不算特別高要求,這個下限保障是令人放心的。現在熱炒的國企裏面:無論是公用事業、電訊營運商還是公路股,敢保證業績持續增並且利潤率有下限的很少。這裏面的信心,大機率還是重卡周期的反轉後的彈性使然。
而再看到公司的股東報酬方面。過去10年前表現不佳,但派息比例近幾年從30%增長到50%,改善趨勢不錯,結合當下的估值,也有4%左右的股息率了。
對於這樣的表現,肯定是在國企裏面算優秀的。今年很多新高的國企,股息率已經一般,但同時,業績也沒有好的成長,更缺乏成長確定性。而在今年的前半段,公司其實也是中特估的一員,但在最近一段時間,公司卻不斷回吐年內這波上漲積累的漲幅。即使是半年業績盈喜,也沒有改變大勢。
是重卡的周期性復蘇不及預期嗎?然而同行中國重汽的表現卻沒有類似的回吐。目前看來,公司的擔憂還是在於管理方面的困擾。
三、人治的問題
目前濰柴動力下跌的一大原因,來自於其傳奇董事長譚旭光的去留問題。關於其離職調任的訊息很多。可以看到,濰柴是一個非典型的成長性國企,很多國企的成長,或多或少都有著壟斷和商業模式定位的紅利,比如白酒相比工程建築,就是有著長期的商業模式優勢,註定了兩者有成長報酬的差距。
一家國企透過全球化,外延式並購來發展,而且在技術研發上也絲毫不遜色,從而超越周期,這本身就是一條罕見的道路。這些做法都是譚旭光在任所發展起來的。因此,對於濰柴動力來說,管理層變動的風險必然是需要市場充分定價的。但理性地看,目前譚已經年滿六十,即便不調任,退休也是總要來的。
對於當下的公司而言,發展到現在這個狀態。很多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在市場的競爭力,已經擁有的全球資產,資產的品質,這些還保留著,那麽如果線性對照其他的同行,在估值和股息率這些重要的安全邊際指標上領先,要擔心的東西就不多了。
在人治這個問題,好的管理層是如何界定的?類似的國企透過優秀的管理層做大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格力電器,過去董明珠對於公司的技術、品牌行銷作出了巨大貢獻,格力成長為家喻戶曉的一線家電品牌,然而近幾年,格力的收入增長逐漸停滯。在很多外延發展上也不順利,這個時候,在很多股東眼裏,董明珠就變成了公司的累贅。
人是會改變的,過去取得的成功也不一定是人的力量帶來的,只是剛好當時的經驗和行事方式符合那個階段的需求,而一旦經驗和行事方式不再符合時代需求,也註定會變成不一樣的狀態。
把公司寄托在管理層的能力方面,並不是一種完全合理的狀態。事實上,維系企業更長期發展的,更重要是企業文化的力量,企業新陳代謝,基業長青的比比皆是,核心還是抓住行業發展的特征,因地制宜。
比如在一些工業領域,對行業成本或者效率追求最高的公司,往往長期表現不差,而在前沿科技領域,一些公司保證人才梯隊的建設,花成本追求最大的研發效率,實作技術領先,這也會帶給它們成功。而在服務業,一些公司不斷地最佳化自己的服務品質和方法,也最終在行業中脫穎而出。而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型別的領導,也是非常常見的。
在美股,相對於擁有優秀的管理層,其實更重要的是,當管理層有問題時,有正確的糾偏機制。要對股東報酬,業績增長進行考核。曾經介紹過,頭部美股常常是共同基金為前10大股東的狀態,它們的作用一方面是避免左手打右手,避免同類持股公司的內卷競爭。
而這種持股結構,它們也會跟管理層形成制約。在那些不算出眾的二線美股中,競爭力不出眾,CEO換得會比較頻繁,因為他們更多是職業經理人的角色,數據做不好,階段需求不匹配,就換。
這一定程度上,是美股二線藍籌股長期表現大多表現不差的根源。而且為了持股收益確定性,幾家大股東,也就是共同基金,推動公司應分盡分,這有壞處,但無形中最大化了股東利益。
今年以來炒作中特估,其實很重要一點也是因為中特估分紅高。而所有現象背後,都可以用利益來解釋。
分紅高背後就是派息比例高,國企的派息比例一直高於民企,似乎國企更大方,利潤更真實,慷慨背後,正是那幾家國企的大股東占比,也就是國資持股高,分紅的利潤損失少。如果不是持股60%以上,誰願意分出大部份的利潤?而那些大股東持股高的民企,往往也能推出豐厚的股東報酬計劃。
而大部份民企在多輪稀釋後,流動股比例高,股權分散。也沒有集中者,也沒有股權聯合治理一說,因此,管理層不願意分紅,公賬私用,才會收益最大化,但也無可奈何。這就是中國大部份公司股東報酬差的核心原因。
這裏也能看出來,核心持股少,股權分散,不能統一,最後這樣的公司,往往很難推出令人信服的股東報酬方案。
但分紅也不是全部,不分紅的公司成長性拉滿,市場也會喜歡,比如亞馬遜長期就處於這種狀態。這也是很多上市民企的狀態,只引導大家看成長方向,可以忽略分紅問題,
而民企的最大股東往往是創始人也是管理層,所以他也願意投入所有精力在發展上。只要不面臨成長瓶頸,分紅問題就可以一直避而不談,談就是都轉化在成長性上了。
從這點看,濰柴動力股東結構方面,作為國企,在股權表現上卻太民企化了。糾偏機制和持續的分紅性,其實都有擔憂。
結語
因此,濰柴動力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大部份公司在股權和治理問題上的縮影,任何問題背後都是利益作祟,其實不增長的公司願意每年全額派息,長期必然也是慢牛,這是美股一堆二線低增長公司的經驗,但怎麽形成這種結構呢?就要重新利益分配了。
目前可以預期的是,長期的增速預期將下台階,大部份公司不能再說成長故事,但是分紅問題卻沒有解決,大部份公司股權結構未能支撐分紅邏輯,所以造成了現在大部份公司這樣普跌的狀態,而跌了這麽久,股東報酬率還是沒有美股高。
重新組織利益分配關系,即利益結構,可能是目前看到的扭轉整個A股趨勢,從10年不漲,到每年慢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