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企業的增長動能已經發生了四次歷史性遷躍。
第一個階段,決戰地點在工廠,這個階段特點是產品稀缺、消費者的需求被啟用,這個階段市場格局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個階段的增長原點是產品導向,即組織供應的能力是核心能力,而企業經營的關鍵點是生產裝置及流程創新,美國是二戰前後進入到這個階段,而中國是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在這個「賣方市場」的年代,企業產什麽賣什麽,賣什麽都賺錢;如果產品合格,做做行銷推廣就能成為名牌,這個年代誕生的名牌如海爾、春蘭、長虹等等。
第二個階段,決戰地點在市場,這個階段特點是產品開始同質化、銷售開始不暢通,這個階段的市場格局呈現供求平衡的狀態,這個階段的增長原點是渠道導向,即有效抵達消費者的能力是核心能力,而企業經營的關鍵點是渠道拓展及管理創新,美國60年代前後進入到這個階段,而中國是90年代,在這個「渠道為王」的年代,誰渠道能力強,誰就能贏得市場,這個年代誕生的娃哈哈的聯銷體模式,格力區域股份制聯營公司的格力模式等優秀企業。
第三個階段,決戰地點在認知,這個階段特點是產品過剩、流量稀缺,這個階段的市場格局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進入「買方市場」,這個階段的增長原點是客戶導向,即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組織及行銷構建的能力已經成為核心能力,而企業經營的關鍵點在於搶占認知及建立選擇偏好,這個年代正式宣告中國企業進入了品牌驅動增長的時代,一批對品牌及心智行銷有這深刻理解的企業家崛起了,他們中的佼佼者有養生堂的鐘睒睒、小米的雷軍、OPPO/VIVO背後的段永平等等。
第四個階段,決戰地點在於體系,這個階段特點是全面過剩、全面碎片化,這個階段的市場格局呈現超量供給的狀態,這個階段的增長原點是飛輪效應,Beta朗菲在 【系統論】中指出整體大於各個組成部份的總和,系統動力學指出要素X連線關系構成系統,而構成系統就會產生增強回路,即公司打造自己一組環環相扣、相得益彰、相互增強的經營活動,就會啟動飛輪效應,而飛輪效應就是沃倫巴菲特在【Snowball】這本書中指出的「任何偉大的事業,都需要找到濕濕的雪及長長的坡」,這個階段企業經營的關鍵點是搶占認知、配稱到位、長期主義,中國2011年前後進入到了超競爭時代,而中國目前的競爭激烈程度實則已經超過了美國,在體系致勝年代最出名的公司莫過於華為,任正非有句名言「朝著城墻發起一次又一次地沖鋒」,體系致勝、長期主義幫助華為成就王者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