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為什麽中國是統一的,而面積差不多的歐洲是分裂的?

2021-04-15財經

中國和歐洲似乎可以看作是兩個平行宇宙。

——他們分別位於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緯度相似,都在北半球,面積差不多(1016萬平方公裏VS960萬平方公裏)。面積雖然如此廣袤,但是實際的文明核心區其實並不大,都只有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

——最北方是苦寒的蠻族聚居地,塞外草原的匈奴-鮮卑-蒙古人,北歐的日耳曼-維京人,數千年來在寒冷和饑荒的壓力下不斷南遷,成為文明核心區遭受攻擊的輸出源頭。

——大陸之外有一個孤懸海外的群島,日本和英國,都曾經在近代文明史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但在古典文明時代,則無關大局。

——文明核心區的北方,都是一望無垠的大平原,華北平原和中歐平原,南方則是崇山峻嶺分隔開的小塊農業區。

文明的火種,從三千到五千年前開始先後被點燃。

東方落在了黃河流域,人們在甲骨上篆刻的象形文字,成為文明記憶的符號;西方落在了兩河流域,人們在泥板上刻寫的楔形文字,則成為了後世廣泛流行的字母文字的起源。文字一經出現,思想就有了載體,薪火相傳。

在東方,他們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用儒家、道家、墨家來註解心中的困惑;在西方,他們進入了希臘城邦時代,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來填充空虛的靈魂。

接著,出現了短暫的征服者,將整個文明統一起來。在東方,這個人的名字叫秦始皇,在西方,這個人的名字叫亞歷山大大帝。然後很快的,帝國崩潰,一個更偉大的時代開啟。在東方,這個時代叫「漢」,在西方,這個時代叫「羅馬」,他們搭起了兩個文明的基本框架。

這個框架包括四根支柱:文字的統一,法律的統一,歷史記憶的統一,信仰的統一。

文字:東方將篆體文字在全國推廣開來,西方將拉丁文字在整個西方世界推廣開來,那些說因為中國書同文,所以中國更認同統一的說法是有問題的,雖然亞歷山大沒有秦始皇的遠見,但是羅馬做到了這一點,在整個中世紀,西方各國雖然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拉丁文卻是知識階層的通行語言,就像今天的英文一樣普及。

法律:東方采納了法家的思想,西方則有羅馬的法典,構成了整個帝國的執行秩序。

歷史:東方有司馬遷的「史記」,西方有赫洛多德的「歷史」,這些偉大的著作構築了一個文明的共同記憶。赫洛多德雖然是希臘時代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在羅馬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比如羅馬的執政官西塞羅就賦予其「史學之父」的頭銜。

信仰:東方獨尊儒術,西方定基督教為國教,信仰也被統一了。

語言、行為、記憶、信仰,在一個統一的帝國內,就這樣被鑄造,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麽力量能夠將這個文明打散的了吧?

公元三到六世紀,全球性的寒冷氣候將北方的蠻族往南驅趕,兩個文明同時進入黑暗的中世紀。

東方有五胡亂華,西方有日耳曼入侵,他們摧毀了古典時代的帝國,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混血文明——

在東方,這是隋唐第二帝國時代,在西方,這是法蘭克-查理曼帝國時代。那些說羅馬之後,歐洲就再沒有統一的說法同樣是有問題的,查理曼帝國的疆域基本上覆蓋了整個歐洲文明核心區,其國土面積和隋唐的漢人聚居區相比差不了太多。並且該帝國起源於荷蘭,首都先後設在巴黎和今天的德國阿亨,曾經接受羅馬教皇的加冕,繼承了羅馬以來的文化和信仰,這是一個大歐洲的概念。


公元9世紀開始,兩個帝國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

在東方,自從黃巢起義之後,整個晚唐都已是有名無實的軍閥割據狀態,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的正式獨立;在西方,查理大帝的後代們三家分晉,瓜分為三個法蘭克王國。看起來,這似乎就是後來德法意三個國家的來歷了。

然而,這時候還不是他們的分野,因為很快的,兩個文明的核心區再一次被統一了。

在東方,是宋朝(960-1279)。


在西方,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這個王朝的疆域北抵波羅的海,南達地中海,歐洲大陸的文明核心區,幾乎盡收囊中。王朝裏最著名的兩位皇帝,一位紅胡子腓特烈一世,先後六次從北方的萊因河畔出發,發動對義大利領土的征服戰爭,到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當皇帝的時候,記憶中的故鄉已經是地中海上的西西裏島。


如果十二世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能夠繼續他的征服戰爭,將剩下的半壁法國領土納入治下,那麽歐洲將徹底的大一統。這個時代的帝國東方,仍然被視作落後的化外之地,最南端的西班牙半島,還是阿拉伯人的疆土,甚至都不被視為歐洲。

但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最終沒有實作完全的大一統,很快就像此前的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一樣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而此後的盧森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都再也沒有實作過這麽大面積的統治,在分裂和割據中延續了千年。

兩個平行宇宙,在這裏最終分道揚鑣。

宋王朝之後,東方的文明核心區就再也沒有過分裂格局的出現,從元,到明,到清,都是連續的、穩定的大一統王朝。而西方,就像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國土一樣,成了一塊打碎後再也粘不起來的鏡子。(下圖為1547年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疆土)


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兩個如此相似的文明從這裏開始出現了戲劇性的分化?

我們將放大鏡對準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締造者——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看看他的統治之道。腓特烈一世的一生,都在四處征戰中度過,67歲高齡時還帶領十字軍東征,最終在遙遠的亞洲結束了其轟轟烈烈的一輩子。這位皇帝是如此熱愛戰爭和打架,以至於一言不合就要教訓羅馬教皇一頓,屠戮的鮮血都將其胡子染紅,得了一個「紅胡子」的綽號。

其實這樣行為的皇帝,在東西方的文明宇宙中比比皆是,也算不得有什麽特別的。更重要的是,這位皇帝管「打」不管「治」,很喜歡將他征服的土地賞賜給部下,和各地效忠的世家望族。比如忤逆龍鱗的名將獅子亨利,最終被皇帝驅逐出境,他的封地被沒收後,竟然又被這位皇帝分封給了其他的公爵。這種行為就跟西楚霸王項羽的分封天下是一個思路,以為如此就能安撫臣僚,孰不知幾年之後就被漢中王造了反。

歷朝歷代,國家統一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軍閥的擁兵自重。這個問題,曾經長久的困惑過各個王朝的建立者們。

最初級的解決方式,就是分封,將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希望「國家有難,兄弟有責」。然而這種方式,只是一廂情願,在東方,自周朝開始,延綿了千年,周有春秋戰國,漢有七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而在西方,自從法蘭克王國開始,就一直熱衷於此道,並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發展至極盛,於是整個歐洲就像穿越到了春秋時代一樣,城堡築起,紛爭不寧。

高級一點的,則是郡縣制,但即使如此,也並未能徹底杜絕。軍隊總需要將領來統禦,時間長了,權力難免就落到了將領的手中,一旦帝國內部出現動蕩,比如農民起義,皇帝的統治力下降,地方將領很有可能就會搖身一變,建立起獨立的王國。漢末的三國,唐末的十國,都是這樣來的。

這個千年的難題,最終被一個人解決了。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幹了兩件事,第一,杯酒釋兵權,用贖買的方式讓將領們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第二,讓文官管治地方,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徹底瓦解了地方將領的權力。

兩件事說來很簡單,但就是這樣,整個東方文明的歷史行程,被趙匡胤以一己之力徹底扭轉。宋朝之後千余年的歷史中,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國家分裂的長期局面。直到今天,中國的人民軍隊仍然堅守著太祖的方略,以保證黨指揮槍的堅定執行。

而另一邊,西方文明則越分越小,列國林立,然後在長期的分裂中各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記憶和歷史敘事,統一成為了幾乎不可能的奢望。雖然在歷史上,他們都曾經書寫著同樣的拉丁文,遵守著同樣的羅馬法,有著共同的信仰和文明源頭。

統一之難,不在「戰」,而在「治」。

與那些熱衷於戰爭,攻伐四方的皇帝相比,宋太祖之偉大,簡直就是宇宙中的一盞長明燈。

————

補充一下:

兵權的分離,就是帶兵的不管人,管人的不帶兵,這是現代國家保持國家穩定的基本原則之一,就像三權分立,可以有效防止專制集權一樣,好處不言自明。而這個制度,歐洲直到近代才開始執行,比中國晚了數百年之久,這是我認為歐洲近代出現大分裂局面的關鍵原因。

制度和地理,究竟哪個的作用更重要?我認為,文明發展水平越高,地理的約束就越小,制度的重要性就越強。在古典時代,羅馬就已經實作了大一統,難道以後世歐洲的文明水平,都做不到這一點嗎?關鍵還是制度的缺陷造就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