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段永平是個怎麽樣的人?

2012-11-05財經

人這一生的成長,應該有一些明燈型的師傅,我對商業的理解,就來自於段永平。

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做企業很重要一點,本分。

做企業要理想與現實兼備,理想是一種信念,現實是一種手段。理想指明了方向,現實將理想落地。

如果把企業概括為兩件事:

第一. 做正確的事,意味著要找到正確的方向,如果

方向錯了,即使在努力也是白忙,那麽如何找到正確的事呢?這需要有足夠的 認知與常識

第二. 努力把事情做正確,很多有想法的人很有能力的人最終為什麽會失敗?因為動作在執行

當中沒能抵抗住幹擾導致變形了。努力把事情做正確,需要靠 死磕與原則 ,尤其是必須堅守

不能打破的原則,如果原則一旦破了,成功是越來越遠的事。

我將結合我做互聯網產品的經驗,透過「正確的事」、「把事做正確」兩方面,深度解讀段永平的

商業思維。

一. 什麽是對的事?

段永平說好的商業模式是長坡厚雪,賽道很長,市場規模很大,掌握正確方法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好的企業文化,才能讓公司基業長青,即使創始人離開公司,企業也會一直發展下去。

段永平離開了步步高,但是OPPO、VIVO、小天才都成為了領域裏的翹楚,占據了足夠的市場,贏得了口碑。

段永平說是步步高的企業文化好。

那麽如何判斷什麽是做對的事?有哪些方法或原則呢?

1. 敢為天下後

這是段永平做企業現實的一面,去做別人驗證過的大市場,而不是自己去開拓一個新的市場。

因為他知道教育使用者的成本太高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企業可以承擔的風險。

走別人驗證過的市場,必然失去了先機,那麽什麽時候進入就成了個關鍵點。

段永平回答,一般在行業增長的中後期之間進入,準確的理解為快速發展期的中期之後但在穩定期之前。

但敢後來者而居上本身也是一種勇氣與自信,段永平說敢於後來者居上,必須滿足兩點高品質的產品與使用者願意買單。

歸根結底是一點使用者願意為高品質的產品買單。

所以從產品品控管理體系、內部管理體系、員工機制、行銷方式等能夠找到長處,綜合對比出優勢,能夠有信心做到行業前三再決定進入,否則就不進入。他反對核心競爭力一說,企業是一個平衡的系統,那塊有短板那塊就是致命的。

互聯網產品的研發要比硬體產品的研發難度低很多,因為有叠代機制,有靈活的開發機制能夠快速應對變化,升級叠代。

但開發硬體產品比如手機就不行,可見互聯網本身還是存在著諸多優勢的。

為什麽不在前期進入呢?為什麽不在競爭對手初期驗證過市場後馬上進入呢?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 段永平很謹慎,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判讀一個初期的產品市場是否真的有足夠的潛力,

因為所有的初期市場都是增長趨勢都是差不多的,必須熬到中期市場真正被驗證過,才選擇進入。

第二. 需要競爭對手教育過足夠規模的使用者,這樣省去了教育使用者的成本,

使用者很容易接受類似的產品。

第三. 他在等使用者積攢不滿的情緒、抱怨、憤怒,做出產品的差異化,滿足競爭對手無法滿足的使用者痛點,獲取局部勝利。

2. 消費者導向

堅持消費者導向,是一種理想主義呢?還是一種現實主義呢?

我更想把它歸為理想主義,可是這又是最有效的現實手段。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消費者導向,比市場導向型的公司要活的更長久,活的更好。

市場目標是消費者導向執行落地的結果,但如果將市場目標當作方向,那麽企業很容易為了短視,

為了達成短期的利益,而導致動作變形,傷害使用者的利益。

一加手機的劉作虎就犯過這個錯誤,為了市場目標,折中出了一款手機一加X,以為低價的手段,就能

多帶來一些銷量,結果市場銷量慘淡,使用者不想要折中的產品,更嚴重的是,降低了使用者對於一加追求

極致的品牌信任度。

可見,低價是一條最容易走的路,但也是最難走的路。段永平說沒有企業能夠靠低價活的很好,唯一的方法就是給使用者提供

高品質的產品,真正打動使用者的產品,真正讓使用者滿意的產品。

如果一款產品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何談打動使用者呢。

使用者是願意為高品質產品買單的,甚至願意溢價一些為高品質產品買單。如果使用者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低價的產品,使用者的心理一定會有一個認知,這不是一款好產品。

3. 好的商業模式

什麽是好的商業模式?段永平沒有直說,但是他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個是可口可樂。

我理解商業模式是一個杠桿,左端是投入、右端是產出,投入產出比越高,商業模式越好,

所以段永平把商業模式比喻為生意模式。

好的商業模式,應該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 長坡厚雪。

賽道要長,市場要大,否則雪球很難越滾越大。段永平說小霸王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我認為其中一點就是

賽道太短了,而且中國家長反對孩子玩遊戲機,所以這個賽道不夠好。

可口可樂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口可樂賣了多少年了,還屹立不倒。

茅台是好的商業模式,中國永遠會有白酒,有白酒,永遠就會有茅台。

第二. 杠桿率要高。

商業模式像一個杠桿,有的商業模式,可以低投入高產出,有的企業可以高投入高產出,

但另外一些企業只能高投入低產出,這是某些行業特征導致的,但是也是創始人眼界導致的。

杠桿率高的行業的特征,面向大規模的使用者市場,能夠做出差異化,使用者願意為差異化買單。

不同行業的杠桿率分析:

做C端市場,使用者規模大即使分群後差異化也大,使用者能為品牌溢價,使用者體驗能做出明顯的差異化。

手機行業就是一個差異化很大的行業,小米、oppo、vivo手機的使用者體驗完全不同,市場規模足夠大,

只要產品好,就能賣的好,雖然手機研發成本很高,但是對比銷量收入,應該是一個低投入高產出的行業。

做平台型的商業模式,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商業模式,把使用者養在魚池裏,扮演中介的角色,研發營運的成本投入很高,但是對比產出來說,很低。比如淘寶的模式,就是很好的平台模式。

做B端市場,如果產品本身很有技術壁壘,能做別的企業做不了的系統服務,且又是別的企業必須要使用的服務,這種B端產品就很有競爭力。也是好的商業模式,比如阿裏雲。但好像雲服務與雲服務之間也沒有足夠的差異化,因為客戶只關心服務是否穩定,價格是否便宜。

但如果靠做一般壁壘的產品+重服務的模式,那就不是一門好生意了。比如到處可見的人力Saas,CRMSaas等服務,不是企業自己做不了,而是不願意把核心資源投入到這些基礎系統上,但是這類產品又有很深的服務性質,倒是每家企業都有大異或中異的地方得做客製化,客戶又對價格比較敏感,不會管你是不是大品牌,是不是行業領導者,而且有很重的服務,意味著營運成本很高。這就不是好的商業模式,研發成本+營運成本一起的投入很高,但是產出卻很低。

很多企業做的面向企業租賃電腦的模式,就不是一個好的模式,第一很難差異化,第二服務成本很高,客戶對價格很敏感,不會為了品牌付費,而且電腦租賃,既是租電腦,又是提供免費電腦維修服務,成本確實很高。

電腦租賃行業唯一的技術壁壘是在整修工廠的投入,因為必須要延長電腦的使用壽命,才能保證在盈利。但是電腦維修、組裝的技術,本身技術壁壘很低。

做硬科技行業、生物技術行業。這些是高投入的行業,技術門檻很高,但一旦研發成功,報酬也很高,但只有頂尖的硬科技企業才能賺到錢,必須要有足夠的技術壁壘,必須要有研發前沿產品的科技實力,足以隔開其他的公司。

其余的公司是科技企業但不是硬科技公司,其實只不過買了一套裝置是在批次的生產產品而已,產品很的很容易同質化,導致惡意的價格競爭,最終導致大家都沒有錢賺,比如太陽能行業,生產太陽能版不是高科技的事。

消費品行業,是一個能夠差異化的商業模式。研發成本對比銷售成本很低,而且使用者分層明顯,使用者都有自己喜歡和習慣的品牌。

飲料行業,是一個能夠差異化的商業模式,研發成本很低,尤其是可口可樂,不知道還有沒有研發投入了,因為一直是一個配方,一個味道,但是使用者就是喜歡,對比其他飲料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化,視覺上是黑色的,口感上是刺激的獨特的,適度漲一點價格,雖然短期大家雖然抱怨,但還是離不開,還是會買單。

第三. 差異化。

能夠做出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才是好的商業模式,差異化不是簡單的不同,其實使用差異化培養使用者的習慣,

時間久了,讓使用者因為習慣而離不開,這才是差異化的本質,文章下文會著重在闡述下差異化。

第四. 品牌溢價。

C端市場是能夠吃品牌溢價的,B端市場可能吃不上品牌溢價。

使用者忠誠於品牌,忠誠於信任,忠誠於情感,比如Kiss糖果,情人節大家都會首選Kiss糖果,

我認為這是有情感寄托的品牌。

為什麽國產啤酒沒有辦法走出地方?我認為可能也是寄托著一種家鄉的情感,一直都喝,

喝習慣了,喝出感情了,所以外來的啤酒,很難進入消費者心智。

第五. 規模化。

有一些行業因為太垂直或者太個人化,很難規模化。

這裏聊一下低成本的概念,低成本是企業實作規模化的前提,但不是致勝的關鍵。

我之前一直對低成本有誤區。麥克波特競爭三原則:「極致、差異化、低成本」,

其中低成本也是排在最後一位的。

為什麽低成本無法成為企業制勝的關鍵?

企業制勝的前提占據足夠的使用者市場,這需要極強的產品力,使用者只關心產品好不好,

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但是不會關心是否低成本,低成本是站在供給側的考量,

不是站在需求側的考量。

4. 本分。

段永平的本分哲學,塑造了OPPO、Vivo、小天才、步步高一批優秀的企業。

如果企業連本分都做不到,從長遠來看,一定會跑偏,一定會難持久,會因為短期的利益,損害使用者的利益,犧牲合作夥伴的利益。

什麽是本分?本分,本分做事,誠信待人,我理解有如下幾點:

第一. 本分做產品,踏實為使用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以使用者口碑導向,以使用者需求導向。

劉作虎做的一加手機,為什麽廣受國外使用者的歡迎?因為死磕細節,力求極致,為了保證手感,

連手機的噴漆都要追求完美,一點不接受妥協,真是牛逼。不給使用者提供劣質的產品,這是一種做產品的本分,也是做企業的本分。

第二. 本分待使用者,一直以來步步高從來不把市場目標當作方向,而是將如何能夠為使用者提供

偉大的產品作為目標,市場目標只是消費者導向的正確執行落地的結果。

不欺騙使用者、不愚昧使用者、尊重使用者的利益,這是對使用者的本分。

第三. 本分待夥伴,段永平做企業待經銷商都是讓利的,寧願自己虧錢,也不願意讓經銷商虧欠,

自己企業賺到錢的前提是一定讓合作夥伴賺到錢,所以所有經銷商都願意跟著步步高幹。

OPPO、Vivo占據了絕對的線下渠道優勢,牢牢把握住了線下渠道,不就說明了這一點嘛。

我絕不相信其他的手機企業沒有去撬動步步高的經銷商,沒有給很大的利益誘惑。

第四. 本分待員工,員工才是公司競爭力的核心,擁有人才就擁有了競爭力。

OPPO能為離職的員工辦法年終獎,能夠為即使是選擇自動離職的員工提供N+1的補償。這樣的公司,

怎麽能不讓員工拼勁全力,將公司的夢想變成自己的夢想,奮力拼搏呢。

5. 利潤之上的追求。

如何做一家百年的企業,好的企業必須有利潤之上的追求。

比如蘋果公司,一直在宣導做偉大的產品,利潤只是結果,偉大的產品是方向,使用者願意買單是核心。

企業要使用者至上,但是使用者的是容易短視的,偉大的企業敢於捕捉滿足使用者下一步的需求,比如蘋果手機

的界面UI改革,字變大,很多人都說醜的受不了,但是體驗真的好,真的好用。

企業的未來在哪?市場的機會在哪?在於捕捉到使用者未來的需求,這是抖音張一鳴、樂視賈躍亭的方法論,

但是未來太遠,走的太靠前,就容易死亡,賈躍亭做電動汽車就是例子,捕捉到下一步的需求,就能成功,

從圖文到短視訊,張一鳴就贏了。

二. 怎麽努力把事情做對?

努力把事情做對,是需要玩命死磕與堅守原則的。原則一旦打破,公司危在旦夕,

不能堅守原則的公司,走不長,走不遠。

如何把事情做對,從段永平的商業思維中找到幾個方法。

1. 產品理念。

做兒童平板電腦的小天才賣的做好,因為別人是做平板這個產品,而小天才在透過平板電腦培養兒童好的習慣,產品理念的不同,導致產品最終落地的方向與結果出現巨大的差異化。

蘋果的產品理念是什麽?創造偉大的產品,無論是iPod、iPhone、iPad、airpos、MacBook、iwatch,都成為了對應領域裏頂級的產品,也吸引了全世界忠誠擁簇的果粉。

你的產品理念是什麽?最好在下場做產品之前,先想清楚。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差距,表現在產品,本質在產品理念。

2. 焦點法則。

每個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能奢望把所有的事都做到極致,找到競爭對手無法滿足的使用者痛點,做到極致,取得局部的勝利。

女大學生都喜歡買OPPO、Vivo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拍照好好看。

巴菲特說:「什麽也不懂的企業和什麽都懂的企業,都很容易失敗。」 因為懂的太多的企業,什麽都想幹,把資源分散開了,結果呢。

什麽幹的平庸,什麽都幹不好。

如何利用焦點法則做產品呢?必須堅守120%法則,競品能做到的100分,你也必須做到,這是基礎,否則就成了短板,然後在瞄準使用者真實的痛點,聚焦打造到極致,至少超過競爭對手20%,才能成為撬動使用者購買意願,否則憑什麽選擇你呢。

3. 聚焦差異化。

段永平說99%的企業都能差異化。差異化的一個誤區是簡單理解為不同,段永平所說的差異化實際是聚焦在使用者的痛點上(抱怨、不滿、憤怒),做別的競爭對手無法滿足的使用者需求,因而形成了差異化。

差異化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長期積累的差異化能形成一種使用者的習慣,讓使用者離不開,無法離開,就像你用慣了蘋果手機的系統,一旦換到安卓手機就會難以適應。所以差異化的長期積累,形成的使用者習慣,構成了產品的絕對差異化,形成了真正的護城河。

差異化是動態變化的,當差異化的功能被對手趕上,差異化就變成了基礎化。

為什麽差異化很重要?因為同質化導致的是激烈的競爭,勢必導致價格競爭,最後大家都很難過,只有差異化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定價權。

比如美國能同時存在那麽多麥片企業,因為麥片的口感有差異化,吃慣了一個品牌的麥片,就很難換到另一個品牌。

有沒有宏觀的方法能夠構建差異化呢?我覺得可以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進行差異化,別人滿足不了的需求點是差異化,不同的口感是差異化,

不同的手感也是差異化,不同的視覺也是差異化,不同的使用習慣也是差異化,註重從動作、生理、視覺、心理的體感尋求差異化,就是一個好的辦法。

4. 追求高品質,不追求低價。

沒有企業可以長期維持低價,低價代表著低利潤,企業很難透過低利潤更好的運轉與發展。

相較於低價,大部份使用者喜歡更高品質的產品。即使使用者綜合各種因素一時為低價買單,使用者心裏也難避免產生一個認知,這不是一個好的產品。

5. 利用行銷,但不癡迷行銷。

行銷是透過最簡單的方式向使用者傳遞一些資訊。

為什麽是最簡單的方式?因為更容易被使用者理解、更容易被使用者記憶,越簡單越容易被記住。

傳遞什麽資訊?段永平更喜歡傳遞的資訊是突出產品特色或理念。

我之前認為品牌廣告與效果廣告有明顯的不同,品牌廣告只為了打品牌,只有效果廣告才是為了銷售產品,這是我的一個很大的誤區。

無論是品牌廣告、還是效果廣告,都是為了銷售產品,只不過效果廣告相較於品牌廣告更容易被量化。

尤其是今天的效果型廣告都在互聯網的線上渠道上投放,得益於大數據的支持,能夠以各種標簽精準篩選出目標人群,從投放到轉化的效果與價格都一目了然,很容易被量化,也很容易根據效果分析,即時性的調整策略。

行銷的一個客觀規律是只有好的產品才能行銷成功。行銷能夠幫助產品快速開啟市場,但是透過行銷銷售的產品據統計只有20%,好的產品,使用者滿意的產品,透過人傳人,慢慢就會傳播開來,相反劣質的產品,行銷只會加速產品的死亡。

行銷分了好多派系,有經典的定位理論、有視覺錘、有符號行銷、有引爆點行銷。但是究其本質,就是為了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傳播產品,

讓消費者記住,這個前提不在於文案寫的有多好,而是要做大量的市場調研,分析競爭對手,分析使用者心智,找到切入點,放大價值。

6. 企業文化。

好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堅守的原則。

我們先來談什麽是好的企業?基業長青給了定位,利潤之上的追求。

什麽是好的企業文化?消費者導向而不是市場目標導向的公司,做事本分誠信的公司,不欺騙消費者,創造高品質產品的公司。

一般公司的創始人的風格,決定了公司的企業文化,創始人對於原則的堅守的意願,決定了公司堅守原則的底線在哪裏。

一家企圖蒙蔽、愚昧、欺騙消費者的公司,一家不會善待員工的公司,註定不會成為一家好公司。

以上是我對段永平商業思維的理解與梳理,文章很長,寫完很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