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價值事務所的第1203篇原創文章」
2022是微創機器人商業化元年,趕在2023年前開了幾個單子,其中,屬甘肅省人民醫院的單子最給力,一單囊括其獲批的所有產品。
可喜可賀、可口可樂!這就是產品線全的好處了,只要能進院,就既能賣A又能賣B,還可以賣CDEFG……有甘肅省人民醫院這個例子在前,不出意外,後續應該還會有其他醫院一次性打包微創機器人全套產品。
只要開始出貨就是好事,畢竟歸根結底,手術機器人是一款非常依賴醫工結合、非常依賴在實踐中叠代的產品,只有賣了貨,才能得到足夠多的臨床實操反饋,才能依據反饋進行產品叠代。
好事總是成雙的,公司除了產品於12月首次出貨,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訊息,那便是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成功獲得歐洲CE認證,這是繼4月國內獲批、7月美國獲批後的第三個重磅獲批訊息,是截至目前第一且唯一一款獲得中美歐三地上市批準的國內手術機器人。
微創擁有覆蓋全球的骨科經銷網路,2022p,公司骨科業務一共實作營收1.08 億美元,其中9970萬都由海外貢獻(當然,有國內疫情影響的原因),在本就有骨科產品售賣的情況下,按理講機器人是更容易出貨的。
據相關報道,微創的骨科機器人已經於2022年11月22日在美順利完成了首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01
價值事務所機器人龍頭
在國內外一眾手術機器人企業中,微創機器人是唯一一家覆蓋五大手術專科(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及經皮穿刺手術)手術機器人產品組合的公司。
目前,公司已經有三款重磅產品於國內獲批上市,2021年6月獲批上市的蜻蜓眼(一款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就是伸進人體裏的探頭,腔鏡手術機器人就會用到)。
2022年1月獲批的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見下圖),其中,1是給患者做手術的,由圖可知,他有四只機械手,其中兩只模仿的是醫生的手,一只裝內窺鏡伸進患者腔道透過2成像給醫生看,另外一只可以持有若幹極復雜手術所需的額外手術器械,算是輔助。醫生只用坐到3上面透過網路操作1,可以避免手抖、疲勞,甚至還可以進行遠端手術。
以及2022年4月獲批的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
此外,還有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及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正在研發當中。其中,二代圖邁手術機器人(當下獲批的這個只能做泌尿外科手術,二代可以做涵蓋普外科、胸科、婦科等多領域的全科手術)已送出 NMPA 註冊申請,預計 2023 年上半年獲批;引進的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和經皮穿刺領域iSR’obot™Mona Lisa機器人都已經完成中國註冊臨床試驗入組,有望於2023年獲批上市。
換句話說就是,這兩年陸續就有重磅產品上市,且進度都處於國內第一梯隊。
公司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在國內進度僅落後於威高,但威高只有三只手術臂,微創卻有四只,就效能而言,微創會更強。
而公司套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機器人更是國內第一個獲批,至今沒有競爭對手,可能稍微有點了解的同學會問,難道天智航不是做手術機器人的麽?是的,但其機器人套用範圍是創傷骨科以及脊柱手術,而骨科手術裏,最大的市場以及難度最大的手術還是關節,目前其膝關節置換機器人還處於臨床,髖關節置換機器人連臨床都還沒上,和微創機器人適應癥並不沖突。
微創的機器人產品布局全球最全、進度整體國內最快,疊加母公司其他產品線多年打下的銷售渠道、臨床資源、品牌基礎,在機器人的競爭上,微創比起國內其他選手優勢是碾壓性的。
而且機械臂等核心中間級的部件,微創全部都可以實作自產,向外采購的主要都是上遊零部件。其他公司,比如達芬奇,其中間級的部件,無論是控制器、鏡頭、影像處理主機,還是關鍵的模組,都大量依賴供應鏈,所以,微創的機器人對比國內外其他企業還會有巨大的價格優勢。
因此,在之前微創機器人的投資者交流會上,微創說:「我們相信我們的成本優勢會非常突出,我們的整個成本空間,不只是面對達芬奇,包括面對其他國內廠家。」
如下圖所示,微創在東莞東南部中心醫院的中標的圖邁,售價近1500萬(由此也可以推測出其骨科機器人售價在1000w左右),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的售價為3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200余萬),微創的價格相當於達芬奇價格的七成。
02
價值事務所寫在最後
毫無疑問,手術機器人是一個屬於未來的賽道,別看一台手術機器人售價驚人,隨便賣幾台,營收就可以上億,但其實賣裝置並不是這門生意最賺錢的地方,手術機器人這門生意好就好在是「裝置+耗材+服務」模式。
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背後的直覺外科公司為例,2021年其營收只有30%來自賣裝置的收入,54%都來自不斷更換的耗材,另外還有16%的收入來自維修、培訓等服務費。
換句話說就是,只要賣了一台機器出去,這台機器就可以為相關企業創造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還能透過與這台裝置後的醫生互動吸納使用者訴求,未來叠代出更好的產品。
一切都是正迴圈。
正是基於對其美好未來的暢想,目前微創機器人可以說是微創市值最高的兒子,市值一度有超越微創母公司的趨勢。
聲明:文章僅記錄作者思想,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巨大風險,需謹慎謹慎再謹慎,希望大家像對待裝修房子一樣對待自己的投資,不要讓挑公司的時間還不如你挑家具的時間來得多,你對待小錢能反復權衡,怎麽對待大錢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