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已經沒必要糾結於房子了,日後大眾討論的或許不再是買不買房,而是房產稅怎麽交了。
以下是一篇舊文,預測正在應驗。
今年的經濟壓力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感受到了,大部份人會把原因歸咎於YQ封鎖,但 經濟下行的本質是中國已經走到了債務周期的後半段時,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
本文字數:3100字,閱讀時長10min
這場債務周期起始於房價的快速上漲,樓市泡沫被快速吹大,無數人跟風買入,最終也將在泡沫的破裂中走完債務周期余下的篇章。我先來預測一下中國未來樓市吧 ,純屬在個人認知內,參考歷史和現有數據的娛樂,大家姑且一看,聊以一樂。
(註:詳細的解釋見底部連結的文章,正文只給觀點)
首先是今年的樓市會比較平穩,一線城市稍微上漲,二線微跌,三線及以下城市下跌多一些。
從明年開始,所有地方房價開始快速下跌 ,一線城市政府會救,下跌慢一些,但止不住下跌勢頭,政府救市無果後快速下跌;其它所有城市也都將快速下跌。這種下跌趨勢會維持5年左右,之後一線城市在下跌了7成後止住跌勢,隨著供需關系的影響緩慢上漲,二線城市會在跌去5~7成後處於停滯狀態,3線城市會在下跌5成後一直緩慢下跌下去,4線及以下的城市會慢慢鶴崗化,直到10幾年後政府開始贈送房子吸引人們過來落戶。
房產稅 會在2023年征收 ,征收比率隨著房子的快速下跌而每隔幾年向上調整一次。除了一二線城市的房產稅夠彌補地方的財政收入以外,剩下的城市都會面臨財政危機,中央政府會進行一定的轉移支付,但遠遠不夠償清債務,地方政府不得不變賣轄區內的國有資產用以還債,並且削減地方公務員的數量和待遇,地方的城市建設和維護的投入也會被壓縮,更多的人會成為臨時工,地方公務員也將越來越難考。
政府會透過適當降低銀行貸款利息來降低企業和買房者的負擔,透過印鈔和增加國有企業的上繳利潤的比例來加大基建投入給市場放水和提供就業崗位 (這個正在搞,以後會持續)。政府的杠桿會不斷增加,企業端和居民端由於大量的破產和債務重組被動降低了杠桿。很多人會在企業倒閉潮中失業,同時房子被銀行收走而無家可歸,很多家庭會因財產問題而離婚,丈夫背負家庭的債務凈身出戶,把房子和財產留給妻兒。大量的在建計畫會爛尾,尤其是在建房地產計畫,幾千萬購買期房的民眾最終背負了30年的房貸同時房子也沒住上。幾千萬高價接盤房子的人因失業或收入下降無力承擔房貸面臨困境,房子最終被銀行收走拍賣。幾千萬炒房客終將血本無歸,房子既賣不出去,還要被政府征重稅,最後無奈低價拋售。
會有無數企業和個人在這場危機中認識到泡沫崩潰的殘酷性,但這也是中國經濟走向穩健發展、中國民眾經受經濟危機洗禮的必由之徑 。古往今來,沒有任何泡沫的產生、壯大、最終破裂是沒有代價的,這只不過是少數人狂歡,大部份人從眾跟風,最終少數人受益、絕大部份人絕望的遊戲而已,一切都在泡沫發生時命中註定。 凡有狂熱、貪婪,必有代價相隨。
我並不忍心看到這樣的畫面,不過經濟學的理性告訴我,結局只能是這樣。而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若無限制印鈔來救市,市場無法完成出清,那中國將永困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未來也將一直困於泡沫之中,最後如煙花般綻放。 為了未來可以更好的發展,擠出泡沫,改善民生,發展實業,進行產業升級才是應該做的事。
我做出上面的預測一共有三點原因 。即:
1、 根據債務周期理論,到了周期下半場,收入的下降和 負債率 的上升導致債務泡沫必然破裂 。
具體的論證過程請看另一篇文章:
2、 絕對剛需不存在,房地產未來增長預期的逆轉,會打破剛需幻覺 。房地產和其它產品一樣,遵循供需定律。剛需幻覺只是房價過去一直上漲營造出來的噱頭和焦慮反應。
房子在什麽時候是剛需呢?只有在房子快速上漲的時候才是 。因為大家看到了買房的套利機會。那甭管自己需不需要房子,若沒有需要,就假離婚、拿上父母的戶口本創造需求。那些原本是未來若幹年後的需求者,孩子還在上小學呢,看到房價上漲了,也就變成了剛需,為了孩子未來有個婚房,擠破腦袋去買房。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窮得叮當響,結婚還是若幹年以後的事呢,看到房價在快速上漲,就掏空家裏父母、祖父母的錢包,自己也背上一身債,成為了所謂的剛需。 大量剛需就是這麽被創造出來的,這既透支了未來的買房需求,也透支了當下的消費能力。
一旦房價開始停滯,那麽其實什麽時候買房都可以,而且晚一點買更好 。因為隨著工作技能和經驗的提升,薪資也能上漲,手頭還會有一些積蓄,這時候買房,貸款比例不高,未來還款壓力小一些。金融體系也好,社會消費也好,都是良性的。
而房價開始下降的話,就不存在剛需了,而且有多余房產的人還會積極賣出 。這時,由於市場上房子供給大量增加,越晚買價格越低,自然人們會選擇再等等,大家都會選擇觀望。哪怕是要準備結婚的夫妻,晚買一年,省下幾十萬,當超過了自己一年的薪資收入,自然是先租房,等價格穩定了再買咯。
綜上,是不是剛需是依據外在環境而言的 。過去,之所以有剛需這個詞出現,是因為房價一直在快速上漲,專家也發明出來這個詞出來忽悠民眾一窩蜂買房。
日後,剛需這個詞可能越來越少被提及了,就像現在的日本這樣,大部份夫妻都是先選擇租房住,結婚許多年後,感覺合適了,再買第一套房子。
3、房地產不是蓄水池,而是地方政府財富轉移的工具,你投入在房子上的資金在合約簽訂的那一刻,已經被轉移走用於城市建設、公務員薪資和房企利潤了。你投資房子渴望的增值只是在剝削後來的買房者,而韭菜已經不夠了。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房地產這類資產和銀行存款類資產的不同之處在於,銀行的存款存在剛性兌付,對於大額存單,銀行還要每年付你3%以上的利息 (這已經超過大部份城市的租售比了)。而房地產只有賣給後來的接盤者才能變為現金。所以,你投入在房子上的錢完全不同於銀行存款,你的錢不是沈澱在那裏,被銀行拿出去放貸生息,而是在你買房合約簽訂的那一剎那,你的錢就變成別人的了,變為開放商的利潤,變成稅收,變成農民工的薪資,變成中介的提成,等等中間環節了。明白了嗎?房地產沒有沈澱一分錢,你買房的錢立馬就進了別人口袋了。
因此房地產完全不是什麽蓄水池,所有買房的錢兜兜轉轉又流回市場了。
那麽有人會問,為什麽那麽多錢流出來,沒有爆發大的通貨膨脹呢? 這就要解釋通貨膨脹的產生原理了,由於過於復雜,日後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詳聊。這裏簡單說一下,中國從2008年至2018年這10年間並不是沒有通貨膨脹,只是通脹低於房價,你感覺得不是很清晰而已。
然後,普通消費品是否產生大的通脹,一看需求,二看供給。 這10幾年間,雖然貨幣增速很快,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產能國,商品供給充足,有效對沖了通脹。
再者,貨幣只有在市場上充分流通才會產生大的通脹,如果 貨幣流速 減慢了,通脹也很難發生。 這十幾年間,我們居民雖然透過天量信貸讓M2快速提升,但是,由於居民收入又透過房貸流回了銀行,以及流到了富人的手裏,所以市場上流動的貨幣沒有那麽泛濫,通脹也就不會那麽高。不過這十幾年,財富快速向少數人集中,創造了大量世界級富豪倒是真的。
接著,我們對比一下房子與股市的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流動性 。股票哪怕再爛,只要沒退市,就還可以交易,換成錢。再者,股票的本質其實是公司的一部份權益,只要公司經營良好,能夠持續產生收益,那麽股票是可以持續產生現金流的。好的成熟的公司每年的分紅就是股票的收益。 但房子一是流動性低,而且一紙檔就可能鎖死其流動性;二是也沒法創造收益, 目前房子的那點租售比連每年2%折舊都彌補不了,更不要說銀行大額存單和股票的長期平均收益率比了。
所以,認為房子是貨幣蓄水池只是一種幻想。房子本質上作為一種商品壓根沒有沈澱一分錢。你買房的錢早就已經存進別人的銀行帳戶了。想收割後進者的韭菜,也要看一下當下這批年輕人能產生多少後代出來。而目前年輕人已經覺醒,不願再讓下一代被這樣反復收割了。
希望上述三個觀點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若想觀看更多幹貨分享。可以點選關註,作者會持續分享幹貨知識。
以下是對於房價產及貨幣金融的各種角度的分析
1、進一步討論剛需問題:
2、討論現代貨幣如何應對債務的問題
3、討論買房是否能抗通脹的問題
4、討論正常房價應該是什麽樣的?已經放水就房價是否能夠做到的問題
5、討論為什麽放水也救不了房價
6、討論貨幣是怎麽印出來的
7、轉載一篇詳細解釋中國準備金的文章
8、回答一線城市的房價問題
9、研討中國日後居民的收入的實際購買力是否還能繼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