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在【通論】中被看做是一個純粹的貨幣現象。它取決於公眾對流動性(可以迅速轉化為現金的資產)的偏好。肯恩斯否定利息是對推遲消費(節儉)予以補償的這一觀點。他認為,利率是對放棄流動性的補償,因為貨幣是最靈活的流動性資產,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總是偏愛流動性最高的貨幣(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放棄這種流動性需要給予補償。人們會不會因為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而對流動性或者說貨幣需求產生無限大的欲望呢?肯恩斯認為,這種極端情況是可能存在的,並將這種極端情況稱為「流動性陷阱」。它是指即使貨幣管理者無限擴大貨幣供應,並將名義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於零時,從預防動機的角度看,由於人們對未來前景悲觀,對流動性最強的貨幣擁有很強的偏好,所以,寧願以現金或儲蓄的方式持有財富,也不願意把這些財富以資本的形式作為投資消費出去;從投機動機看,人們預計未來利率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債券的價格只會下降不會上漲,因此都持有現金等待債券價格下跌後買入。人們的這種偏好仿佛是一個巨大的黑洞,任何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都會被這個黑洞吸收,掉入了「流動性陷阱」。在「流動性陷阱」提出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許多反對者質疑這種極端情況是否會真的存在。比較有趣的是,肯恩斯也只是把它作為理論上的可能性提出來,並且聲稱他自己也不確定這種陷阱在實踐中是否會存在。事實證明,肯恩斯關於「流動性陷阱」的闡述在現實世界中是完全存在的。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上世紀90年代初,金融泡沫破裂後,日本通脹率多年在0利率附近徘徊,時不時還來個通縮。為了把通脹弄上去,日本央行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QE(量化寬松政策)一輪又一輪,要知道第一個玩QE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安倍政府上台後,提出所謂刺激經濟的「三支箭」,第一支箭就是「撒錢」,為此安倍不惜換掉不願意配合的央行行長。為了更高效的「撒錢」,日本央行可謂無所不買,連股票基金(ETF)都是買入物件。可是日本通脹依舊難見起色。
另一個例子就是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後,美聯準搞了幾輪QE,錢可謂「撒」的不少。資產瞬間膨脹到危機前的5倍!然而效果不好,否則也不會連續搞上幾輪了。為啥?因為經濟形勢不好,銀行一方面貸款動機不足,另一方面忙於修復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舔舐在次貸危機時留下的傷口,中央銀行的錢都被商業銀行放回了在中央銀行開立的準備金帳戶上。
因此,流動性陷阱不會導致滯漲,而是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