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滯漲」形成的原因,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石油危機」引起的總供給沖擊;「寬松貨幣政策」引起的需求沖擊。
Barsky和Kilian(2001)的總結中,整個「滯漲」發生的過程可簡化為:1968-19670年美國經濟增速持續下降;1971-1972年,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並穩定失業率(當時美聯準將貨幣政策目標由穩定通脹轉變為穩定失業率),美聯準開始大規模釋放流動性,結果通脹快速上升,但確實實作了穩定就業的目標;
與此同時,為了穩定本幣幣值,其它主要經濟體在通脹穩定增速較快的情況下開始釋放流動性,全球性貨幣超發開始;然而1972年開始,美國實際利率「不正常」的處於負利率狀態,全球性工業品價格普遍急劇上升,通貨膨脹持續,通脹預期加劇,但此時石油價格並未明顯上升(可能的原因是石油是遠期合約);1973年上半年,通脹已經十分嚴重,美聯準突然收緊利率,此時對經濟衰退的預期已經出現;
1973年下半年,石油價格開始大幅上升,並持續至1974年;1974年,美國經濟開始迅速衰退,但通脹依舊持續;1974年末至1975年初,美聯準為了穩定經濟又開始更大規模的流動性釋放,新一輪貨幣擴張開始;至1976年,「不正常」的負利率又開始出現,但通脹並未回落至目標水平;1978年,為了應對通脹,美聯準突然又開始收緊貨幣;至1979年,新一輪油價上漲開始,產出開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