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輝達、蘋果和微軟們一夜跌去6千億美元!華爾街「厭倦」矽谷了

2024-08-06財經

大跌。大跌。還是Mag7的大跌。

8月5日,美股在周一的交易日迎來「黑色星期一」。其中,科技巨頭們集體暴跌。被稱為Mag7「七姐妹」的輝達,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特斯拉和Meta,一夜就一起抹去了六千億美元的市值。

數據顯示,當天收盤蘋果跌4.82%,亞馬遜跌4.1%,谷歌跌4.45%,Meta跌2.54%。微軟跌3.27%,市值跌破3萬億美元。而芯片股也多數下跌,英特爾跌6.38%,輝達跌6.36%。這是從上周以來開始的下跌的延續,據美國媒體統計,過去一個月,這七家公司一起減少了3萬億美元市值。

在此之前,7月16日,標準普爾500指數達到了歷史最高點:47萬億美元。在這500家上市公司中,僅這7家就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值。換句話說,1.4%的公司價值超過16萬億美元。

然而,過去一個月,在科技公司財報季的高潮中,科技巨頭們未能令人信服地向華爾街展示他們在AI上的巨額投入正在獲得報酬——至少短期內是這樣,華爾街開始質疑購買高端芯片和建設數據中心的成本不斷增加,巨頭們在AI技術上的支出遠超華爾街預期。盡管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但大型科技公司在AI帶來的顯著收入增長或盈利新產品方面仍鮮有成果,投資者開始變得焦躁不安。

而隨著整個市場的恐慌情緒爆發,投資者們也開始重新評估投資策略,焦急的華爾街開始厭倦矽谷的AI故事了。

巴菲特「提前撤退」,拋售一半蘋果股票

巴菲特的每一次動作都如同市場的風向標,現在這位奧馬哈先知也在拋售科技股。

當地時間3日,美國知名投資人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釋出了2024年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在二季度將其持有的蘋果公司股票從一季度時的7.89億股大幅減至約4億股,降幅近50%。

這並非伯克希爾首次減持蘋果股票。此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在一季度已減持13%的蘋果股票,巴菲特在5月的公司股東大會上表示,減持蘋果公司股票是由於投資獲得可觀收益後的稅收原因,而不是基於對蘋果股票的長期判斷。

不過,即便在減持後,蘋果仍然是伯克希爾最大的單一持股。有觀點認為,包括伯克希爾在內的越來越多投資者,可能都在等著蘋果的AI投資能否帶來實際收益。目前看來,它們對蘋果AI變現的速度並不滿意。

值得註意的是,巴菲特賣出蘋果的時機選擇,是在WWDC24提姆·庫克釋出「劃時代」的ChatGPT版Siri之後,這一時間點的選擇可能暗示了巴菲特對蘋果AI戰略的某種判斷。

對於巴菲特此次減持的原因,Clearstead Advisors的高級董事總經理Jim Awa表示:「巴菲特可能覺得我們即將進入衰退,他現在套現,為的是將來能以低價抄底優質公司。」

輝達 一度跌15% 黃仁勛自己7月已拋售3.2億美元

在這一波AI瘋狂中漲幅最猛烈的輝達,曾在6月18日創下歷史收盤新高的135.58美元,之後漲跌動蕩,最終在7月初開始便一路下滑,目前已比7月10日收盤累跌26%。在周一的暴跌中也一度跌去15%。

而公開資訊也顯示,輝達的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在7月份破紀錄地賣掉了3.23億美元的輝達股票。而在最近這一輪暴跌之前,黃仁勛在過去兩個月一共賣出約5億美元輝達股票。

輝達的暴跌也有直接的「誘因」。據The Information報道,輝達已告知微軟和至少另一家雲提供商,Blackwell B200 AI 芯片的生產時間將比原計劃至少延長三個月。

延遲的原因是在生產過程中異常晚發現的設計缺陷。B200芯片作為極受歡迎且難以獲得的H100芯片的後續產品,原本備受期待。但現在,它預計要到2025年第一季度才會大量出貨。這種延遲可能會對整個AI產業鏈造成連鎖反應。

這無疑給科技巨頭們的AI布局蒙上了一層陰影。事實上,各大公司已經在AI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截至6月份的第二季度,谷歌母公司Alphabet 、亞馬遜、微軟和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的資本支出總計近 600 億美元,同比增長三分之二。其中大部份支出都流向了輝達。

狂熱的投資也引起了一些投資者的擔憂。管理著約700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Elliott Management在一封公開信中告訴投資者,輝達正處於「泡沫」中。這封信的結論是,到目前為止,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一種尚未提供「與炒作相稱的價值」的軟體。如果輝達公布的財務業績不佳,可能會導致目前的泡沫破滅,從而「打破魔咒。」

Elliott Management的警告恰逢芯片股大跌之際。此前,芯片股因投資者對生成式人工智慧潛力而大幅上漲,但現在卻因人們擔心大公司是否會繼續在人工智慧上大舉投資而下跌。這種市場情緒的急劇轉變反映了投資者對AI行業前景的不確定性。

擔憂似乎已經開始在市場上得到印證。上周四公布財報之後,英特爾也在盤後暴跌26%,創下了五十年來最大跌幅,並計劃裁員1.5萬人。其他美國芯片股也出現下跌。

微軟: AI 燒錢無底洞,29%增長還不夠

微軟快速增長的人工智慧業務對華爾街來說還不夠快。

一家公司最重要的部門季度增長達29%,按理說華爾街應該像捧奧運冠軍一樣歡呼才對。

但上周微軟宣布其AI戰略的核心Azure雲業務實作了29%的增長以後,股價一度暴跌7%,目前已經比一個月前的股價下跌了超過10%。投資者擔心這種減速可能預示著AI熱潮正在降溫,未來增長會放緩。

首先,這表明當前的AI狂熱已經失控,投資者給股票估值時追求完美,仿佛高速增長能永遠持續。只要公司業績稍有不及,至少在華爾街眼中是這樣,股價就會遭殃。

當然,微軟高管們解釋這次放緩的部份原因是供不應求。建設雲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需要時間,這也是微軟與甲骨文等公司合作來填補缺口的原因。

其次,投資者似乎認為AI利潤唾手可得,不需要太多前期投入,但事實並非如此。建設這些適合AI的數據中心和購買AI芯片成本非常高昂。科技巨頭每年在數據中心建設和擴張上的花費動輒數百億美元,而且看不到盡頭。

比如,微軟在最近一個季度的資本支出高達139億美元(如果算上租賃,則達190億美元),同比增長55%。微軟的高管們預計未來還會保持這個支出水平,這種持續的高投入策略也引發了市場對報酬周期的擔憂。上周,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報告了高昂的基礎設施成本,結果股價大跌。

華爾街不想等了

華爾街一直以來都是新技術泡沫的助推者,每當嗅到創新可能帶來營收增長的氣息,便會興奮不已,這一次也不例外。自ChatGPT以來,生成式AI的潛力便被大肆熱捧。華爾街的投行分析師源源不斷釋出看漲報告,資金經理們爭相調整資產組合以捕捉這波AI熱潮。

高盛在去年9月釋出一篇名為【為什麽人工智慧不是泡沫】(Why AI is not a bubble)的文章。重點介紹了人工智慧的潛力,並認為人工智慧相關股票的價格並沒有達到典型的泡沫交易價。高盛寫道:「我們認為,這個有望帶來更突出業績的新技術周期依然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

今年,高盛的調子變成了「也許這只是一個泡沫」,它們最近的一份報告是【生成型AI:過多投入,收益太少?】(Gen AI: too much spend, too little benefit?),面對戰友的「變臉」,各大科技公司的CEO紛紛表態,一切盡在掌控中。強調AI對公司未來的重要性。

「當你經歷這樣一個拐點時,對我們來說,投資不足的風險遠遠大於投資過度的風險,」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告訴分析師。

然而,這些科技領導者們也坦言,他們需要的是時間----很長的時間。

微軟財務長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預計其數據中心投資將在「未來15年及以後」支持AI技術的變現。Meta預計「生成式AI的報酬將在更長的時間內實作」,「在生成式AI方面,我們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我們預計生成式AI產品在2024年不會成為重要的收入驅動因素。」

不過一些投資者對此表示了質疑,他們認為,「如果10到15年後才能獲得報酬,那是風險投資,不是上市公司投資。」而在不久之前,他們看好的正是人工智慧的長期前景。

自ChatGPT在18個月前掀起AI軍備競賽以來,科技巨頭們承諾這項技術將徹底改變每個行業,並以此為由花費數百億美元購買執行大型AI模型所需的數據中心和半導體。相比於這一願景,他們目前推出的產品顯得有些微不足道:沒有明確變現路徑的聊天機器人、AI編程和客服等成本節約措施,以及有時會編造資訊的AI搜尋。

顯然,ChatGPT證明了這項技術是可行的。但AI並沒有真正帶來與它占有的資源所匹配的效果,這導致了某種氛圍的轉變。「目前還沒有一個套用是具有成本效益的,」高盛的知名分析師Jim Covello在公司播客中表示。

一切都在指向一場泡沫的破裂。 華爾街這個昨日最大的 AI 鼓吹者,現在成了最大的質疑者,也成了捅破自己參與制造的泡沫的那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