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被誤讀、被階段性唱空,都是一家企業成長過程中必經的煩惱,但倘若能熬過這些,就能不斷實作進階,以及為股東們創造更大的價值。
7月31日,雨後的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依然高朋滿座。一年一度的互聯網安全大會(ISC),是360公司每年主辦的最重要的行業盛會。今年是第12屆ISC。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在會上提出「為國看廣告」的豪言,一時語驚四座。隨後,360宣布釋出新一代AI產品,與15家大模型公司合作「AI助手」。
會後第二天,360公司的股票逆勢小漲。然而,8月2日晚間,360上市公司發出公告:三六零公司第一大持股股東,天津奇信誌成公司宣布解散清算。
360公司對外稱:雖然奇信誌成解散清算,改變了公司股東結構,但老周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並繼續擔任董事長和實際控制人,管理團隊也會保持穩定。
陸玖商業評論了解到,未來360公司業務也將牢牢抓住AI的新機遇,以「安全+AI」為戰略主線,All in AI,不斷為公司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拆股早是註定
大概8年前,2016年7月,360公司成功從美股私有化退市,進而,借殼在國內A股上市,實作「轉型網路安全,為國效力」的關鍵一步。
在操作上,天津奇信誌成公司只是36家出資人的一個持股平台。這些「包括周鴻祎本人以及其他36名小股東」的出資人,當年幫助360實作了從美股退市,並提供了當年的貸款擔保,可謂充當白衣天使。如今,37家投資人透過股東會的決議形式,宣布解散清算,由間接持股變成直接持股,也是在情理之中。
孔子【大同*列詞傳】中寫道,「公者,數人之財。司者,運轉之意。」古人尚且知道經營之意,其實放到今天,做公司其實也是一樣,就是在不同周期內整合不同股東,以為公司謀取當時當刻的最佳發展。比如天津奇信誌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股權結構的變化,並不影響公司的戰略定位和業務發展。回顧過去——
在A股順利上市後,360在業務層面開始向網路安全方向轉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國內多部委、金融機構、大型國企,以及像G20峰會、閱兵儀式、一帶一路等重大活動的網安工作,幾乎又都有360的身影。
基於技術底層邏輯,2020年3月,360稱發現美國中情局對中國包括石油、航天等眾多關鍵領域長達11年的網路滲透攻擊,甚至公布了一些技術手段,因此在同年5月,被美國政府采用多種方式制裁。
盡管過去數年來360一直在積極拉動營收,但受美國制裁等多方因素幹擾,其公司股價一直難以高光。360公司,本質上屬於用網路廣告的現金流,去養活未來網路安全業務的奇葩商業模式。
不過好在,從奇信誌成解散清算公告來看,當年360家投資者共同貸款的200億元,已於2023年6月全部還清。清算後,奇信誌成將從360公司單一大股東拆分成36個小股東,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同時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將由奇信誌成變為周鴻祎。
這也意味著,奇信誌成這個曾在360私有化歸A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資本模式,最終迎來了結束歷史舞台的時刻。
合規、合理、合乎趨勢
公告發出後,各大證券交易平台出現了大量唱衰之聲,認為這或是在為後續的減持做鋪墊。然而喧囂之外,如果能稍加理性,或許能從某些角度嘗試理解360的這個資本動作。
於合規性上看——史上最嚴減持政策剛剛落地2個多月,在新政策落地仍有余溫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做出股權變更、減持(特別是知名企業減持)等行為,勢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毫無疑問,放在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家企業的面前,「合規先行」永遠是鐵律。
於合理性上看——對於360本身來說,當年「奇信誌成」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360完成歸A,周鴻祎要的不是短期套利,始終都是360的未來。為了推進新的「安全+AI」的戰略主脈,之前的資本模式或已不再適用,需要新的結構予以匹配。
於合乎趨勢上看——如果將360和「奇信誌成」的案例投射到大市場裏,未來一段時間裏,不排斥會出現一批企業,采用適配自身當下成長節奏的資本模式。資本進出本就是常態,市場應該客觀看待。
值得一提的是,此份公告還有三個核心要點值得市場關註——
第一個,360公司經營不受影響,管理層和董事會不變,公司實控人仍為周鴻祎,這將有助於公司更好地管理。借用曾國藩的話:「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第二個,奇信誌成股東承諾,在透過清算得到奇信誌成的股票後,無論經過多少次清算再分配,最終拿到股票的股東仍需持續共同遵守1%+2%的減持額度限制。
第三個,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祎承諾未來至少12個月不減持。此前,周鴻祎曾連續多次作出「不減持承諾」,均嚴格遵守。
周鴻祎作為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在360公司上市後始終堅守初心,「會和360一起走下去,把360做好,在服務國家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堅定不移站在維護國家網路安全的第一線。」
八年之後的今天,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大勢,還是中觀層面的產業格局,抑或是360自身的業務發展,世界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想要對外推動企業在新周期內的二次進階,「安內」或是首要之舉,這與360當年完成私有化歸A的邏輯,幾乎不謀而合。當然也不止360,換作是任意一家企業,皆是如此。
錨定「安全+AI」戰略
拋開資本層面,回到業務本身,從2019年帶領360切入網路安全這門B端生意(政企安全);再到後來以「網路安全總設計師」身份自居,強調網安最關鍵能力是「看得見的能力」,希望「360安全雲」能夠賦能千行百業;再到今天ChatGPT引爆全球智慧趨勢,大膽喊出「ALL in AI」......
周鴻祎最近幾年來的公開露面,大多都是在為網安產業「鼓與呼」,無論是堅持舉辦互聯網安全大會ISC,還是抽空做網紅「新能源車體驗官」,說到底,都是為了透過其個人影響力,吸引和聚攏流量,推動了360自身的業務發展,尤其是在大模型上的投入。
甚至有人評價道,對比此前種種,周鴻祎的氣質愈發具有「家國情懷」之感了。
結合剛剛落幕的第十二屆ISC大會上釋出的成果,截至目前,360的「安全+AI」戰略已取得兩項重要進展:
一方面,基於技術+場景,360安全大模型已經打造完成,可以實作自動化的攻擊發現和攻擊應對,公司正在30個城市落地安全服務平台,為百萬家企業提供自動化安全服務。此外,發展安全大模型,亦是在清潔出行趨勢下,邁向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利用AI重塑互聯網產品的行程不斷提速。目前,360 AI搜尋存取量已達國內第一、全球第三,而360瀏覽器下一步也將全面AI化,新一代大模型兒童手表單場直播銷量破萬。下一步,公司將盡快推出AI辦公會員服務,將智慧產品送到離使用者最近的地方。
不難預見,借以AI大模型這輪浪潮,360有望在包括安全、搜尋、辦公等業務層面形成生態效應,擴大和各類規模的企業的黏性。盡管眼下可能被質疑、被誤讀、被階段性唱空,但熬過這些成長的煩惱,依然能實作進階,不斷為公司股東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