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熱搜!日本「經營之神」折戟中國,優衣庫賣不動了?

2024-08-06財經
你,有多久沒買過新衣服了?
事實上,不少人的衣櫃都沒能填滿。
大家也許會說,不是買不起,而是更喜歡有價效比。
可誰又能想到,曾經的服裝「價效比之王」,也翻車了!
是的,曾經備受中國消費者喜歡的優衣庫,在中國市場遇冷「失速」了。
「優衣庫高管稱中國消費者心態變了」「優衣庫在中國失去價效比」等詞條近來登上熱搜。
從上世紀90年代火遍日本,到後來成為風靡全球的服裝巨頭,優衣庫憑借「低價良品」策略一路過關斬將,備受大家青睞。
2019年全球開店2000多家,營收高達1510億元,優衣庫堪稱「服裝界的不敗神話」;
其創始人柳井正不僅力壓孫振義,兩奪日本首富,更被喻為繼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之後日本新一代「經營之神」。
可惜,以「價效比」著稱的優衣庫,在中國居然跌倒在了高價路上。
越賣越貴的優衣庫,逐漸在被國貨「平替」,突發關店潮。
優衣庫,難道國人不愛買了嗎?
01
沒想到優衣庫的增長引擎——中國,有一天會出現賣不動的情況!
據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近日釋出的財報,2024財年前三季度,大中華地區的營收為5224.6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22.1%,低於往年水平。
第三季度單季期間,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市場營收均下降,經營利潤也大幅下降,同店銷售額出現萎縮。
同期,優衣庫北美/歐洲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1%/增長55%至518/633億日元,分別凈開店14/8家至81/76家門店。
在東南亞、印度與澳洲地區,優衣庫營收收入同比增長20%至1317億日元。
諷刺的是,優衣庫大中華區的門店最多卻是增長最少,2023財年末為1031家(內地925家、香港33家、台灣73家),超過全日本的800家;北美和歐洲門店數都僅是兩位數。
對比財報數據可以看出,優衣庫正在其引以為豪的中國市場失利,有點賣不動了!
服裝界不敗神話,為何在中國突然失速?
優衣庫稱,去年同期高基數、消費力轉弱、天氣擾動以及公司產品組合未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等因素,均導致了在華銷售欠佳。
也許,優衣庫大中華區執行長潘寧是「最清醒」的人。
潘寧稱,中國消費者的心態發生了轉變。「我們看到了一套以‘平替’為中心的消費價值觀——消費者選擇更實惠的產品,在品質上與品牌商品幾乎沒有區別。」
「平替」一詞一出,立馬就上了熱搜不說,網友們也是感慨萬千:
「關鍵是物不美價不廉」「款式基本不變,價格越來越高」...
有網友表示,優衣庫如今價效比降低。還有部份消費者認為,優衣庫產品品質並未隨著價格上漲而提高,電商平台提供了更多選擇,優衣庫不再是唯一高價效比之選。
02
原來,優衣庫在華營收下滑背後,是被國貨給「平替」了。
據不完全統計,幾乎所有優衣庫熱門款,都能在電商平台上以更便宜的價格到手。
隨著國貨的崛起,中國消費者的心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買衣服不再只認國際大牌,只比物美價廉不看牌子。
不打折的優衣庫,在中國不僅失去了價效比,還跌倒在了高價的路上,也怪不得「被平替」。
在618,優衣庫依舊是天貓服飾品類銷售額第一。但如此銷售額也沒有完成「肖申克般的救贖」。
如今擺在消費者和員工面前的,是一個「陌生」的優衣庫。不再有曾經的輕松、佛系,而是寫滿了焦慮。
潘寧在簡報中提到,由於商場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約有150家店鋪月銷售額低迷,且難以吸引顧客。他表示優衣庫將進行以品質而非數量為重心的門店網路重組。
與此同時,優衣庫在內地市場關店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據悉,從2024財年開始的3年內,優衣庫中國計劃每年將大約關閉、翻新50家門店。
明顯可以看出,和曾經高速增長的趨勢相比,優衣庫在內地市場開始出現了拐點的跡象。
短短幾年之間,優衣庫到底發生了什麽轉變?
提到優衣庫,其實大家並不陌生,從日本的一家小型服裝店發展到全球知名的服飾巨頭,「物美價廉」的特質幾乎刻在了「三十多歲」優衣庫成長基因裏。
「讓顧客像逛書攤買雜誌一樣,輕松方便地購買物美價廉的休閑服。」這是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1984年創立優衣庫時的品牌理念。
03
優衣庫的成功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經典案例,其創始人柳井正更是被喻為繼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之後日本新一代「經營之神」。
柳井正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名校畢業後沒去光鮮亮麗的大公司,反而回老家接手了自家的小零售店,並於1984年成立了優衣庫,主營西裝業務。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處於「失落三十年」時期,民眾消費熱情減退,優衣庫、無印良品卻以淡化品牌、強調高價效比的商品特點迅速崛起。
1998年,「1900日元一件休閑服」的口號深入人心;1999年,自研出被外國壟斷的「搖粒絨」面料,當年大賣2600萬套;1999—2001年,完成業績連續3年翻倍壯舉,在日本名聲大噪。
期間,柳井正不僅將公司改名「迅銷」,並率先將大賣場銷售模式引入日本。
2000年後,野心勃勃的柳井正進軍全球,並喊出「Made for All」(為所有人制造)的口號。得益於「低價良品、品質保證」的經營理念,優衣庫在海外同樣取得驚人成績,尤其在中國市場吸粉無數,門店數直追大本營日本。
2019年,優衣庫全球營收高達1510億元,創歷史新高。
同年,【富比士日本富豪榜】上,柳井正以249億美元身價擊敗孫正義,登頂日本首富的寶座。
2020年,優衣庫在中國門店總數已超越日本本地。多年來,優衣庫營收主力一直是日本和中國市場。
2021財年,優衣庫年營收達1.77萬億日元(約988.99億元),其中50%營收來自日本,25%來自大中華地區,歐美地區占比不足10%。
優衣庫2022財年業績凈利潤增長61%,凈利潤133億,營收1146億。
大中華區的營收約合人民幣262億元,依舊是優衣庫本土市場以外的第二大市場。
04
有人說,是瘋狂的中國消費者,讓柳井正蟬聯了2020年的日本首富,其實是時代成就了日本「經營之神」。
彼時,穿優衣庫的衣服出門,撞衫率會有多高?
——800%!
IT行業當時還處於高光時刻,「格子襯衫」成了辨識IT男的最好標識。
而彼時格子襯衫賣的最多的當屬優衣庫,不愧是當代打工人的「工服」!
但——萬萬沒有想到,如今優衣庫也賣不動了!
2023財年財報顯示,優衣庫大中華區營收、利潤同比增速,在所有的海外市場中墊底,且大中華區營收占海外營收的比例連續3年降低,2021至2023財年分別為25.0%、23.4%和22.4%,截至2024年5月底的9個月再次下滑到22.1%,收入為5224.69億日元(人民幣約241億元)。
總體來看,優衣庫價格問題本質是品牌定位波動。
眼下,這家快時尚品牌似乎迷失了。在價效比端,優衣庫比不過所謂平替;在品牌端,逆勢而行提價又得不到市場認可,以致於日本「經營之神」在華付出了「折戟」的代價。
近年來,中國的快時尚外資品牌格局在悄然發生改變:H&M閉店不斷,包括其在上海淮海中路開業時間長達15年的中國內地首店;Zara也迎來「閉店潮」,姊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us全線結束中國市場;Gap以不高於5000萬美元的總金額揮淚甩賣中國業務,黯然退場。
可以看出,這屆年輕人趨向「反向消費」:不是貴的買不起,而是「平替」更有價效比。
國潮崛起,優衣庫的高價效比,越來越不抗打了,自然它被大家拋棄也是正常的。
成立40年,入華22載的優衣庫,如今又站到了重新奮鬥的起點。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誰都沒資格在昨天的榮光中放松警惕。
其實,任何一個行業也是如此,註定了是一個殘酷的鬥獸場,脆弱的那個將最先倒下!
叠代不停,市場上的主角就會一直不斷更換。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改變!
想要不被淘汰,我們能做的就是順應時代潮流,堅持務實創新,一直保持著競爭力,做好長期準備,果斷地走下去。
你,還在買優衣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