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中國的低端制造業產業轉移方向是向中西部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

2019-12-06財經

五年前的時候,曾經有一個轟動的新聞,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2010年以前,中國是耐吉的最大生產基地,但是此後越南上位,取代了中國的位置。2001年,中國生產了耐吉40%的鞋子,而越南只生產了13%;到了2005年,中國份額降至36%,越南升至26%;2009年,兩國並列以36%的份額旗鼓相當;2010年,越南漲至37%,最終超過了中國的34%。

這似乎描畫了一條中國制造業隕落的清晰軌跡。

要明白這條軌跡的內在邏輯,我們就必須撥開迷霧,將這家幕後的代工巨頭挖出來。這家企業叫寶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制鞋代工廠,去年造了3.17億雙鞋子,世界上每5雙運動鞋就有一雙是寶成工廠裏運出來的。扣除寨品,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耐吉、愛迪達、匡威、新百倫,都是源自這裏。

現在的寶成,有員工41萬人,分布在中國、越南、印尼三大廠區。就產量份額來說,2015年中國的比例已經是三大廠區中最小的一塊了,只剩下越南的一半左右。


寶成曾經是很不願意離開中國的。

1969年,這家企業誕生在台灣的鹿港小鎮,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生產雨鞋和拖鞋的小作坊。在他成長的幾十年中,一直面臨著同行的殘酷競爭和南韓制鞋業者的沖擊,發展是相當坎坷的。

最後能夠脫穎而出,和寶成老板蔡其瑞的一個決定有著密切關系。1980年代中期,新台幣和韓元同時開始升值,逼使制鞋業者紛紛出走。那時候,由於南韓沒有與中國建交,於是韓企只能遠赴印尼發展,而蔡其瑞則選擇了西進大陸,在珠海和東莞先後建起了萬人規模的現代化工廠。

這一個決策,使得寶成的勞動力成本大幅下降,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就此打下霸業根基。而他的主要競爭對手,由於不適應印尼的文化和管理方式,最終被折騰死了。

大陸對於寶成來說,就是家族崛起的風水寶地,不到迫不得已,是絕不願意離開的。

但寶成,還是離開了,帶著他每年數百億元的訂單,奔赴東南亞。

促使寶成最終下定決心離開的,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交通成本,中國內陸不靠海,走陸路運輸的話,成本要貴很多,而鞋子的單位貨值是很低的,一雙的出廠價就幾十塊錢,如果物流成本占比高,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了。

第二是人工成本。制鞋業對薪酬支出是非常敏感的,我們看看中國和東南亞的經濟對比。到2015年,中國沿海的人均GDP已經高達1萬美元,即使是中西部地區也普遍跟著水漲船高到了5千至6千美元,而東南亞的越南,同期只有2千美元,大約是中國內陸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種人均GDP的巨幅差距,對薪資成本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再加上交通成本的高昂,寶成沒有辦法抵禦,只能跟著大趨勢隨波逐流。他們的第四個生產基地,已經建到緬甸去了,那裏的人均GDP只有1千美元,比越南還要低一半。

和寶成同一年來大陸的台商中,有一個叫郭台銘的人,他常常跑到老鄉的工廠裏去參觀學習。

寶成的垂直產業鏈整合技術是非常優秀的,他的鞋材上遊供貨商有一百多家企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原料的庫存堆積。但是他較早引入的電腦自動化管理系統,使得各個配件供應商之間的響應非常及時,庫存預備時間大大壓縮,提升了資金的周轉效率。

另一方面,寶成從單純的代工OEM模式,發展為「代工+設計」的ODM模式,讓郭台銘大開眼界,他將這些經驗復制到自己的電子廠去,很快就崛起為IT制造領域的大麥克。

2002年,郭台銘旗下的富士康躍升為中國出口制造業的第一名,並在此後霸榜十幾年。

寶成走了,但是富士康選擇了留下來。他的工廠一路向西,從深圳遷出,輾轉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太原、菏澤,幾乎每一個中西部省份都能找到富士康的工廠。2015年,富士康在中國擁有120萬員工,出口額1200億美元,占了中國出口總額的二十分之一。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位,為什麽寶成都走了,富士康卻沒有走呢?IT制造業雖然也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但是幾個關鍵的特點,使得他們和制鞋業最終分道揚鑣。

第一點,IT業的貨值金額相對更高,一雙鞋子的出廠價通常只是數十元,但是一部手機,最少也要數百元。這就使得他們能夠承受陸路的交通成本壓力,如果是Iphone這樣的奢侈品的話,用飛機來運輸也是承擔的起的,這就是為什麽Iphone的生產被安排在鄭州的原因,那裏是內陸重要的交通中心。

第二點,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使得IT制造業成為了受益者,薪酬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開始減少。機器人技術在過去的精度不夠,因此只能套用在汽車等重工業行業,但是在最近幾年,隨著傳感器技術和軟體技術的提升,電子裝配線上的許多工種都可以讓機器人來完成了。比如富士康的昆山工廠,在過去的五年裏,就減少了一半的工人數量。

第三點,鞋子的技術革新是緩慢的,發展空間有限,但是IT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你總有機會搶到風口。富士康在內陸最新落戶的一站,是貴州,那裏將被建設為一個大型數據中心,同時還將建起一座6代LTPS(低溫多晶矽)面板廠,投資金額250億元,合作夥伴是華為。這些業務都是富士康之前沒有嘗試過的,利潤率更高,對於新興業務來說,市場規模比壓縮成本重要的多。

雖然一直被傳言要離開中國,但富士康並沒有真的走出這一步。

截至到目前為止,富士康超過80%的工廠都位於中國的內陸地區,雖然這裏的薪資成本已經日益高漲,但是技術的進步,和行業的不斷升級,使得富士康擁有了留下來的底氣。

今年春天,富士康收購了百年老店夏普,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螢幕制造技術,夏普是蘋果iphone的螢幕供應商之一。收購完成後,夏普的日本工廠將會被裁員,螢幕制造技術將會被引入中國,交由鄭州,或者貴州的工廠來生產,這一切都在規劃之內。

中國制造業向東南亞的轉移,目前只是最低端的紡織制鞋業,而技術含量更高,利潤率前景更好的行業,正在有條不紊的繼續西進。比如高世代的面板產業,包括AMOLED屏和LTPS屏,2015年中國有6條生產線在建,2016年的產能將再擴充210%,像京東方的成都廠,華星光電的武漢廠,深天馬的武漢和廈門廠,富士康的鄭州和貴州廠,都將在接下來的一兩年陸續投產。

這股投資浪潮,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標誌之一,他們投資的是技術和未來,畢竟這裏擁有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社會穩定,人才密集,遠不是東南亞可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