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清北復交金融碩士國內找工作真的可以起薪 30W 嗎?

2020-05-14財經

首先,我可以很明確的說,除了極少數,絕大部份同學是達不到起薪三十萬的。

其次,如果一定要湊,要看你進行統計的口徑到底是怎麽樣的。

最後,基本上絕大多數的金融碩士就業報告的數據都是假的。

1、應屆生什麽樣的崗位能夠起薪30萬+

其實,國內同學通常在6月份畢業,第一年拿到的獎金你看要算當年的年終,還是說次年才算完整的一年,這個差距是很大的。基本上絕大多數的機構對於入司半年的會相應的獎金折扣,甚至說有的機構不發。

三中一華的投行,如果沒有漲的情況下,base大概都在2w上下,中金甚至更高,至於獎金呢,其實給應屆生都不太多(華泰第二年開始很高)。因為嚴格意義上,你第一個工作半年,按照一些投行的工作要求,待不滿一年不能參與獎金分配,或者會酌情減少。(當年建投對第一個半年就不參與獎金分配)所以,光看base都也就是個20w左右的薪資,只有中金超過30萬是很穩的,基本上中金應屆生超過40+比較輕松(實際上第一年40-60都正常,很多網上說中金應屆生一去就年薪百萬也是不對的)。不過三中一華第二年第三年漲幅會很不錯。

關於賣方研究所,如果是應屆生,基本上起薪也就1w上下左右,剛入司一般給你的傭金派點都不會多高,除非你之前長期實習已經是團隊主力了,首席會給你多分配些獎金。

至於大公募投研,一般來說base在1w-2w左右的base,上海的公募base比較低,北京和廣深的會高一些。一般base低的是年底獎金和薪資在1:1左右,base高的話獎金月數會低一些。綜合來看,薪資高的能夠突破三十萬,但不是數量一定不會多。

至於銀行,因為計算口徑非常不一樣,我下一條會講。

所以,只有一些偏外資的機構(base高),以及說國內金融機構的少數幾家頭部機構,是真正能夠超過年薪三十萬的屈指可數。(當然有大神一個人可以拉高n多人的平均值的,但是很少數)

同學們,醒醒吧,賺錢沒那麽容易的,少看點行銷號。

2、為什麽很多機構號稱收入超過30萬+?

這裏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統計口徑上。

這裏的代表就是銀行為主,以及少部份券商也這麽宣傳(當年某滬上券商過去喜歡簽個總數位,看起來挺高的,結果最後入職發現,那個數位是「培養成本」,呵呵;好像後來改了)。

往往很多銀行在宣講過程中,就會號稱說我們分行大家一進來,一年二十四五萬,總行三十多萬...

很多同學因此都在群裏問,是真的嗎?

是,也不是。

這裏是因為統計口徑的問題,像如果我們在券商基金,我們如何看待收入?

如果你問我那會兒剛畢業在投行,我收入多少?

我會告訴你,每個月七千多呀(當時base1w左右),因為我腦海裏只想到的是我現在每個月到手多少錢,至於年底獎金是多少,那還是未知數呢。未知的怎麽能算呢?!

而如果我的公司對外宣稱給我多少錢,至少會算稅前,以及說差不多的平均獎金,一算至少二三十萬。(如果IPO招股書裏就會這麽算)

至於銀行,很多時候計算起來是非常復雜的,會把你的各種綜合福利算上,什麽補貼什麽福利,以及說公司給你交的各種金等等,全部算出來一個數位。國外其實也有這麽算的,叫預計package,所以你看國外的就業報告,也會比你實際感受要高。

但原先我們在券商,其實也會有福利(雖然後來少了很多),我們自己是不算的。這不就是點過節費零花錢嘛。(當年幾項規定出來之前,過節費高溫費雙親費還蠻多的,變著法子發錢,不過你也沒覺得有什麽,畢竟是發福利;現在管的嚴了,改發各種扶貧農產品多了,哈哈)

比如說我們有學員去的招總管培投行與金融市場部,號稱收入28-29,反正給我算了下每塊多少,反正講了很久,太復雜了,復雜到我確實也沒聽懂。反正確實應該有二十多肯定有的。

但分行其實很多確實是多算了很多,很多同學進去之後發現每個月到手才四五千,就會納悶了,我的二十多萬的年薪去哪了?(當然,福利還是很好的,包括銀行各種金都是最頂格交的,所以銀行的老員工如果買房,住房公積金能頂不少)

所以,同學們,別被宣講會hr的說法套路了。

至於到底如何才算收入?

你覺得應該算稅前?

還是算稅後?

說要算所有的綜合福利?

(都有道理。各有各的說法,像有的體制內,人家就沒啥稅)

3、為什麽所有商學院的就業報告都是假的

基本上每個名校商學院的就業報告出來的時候,我朋友圈都會有很多人在轉:「我又拖後腿了!」(而這些同學往往就業單位都很好,畢竟敢這麽發朋友圈,其實都是有底氣的同學,自卑的同學反而:不敢評論)

這些年來,我眼睜睜看著原先的平均薪資十五六萬,到現在的30w+。(真正的戰勝通貨膨脹呀!)

某學校金融碩士之前率先把學費漲到16.8w的時候,老師在宣講的時候不斷強調說,這不就你第一年畢業的薪水就能回來的嘛!(當時就是因為就業報告這個數位,現在都變三十多萬了,翻了一倍呀!現在應該改口說,你畢業第一年賺兩倍學費了?)

實際上呢,很多同學都接到過就業辦老師的調查電話,基本上字裏行間,暗示甚至明示的跟你表達一個意思:

「把你能預計到的所有其他收入、福利全部給我算上!

獎金一般有多少呀?不用那麽具體的,你就看平均吧,平均有多少,可以預期到的就行。(如果覺得聽了還是有點保守,往往還會給你暗示如果行情比較樂觀的情況呢?能拿多少呢?

過節費還有吧?福利費有吧?全部給我加上。都算的。」

呵呵,於是乎,每個人心虛的硬著頭皮說了下(總不能給學院丟臉吧),老師得到了一個心滿意足的答案之後心滿意足的把電話掛了。

最終,在就業報告裏又成為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數位。

你們其實自己往前去翻,比如說清北復交,有一家的就業報告薪資上去了。

第二年,其他幾家馬上會相應的就跟上。

這就是軍備競賽呀!沒有硝煙的戰爭呀!

如果平均就業薪資都被比下去了,我怎麽忽悠最優秀的學生源源不斷的來給學校交錢呢?

沒有最優秀的同學,進不了那麽好的單位,我就業報告就要被比下去了!

所以,老師們也有壓力呀,編也給我編到好看的數位!

於是乎,基本上讓所有同學都感覺到拖後腿的就業報告出來了,還一年比一年誇張。

總 結

幹金融行業,核心崗位,比較合理的收入其實就是第一年15-20萬。(有的行業獎金浮動會很大,有的行業一開始起薪低,後期漲得快,都平常心)

而且畢竟應屆生大部份還是為單位創造不了太多直接收益,可替代性也很高。

不要看太多外面浮誇的數位,腳踏實地進入一個好的細分行業,做出好的業績,相應來說從你為公司創造比較高的價值中,再分到你個人應得的。

這個行當,做得好,待遇還是非常可觀的。

但前提,依然是做得好的話。

------------------------------

(ps:大家幫忙點個贊啦,點贊的可以私信我領一下我們平台整理的求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