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海龜交易法則簡直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
但問題也出在這裏,在現在這個時代,海龜交易法則最為核心的精華,已經是金融系人盡皆知的大白菜,要是刻舟求劍地使用海龜交易法則,反而不美。
說到底,海龜交易法則最為核心的部份,其實就是找到一個期望收益為正的策略,然後堅定不移地執行。
那麽,為什麽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中,會出現一個期望收益為正的策略呢?按照有效市場理論,任何突出的策略都會被迅速模仿,然後泯然眾人。但實際上卻往往並非如此,因為大多數人擺脫不了一些不良的習慣,以至於無法堅定地執行該策略。
這就是理察·丹尼斯強調為什麽一定及時入場,很簡單,他的策略其實就靠幾筆大盈利來賺錢的,然後你擔心風險,一旦錯過一次,很可能期望就變負了。
還有一個,就是理察·丹尼斯強調「頭寸」,我一看到這個就覺得很熟悉,做固收的朋友肯定都了解一個概念叫「DV01」,雖然領域不一樣,但思想基本是一模一樣的。
回到這個問題,為啥理察·丹尼斯那麽強調「頭寸」,很簡單,這其實也是「期望為正」一部份,他實際上是假設你盈利機率要大於虧損機率,所以就要控制好每筆交易的盈虧金額,不然「期望」就很難保證為正了。
這個我其實覺得有點疑惑的,根據柯蒂斯·費思的說法,海龜策略其實大多數時候是賠錢的,只不過會在少些時候賺大錢,這意味海龜策略其實是賺賠率的錢,勝率其實是很低的。但是強調頭寸管理的一大前提就是 「盈利機率大於虧損機率」 ,這意味海龜策略實際上還要追求高勝率,只能解釋為海龜在長期依靠賠率,但在短期寄希望透過提高勝率來控制虧損吧。
至於後面所謂「進場」、「入場」、「止盈」。這些其實都是術的範圍,只能說在理察·丹尼斯的年代,這一策略的期望收益為正,實際上你換一個策略也就沒啥影響。
最後,海龜交易法則到底是不是垃圾?肯定不是,它只是過時了,曾經的屠龍術已經變成大白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