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理想汽車的護城河是什麽?

2022-01-06汽車

哪裏有什麽護城河,就是鉆了個市場空檔,搞了個快銷品,熱鬧一時罷了。而且這個品牌的企業文化有很大問題,頂多是個二流企業,而且很可能中道崩殂。

鉆市場空檔有兩層含義,一是它的出現在時間上,存在一個動力電池還無法滿足遠端旅行,且人們存在普遍焦慮的時期。這個時候,他們用燒油來宣傳自己續航裏程比較長;二是家用中大型SUV一直都沒有很好地開發,那個時候國內企業沒有這個車型,幾乎全部被合資占領,而且全部都是低配高價產品。比如大眾途昂,這個是國外的家用級產品,然而其實際的價格是國外豪華級別的價格;Ford的探險者則更貴。而真正豪華級的Q7,XC90,則至少60-70萬起步。這是一個極其缺少產品的市場,理想就是從這裏切進來的。它的價格和途昂相當,但是配置、舒適度、在地化、智慧化卻高了很多,從而引起了相關群體的關註和購買。

其實成功地切入一個市場空檔,這個並沒有什麽太大問題:找到一個切入點開始發展,獲得初始的成功和利潤,構建品牌形象,繼續拓展市場,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模式。對於一個初創企業來講,算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問題在於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系統性缺陷,企業價值觀的缺失,使這間企業很難獲得長久的發展。

所謂系統性的缺失,是指這間企業實際上在回避有效的競爭。它選擇空白市場,遲遲不殺入競爭激烈的主流乘用車市場;選擇增程車對使用者暫時的心理優勢,遲遲不去開發純電動車型;它完全明白中大型SUV系統固有的電耗缺陷,但選擇故意去貶低電動車而不是考慮突破;它也完全知道自己的定位是家用級,故意聲稱豪華級以凸顯價效比。

諸如此類的行為,其原因在於理想明白一旦進入純電動的領域,進入主流車型的領域,自己的優勢將會蕩然無存。

比如,L9這類大型SUV,如果用純電則再也無法掩蓋其電耗巨大的缺陷。從行業技術角度來說,車的重量是電耗高的罪魁禍首,L9如果純電也一樣避免不了,它所聲稱的沒有續航焦慮也就不存在了。此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純電車的構架和油電混合會有很大的差異。只有按照純電車型設計的底盤才能做到更為省電,而其他油改電的車型其能耗都顯著高於純電構架的設計。而這方面,理想的傳統構架則是它的傳統包袱,阻礙他開發新型的底盤系統。這樣一個新企業就背了這麽一個包袱,實在是有點向傳統企業看齊了。

包括理想最近開發MPV車型,其實都是延續了企業本身的思路,避免正面的競爭沖突,而選擇小眾市場尋求銷量和突破。這導致理想汽車在新時期新能源汽車的小型化,輕量化,電動化,核心電動部件等諸多競爭領域只能逐漸被其他企業甩開。

這種企業的經營思路基本上屬於投機取巧,回避競爭,再加上研發不足,所以長期來看,隨著其他企業產品線的豐富,技術的進步,理想將被迫與其他企業短兵相接,那麽上面所說的各種缺點將逐漸暴露。

短期的銷量提升並不能代表所謂的成功,因為利用市場的熱點和空白點來獲得爆款式的銷售並不鮮見,如何能面對競爭保持自身的長期技術優勢才是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說護城河的話,從技術上講是領先於其他企業的專利和先進技術和系統性建設。舉個華為的例子,華為最強的是「遙遙領先」的技術,而華為的系統則是從通訊裝置,到芯片,到終端,到作業系統的完整的技術鏈條。而華為的系統則是由鴻蒙系統構建的軟體環境(對於使用者),以及通訊產品線(對於商業使用者和普通),由於技術帶來的優勢無可替代,比如華為Mate 60的衛星電話技術對其他企業就難以突破,使得華為在技術領域保持其他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這是華為的護城河。

與之對比,理想則像是快消品,隨著競爭者的加入,先發優勢無法保持,也說不上什麽護城河之類的保護。

華為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它從來不害怕競爭,並且直接在主流市場針鋒相對,根本不屑於去填補小市場。即便是去做一些小的產品,也是作為整體先進系統的一部份來考慮。

想真正成為最後的贏家,低投入,回避競爭,掩耳盜鈴,只想鉆空子賺點錢這是根本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