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說,在大城市買車和打車哪個更合適?

2022-01-05汽車

不知道大家多久搬一次家?

來杭四年,我搬了四次,最久的那次住了一年半。搬家那天,一個人從廚房走到客廳,再從客廳走到臥室,就這樣繞了兩圈,說實話心情有點奇怪。倒不是矯情,只是覺得自己老搬家,像個過客。

有次路過曾今租住過的小區,就忍不住望了兩眼。屋子裏燈火通明,想必是房東順利把房給賣了。那個瞬間我就在想,要麽就努力賺錢給自己買套房,哪怕小點遠點也好。不是覺得買房是什麽必須品,租房也有租房的樂趣。但總有些弊端直擊我心,一個是搬家讓我身心痛苦;一個是沒有歸屬感,像個漂泊的人。

這種經歷,其實和「買車還是打車」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可以容納喜怒哀樂的【自我空間】。

這點,我朋友也是感同身受

他在新一線城市工作,工作場所不是什麽CBD,而是偏遠的城郊。上下班的通勤方式只有公司大巴和打車兩種。但他總加班,淩晨打卡是常有的事,那必然是連大巴影子都見不著。所以打車成了他的常態。

從他入職起,我跟他的聊天記錄就成了他的打車日記,什麽下雨天打不到車了,專車司機距離他4公裏了,手機快沒電了....諸如此類,我想打工人們懂的都懂。

時間久了,人難免會感到疲憊,也經常跟我抱怨,要是工作穩定了,幹脆就找你買輛車。

打車下班的時候:打車→躺在沙發上=我到家了

而開車下班的時候:坐上自家車=我到家了

所以,給題主一個新觀點:買車,可以擁有一個移動的【自我空間】,一個屬於自己避風港。

當我們走進車門,扣緊安全帶,再輕踩油門後。它就可以幫你隔絕外界紛擾。你再也不用站在大雨中等一輛不知何時會到的車,也不用擔心手機意外沒電。再深的夜,車內的音樂也能讓你平靜下來,找回屬於自己的空間。

再說說我們家

原先我爸想買車,我媽是極力反對的。一個是覺得小城市這一畝三分地,有沒有車都一樣;一個是覺得開車危險,且加油保養都要錢。

但我爸不放棄啊,就天天吹耳邊風,我媽是稍微松了松口,給了他一個選擇:收親戚家的二手車。結果我爸正猶豫呢,這車就被別人收走了(真是天助我爹)。我爸見狀,立馬自降預算說服我媽買輛新的,就這樣,新車到手。

有車之後,生活狀態也跟著變了

作為直接「受益人」,我爸的出行範圍被拓寬了,家裏有事兒跑的也更勤快了。再就是我媽,下班不用擠公交,遇到刮風下雨天,我爸絕對是準點出現接她回家。

以前不管我們是打車還是公交,其實都是匆忙的,是在趕路的。

而坐在車裏,聊聊一日三餐和你我生活。這樣的分享空間,是打車所得不到的。

所以,再給題主一個觀點:買車,可以改變出行方式,有更多獨處交流的時間。

當然,也像其他答主所說:城市公共交通便利,打車成本可控。

但買車所帶給你的【自我空間】、【拓寬的生活半徑】和【家的歸屬感】,其實很難用錢來衡量。

車子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但生活不是。當人們問起:這麽大的城市,你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嗎?你會告訴他,有,就在這方向盤的正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