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許多人沒說到重點。
原材料價格是降了,汽車工業也的確進步了,規模效應也是真的存在,但這樣就一定會降價嗎?
說個最簡單的例子,合資車賣那麽多年,也沒見他們怎麽降價(真大振幅降價,還是在面對電車競爭後做的)。
再以電池為例,假設現在汽車廠家的電池都是X世、X代出的,原材料降價了,你覺得他們會好心地將電池價格下調嗎?
可能會微弱地下調,意思一下,但振幅肯定不大。
對供應商來說, 降價可能帶來更多數量的采購,但利潤還真不一定高多少。
這種模式在過去十幾年都沒啥變化。
比亞迪是異類,也是個例。
有底氣降價的背後,你得看這張圖: 全棧自研+開放供應鏈。
全棧自研,所以成本可控,眾所周知, 比亞迪的三電系統都是自研自產,這幾乎占據了一輛車絕大部份的成本, 隨著銷量增加,規模化效應可以進一步地降低成本。
供應鏈開放,意味著只要你采購比亞迪的零部件,比亞迪降價了,零部件成本也會降價,你也能跟著降價。
迪子從不坑友商,很多友商的電池都是弗迪電池的(比如特斯拉、奇瑞、小米等),甚至有直接拿比亞迪的三電系統自己用的(沒錯,就是豐田)。
當然,也得很客觀地說一句,並不是比亞迪有多善良,而是作為國產電動汽車的第一品牌, 相較於內鬥,目前最重要的是把蛋糕做大。
這也是比亞迪目前的最大戰略: 同國內其他電動車品牌一起,把合資燃油車幹趴下,再將中國電動車推向全世界。
如果你看透了這一點,那很多事情都顯而易見了。
比如,未來比亞迪還會不會降價?
只要燃油車市場份額還在,比亞迪就一定會降價,直到把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幹得越來越小。
再比如,為什麽比亞迪不做純燃油車了?
非常簡單,再做純燃油車是打自己臉,和這個戰略矛盾。
比亞迪最近的戰略應該是穩固中國市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目前在除美國之外的地區,比亞迪都在積極地滲透。
比亞迪這公司也很有趣,充滿著一種理工男的氣質,很多人覺得比亞迪降價太誇張,不夠理智,他們的視角要麽是保值率、要麽是利潤率、或者二手車等角度,也有人吹噓比亞迪是良心品牌,國貨之光之類。
但我感覺,比亞迪的視角可能非常簡單: 這輛車,現在這個時候,它就該賣這個價格。
補充,前幾天的新聞:比亞迪巴西工廠正式開工,昨天的新聞,比亞迪考慮在墨西哥建廠,看來今年是要在國外市場大展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