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款車主路過。先說結論,相比我買車那陣(2018年初),A5經歷了稅費下調導致的官價下降,Facelift後就我所開的頂配款而言增配了氛圍燈光包、B&O、ACC、倒車影像和矩陣燈,共計將近5萬的選裝,雖然細節處有不可避免的降本,但總的來說產品本身的價效比是相當可以的。
差不多剛好4年以前,我在A5上市前借到了一台試駕車,當時我感覺那台車無論動力、空間還是造型都剛剛好,很對我的口味。
於是當年十一下了個人化訂制的訂單,並在半年後終於提車。在開了3年多以後,這次我又借到了一台A5 Facelift的試駕車,或者稱之為B9.5應該也OK。
這次借到的試駕車是一台45TFSI quattro Sportback版,是本系列的頂配,而且應該沒做什麽選配。剛好我的車也是前一代的頂配,無論配置還是駕駛體驗,對我來說都有非常直觀的對比。
A5的Facelift沒有A4做得那麽大,主要變化還是集中在非鈑金區域。因為總的來說,A5的溜背姿態以及經典波浪腰線都是非常成功的。
網上一直有說法說寶馬4系是Coupe好看,而奧迪A5則是Sportback的四門版更好看。而它和寶馬的另一個「關聯」是,這台A5的綠色叫做「耀夜綠」。
然而4年的時間,時代變得更加矛盾了,一方面大家都在做強調環保新生活的電動車,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做外觀看起來更加運動甚至爆炸的汽油車。這點在A5上得到了充分體現,Facelift後的A5換了一副組裝到牙齒的面孔,可能即使拿以前的RS5過來在它面前也會稍顯溫順。
國內的A5長期以來一直標配在國外需要高價選裝的S運動套件,與此同時隔壁的寶馬也在做同樣的事情,爛大街的運動套件給人一片效能過剩的景象,湊近一看九成以上都是低功率發動機…而本次中期改款,奧迪給了A5一套看起來只有S5才能配得上的運動套件。所以對於新A5來說,這種不合適的割裂感搭配愈發炸裂的外觀會更強烈。以前看過一個回答,說國人需要的運動是外觀上的運動,誠不欺我。
新款A5的前臉theme在所有地方都進行了加強:更粗的格柵邊框,更強的頭燈DRL和更誇張的側進氣裝飾。
格柵內部從橫條換成了更有傳統運動感覺的蜂窩網格,而側進氣口則用一個跨形面的銀灰色飾條營造非常咧嘴的效果。而且內部也不再為配有ACC的版本單獨開發,帶ACC的,這裏就是真的雷達,不配ACC的,這裏就是一個假的裝飾。
大燈的輪廓雖然沒有變化,但內部完全更新。原本整體下壓的graphic也變成了如今多段式、上揚的主題。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變化,因為A5在A4的基礎上一直在盡量做壓低的設計,而上揚的主題顯然調性不同。
大燈的整體布局比較簡單,單投射式近光,內側是反射式的遠光燈。另外這台試駕車的配置和市面上的正式配置略有不同。作為頂配車型是應該標配雷射大燈的,內部的細節造型和雷射單元和這個相對來說的低配是不同的。
尾部的變化主要集中在尾燈和下保區域。先說下保吧,似乎找了一點之前RS5的味道,另外排氣口造型也和A4L的改款一樣變成了方形。好在這還是真排氣管,而不是像A6、A7一樣弄了個假排氣裝飾。
尾燈的主題和頭燈呼應,鮮明的主題,立體的設計保持了奧迪的一貫水準。
整個外飾部份唯一讓我這個老款車主有些眼饞的就是這個原本給S5標配的精車輪轂——雖然它不帶Audi Sport的小logo。輪胎規格沒變,之前A5的輪胎看車主的分享貼文來說有3家隨機的供應商:馬牌、韓泰和倍耐力。這次這個試駕車的輪胎則換成了普利司通的POTENZA S001,按照零售價格來說,這款胎比倍耐力P Zero和馬牌CSC5P都稍微便宜點。
這台A5試駕車理論上來說是全系的頂配款「臻選動感型」,但實車配置卻沒有Facelift後新增的三個重點配置:ACC、B&O音響和矩陣雷射大燈。
另外有網上傳聞,改款後的A5也更新到了quattro ultra,但無論從有限的網上資料,還是我試駕期間的體驗,以及感官上和真正使用了quattro ultra的A4 allroad相比來看,A5 facelift應該並沒有更新四驅系統,依然是機械式的quattro。因為哪怕是激烈即使,它開起來真的就和我的老款A5一樣。
按照官網配置表,A4L現在配備的是quattro 智慧 四驅系統;而A5則是quattro四驅系統。這也算一個例證。
內飾可以說是降本大戶。畢竟多了三個很重要的高成本配置,那麽內飾的降本也就勢在必行。整體來看,內飾的主要變化在於MMI系統的換代:console上的組合功能鍵取消;中控屏更大、分辨率更高;虛擬座艙儀表分辨率更高。
MMI的改變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而且我相信作為老A5的車主,這種體驗是更加直觀的。
首先的確是有優點的,比如螢幕分辨率更好,carplay的高德地圖可以顯示更多內容。
它的主要問題在於去掉了奧迪最佳化了多代達到完美狀態的MMI大旋鈕和周邊快捷功能鍵。從純功能上來講,意味著它完全失去了盲操的可能性,也把很多功能都疊進了多層選單中,便捷度大打折扣。
比如我想上車直接聽收音機的某個台,在之前的MMI系統下,我可以直接按快捷鍵,它們對應著我儲存的多個電台,同時不會影響螢幕上的導航內容。但在新系統,我只能點螢幕上的收音機欄,選台,再返回主螢幕,點carplay才能回到導航。
另外從視覺感官上來講,圓形的MMI大旋鈕以及周圍講起來的功能鍵是夜間的一大視覺亮點,現在這部份直接變成了一個儲物盒。而且這個設計其實和電子擋把是一個關聯設計,電子檔把可以當做操作大旋鈕時手掌的支點。所以我一直認為寶馬如今保留了iDrive功能鍵、並且把電子擋把以及iDrive功能鍵整合在一起的做法是正確的。細心的人在上圖還能看到幾個降本的地方。
新的虛擬駕駛艙儀表我們都不再陌生。整個儀表的元素做了簡化,一些裝飾的條條框框都被去掉了,雖然分辨率更高,但內部元素少了很多,顯得不夠「熱鬧」,缺少了一點科技儀表的氛圍。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另外我個人很喜歡原來周圍有一些實體的指示燈,比如上面發動機、手剎的提示燈以及兩側的水溫和油表。我認為實體指示燈加螢幕的組合搭配比單獨的一個螢幕看起來要有意思得多,像奔馳的AMG GT在按鈕上面整合小OLED螢幕的做法就是這種思路的極致體現。
這裏的方向盤按理來說應該是個平底的。這個方向盤還是目前這個世代的運動方向盤,功能鍵區域相較改款前做得更加簡潔。
空調面板沒有變化。這個空調面板可以說是奧迪內飾亮點的集中體現,旋鈕、按鍵出色的手感與反饋,螢幕與旋鈕結合。比較可惜的是如今奧迪的新車都沒這種感覺的東西了,全面電子化之後,奧迪的內飾失去了很多以前的精華。
內飾部份降本的重點在於皮革用料方面,座椅首當其沖。座椅本體沒有變化,依然是原來的設計與包裹感,但覆蓋材質變成了人造皮革與真皮的拼搭,手感變得更加粗糙。
音響方面,這車雖然沒有B&O,但也給了我機會來體驗一下奧迪的標配音響。這個這是一套大概170W(印象中)、10喇叭的音響,雖然功率不高,但喇叭數還是說得過去的;另外我在一個論壇看到有人拆車發現它和高配音響同樣都是ASK代工的。綜合來看,應該表現不錯。
以我幾天在駕駛期間的短暫體驗來說,它和B&O相比,低音更糊、高音更暗,但就開車過程中只是「聽個響」的需求來說,也已經完全滿足;如果和我一樣更喜歡在路上聽廣播,那麽選B&O似乎就沒太大必要了,畢竟可能一個月中也就有一兩次機會能停下來好好聽一會自己花了一萬多選的音響——其實有這錢不如買一對真力G2回家聽,不僅更好聽,而且還便宜。
作為老款車主,從我的視角看來,頂配款增配的ACC、B&O和矩陣雷射大燈都非常不錯,它們加起來大約得4萬了,所以價效比是頗高的。但細節上的降本也是實實在在,這方面我覺得對比來說,還是增配部份更吸引人。
設計上的變化可以說見仁見智,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焦慮的時代,所有的主機廠都在硬著頭皮探索新能源時代的設計應該是什麽樣的,所以很多品牌不再是我們心目中的那個樣子,奧迪也一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