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換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國家還是要尋求突破口給國內車企出海創造機會吧,竭盡全力阻止螺旋的生成 。
其實公道的說一句,采購方向供應商壓價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始終在商業合作中存在,所有車企都這麽做過,這個事情能引發關註我猜測主要原因還是溝通的語氣強勢同時10%的比例不算低,最終引發熱議。
降本增效要麽是降低物料使用水平、品質,要麽是降低人力成本,這兩個說實話都不是太好的解決方案,通常供應商也只能兩害取輕。
為什麽我在回答開頭建議國家協助國內車企出海呢?因為 美國曾經對日本幹過一件事情值得引起警惕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本土其實對勞動法的監督執行很薄弱,日式加班就是那個時期形成的,同時日本本身的工業水平、規模在西方陣營中屬於比較強的水平,於是大量日本的商品進入美國並成功憑借低價占領市場。
時間一長美國本土的企業與工人抗議,公開打砸日本電視、汽車、洗衣機等工業品,美國向日本發出異議,日本辯稱日本的工業品來源於科技和自動化技術,可是 美國政客質疑日本既然工業品來源於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為什麽日本工廠還要僱用大量工人日夜不停地加班呢?這個邏輯上說不通 。
於是 美國對日本構築了關稅壁壘,把日本的卷隔絕在美國本土之外,隨後歐洲也效仿,最終日本的各大企業只能在日本本土互卷、內卷 .......引發了日本職場危機同時社會消費水平、生育水平大幅下降,多年後才能喘口氣緩過來。
我認為比亞迪的這個爆料並不稀奇,目前的情況是整體的而非個例,如果不打算采用別的辦法阻止螺旋的形成,那麽就只有一條路盡一切可能開啟需求市場,那就 需要國家出面對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洲等暫時不構築關稅壁壘的地區掃清阻礙,方便國內車企向這些地區規模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