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別人是什麽想法,但在我看來,消費一定是要上探到超出自己的正常水平一部份,就是那種努力一把可以達到的水平,幸福感最強。
就比如買手機這件事,你的正常消費能力是5000塊的手機,但是這個價位的手機,確實沒有你很喜歡的功能,而具備你喜歡的功能的手機,要8000塊,這種時候,如果你還是只買了5000塊的,你大機率很難快樂,而如果你咬咬牙,買了8000塊的,內心的滿足感一定是最強的。當然了,前提是花8000塊,並不會給你造成嚴重負擔。
買車也一樣,你的預算是20萬,但你卻十分喜歡一款價格是25萬的車,這種時候,如果你最後買了20萬的一款車,你大概內心深處仍然會覺得有些許遺憾,而如果你狠下心,直接拿下你的夢中情車,哪怕是貸款會多一點,你一定會覺得很幸福。
類似的情況,在買車時,也包括到底是買低配還是高配的問題,按照很多人的邏輯,三大件一樣,為什麽要花冤枉錢,這就和手機一樣,同款手機,512的儲存空間,拍再多照片、用好幾年都沒有儲存空間不足的焦慮,但是如果你為了省那幾百塊錢買256,可能確實會時不時讓你鬧心一下。
至於老司機推薦買車買便宜的,就是完全是一種只考慮實用的心態,如果只從實用出發,我們的消費將會是非常沒有樂趣的,比如,你買個30平方的房子也照樣能住,你買個幾百塊的手機也照樣很智慧,你每天吃兩個饅頭也能飽,而車,你買個老年代步車,也照樣能遮風擋雨。
人這一輩子,都是在追求更高的物質和精神享受,這是毋庸置疑的。你和一個富豪說,車只是個代步工具,幾萬塊的就行了,何必要浪費那個錢買豪車,他可能會覺得你的腦回路對得起你所經受的苦難,哈哈。
七八年前,我有個同事,當時已經買了三套房了,後來考了駕照要買車,本來自己經濟上沒啥壓力,買個20多萬的車是完全可以的,結果不知道是誰給他建議的,去買了一台10萬塊的合資車丐版(品牌說了要被合資粉噴),後來天天罵自己腦殘,買了個垃圾。
我還是那句話,消費一定是要在自己正常消費水平往上拔高一點,才能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的,所以對於買車,真沒必要非為了所謂的實用而去放棄一些舒適性、智慧化的配置。
往前推三十年,人的消費觀念是保守而迂腐的,大家都比較崇尚「實用」,但現在這個社會,人的追求變了,實用只占據一定的心理份額,甚至是有時候,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也在被人們所追求。這是社會發展給人的心理帶來的改變,並沒有什麽錯。
最主要的是,當你體驗過便宜的車和貴的車之間的區別後,你就會發現,貴的車確實就是有貴的道理,哪怕只是冰箱大彩電,也好過一坐進去家徒四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