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明明可以加一塊電池變成新能源車,豐田、本田為什麽偏偏不做?

2024-09-26汽車

知乎之前有個提問,大概意思是,做新能源車並不難,國內的很多車企都會,動力系統組成從之前的發動機、變速箱,改成了發動機、電池、電機,只是加一塊電池的事兒。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確,國內的電動化轉型轟轟烈烈,憑借著電動化、智慧化賽道,8月份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3%,中國品牌的乘用車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63%。

合資品牌,在國內的市場表現越來越差。

國內市場,已經明顯表現出了強勢的新能源消費欲,傳統意義上的油車只能透過降價來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即便如此,依然無力抵抗新能源變局。

油車的問題是在,日常使用成本高、動力弱、平順性差,相比之下,加了電池包、電機的插電混動車輛,不僅僅沒有這些問題,同時還提供了EV純電行駛的能力,且電池包的出現提供了更大的算力,智慧化、自動化表現更好。

顯然,在新能源轉型的格局下,油車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對於合資車來說,目前我們看到的傳統合資車,比如說本田、豐田、日產、大眾、通用、雪鐵龍等,依然是傳統意義上的油車。

理論上來說,自主品牌能做的事情,對於外資品牌來說壓力不大,至少在做混合動力系統這件事兒上,外資企業同樣也可以做到。

比如說豐田THS的技術表現力很強,但卻沒有配備更大的電池包,這也就意味著無法成為新能源車,為什麽?

一個原因是,傳統合資車面對的是全球市場,海外市場沒有國內這種對新能源車巨大的補貼,所以海外市場對於新能源車的認可度並不高,或者說對這種插混車輛的認可度、扶持力度不高。

另一個原因是,大電池包意味著需要充電,插電混動車輛的電池包容量都在十幾度以上,海外市場的充電體系沒有國內這麽強,即便是慢充,在海外不少地區想要配套壓力也比較大。

最為關鍵的是,全球企業設計出來的產品,是立足8000萬的大市場考慮,國內市場的電動化轉型速度快,其他地區非常慢,研發、測試一台車的周期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企業投入巨大的精力來做這件事兒,就不可能只為了一個市場。

這也是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被淘汰的關鍵原因,不能為中國市場單獨設計電動化產品。

當然,今年以來不少企業也在轉型,尋求國內市場的發展空間,但還是那句話,傳統企業對產品設計、測試的要求非常高,一台車穩妥上市需要三年時間,測試強度非常高,國內的新能源發展爆發於2021年,在2024年展現出了所向披靡的力量。

合資車在2024年的今天發現國內消費者對新能源的認可度極高,即便是今年恍悟,最快的產品也需要在2026年左右才能落地。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兩年依然是大量合資車的空白期,自主品牌可以借助這個巨大的空白期,用電機、電池、智慧化的優勢,來繼續搶奪合資車的市場份額。

預計2026年左右,合資車將會只剩下30%左右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