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知名汽車博主「大猩猩」退休,怒批電車成最後絕唱?

2024-09-26汽車

前幾日,「三賤客」的著名汽車欄目【The Grand Tour】迎來了最後一期。

「大猩猩」傑利米·克拉克森依舊犀利敢說,節目的最後他開著一輛老舊的燃油車,不斷絮絮叨叨。表示自己特別愛這個聲音,不再做節目是因為不喜歡電車。在他看來,電車就是家用電器,就像洗衣機、微波爐一樣,是沒有靈魂的,沒法評。最後更是說,電車就是垃圾。

為何「大猩猩」對電車的意見這麽大?為什麽說電車「不可測評」?個人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1)一個時代終結了

說起「大猩猩」傑利米·克拉克森,現在新一代的車迷朋友可能已經非常陌生。他最早成名是在英國BBC電視台的【Top Gear】,這也是全球最強的汽車類節目。這檔節目的魅力除了幾位主持人語出驚人外,更大的賣點還是各種無預算上限的經費開銷。

比如有開著千萬的跑車,與飛機、摩托以及「歐洲之星」高速列車同步競速,還有演示如何開著蓮花跑車躲避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飛彈釘選,還有駕車橫穿南美洲,駛入廢棄的車諾比,極強掃射高速行駛的保時捷等等。

偶爾正經的時候也嚇人,「三賤客」曾經靠皮卡和雪橇到達地磁北極,比一些專業團隊玩得還大。

對於大多數車迷來說,這是一檔既長見識,又能學到汽車知識的節目,堪稱頂級下飯綜藝。

後面「大猩猩」因為毆打制片人被節目解雇,三人組也一同出走亞馬遜,做了【The Grand Tour】,一樣非常精彩。

當然了,之所以「大猩猩」萌生去意,除了電車這種新的形式難以接受外,更多還是互聯網的沖擊。在「三賤客」大火的年代,電視還是最主要的娛樂媒介,大家也更加習慣看電視劇、電影、長節目。

而如今已經是短視訊的時代,十幾秒沒有吸重力,消費者就劃過去了,甚至一級兩三分鐘的短劇都開始流行起來。

過去那種三人開著各類車穿梭於城市之中的戲碼,吸重力已經大大下降。

再加上「大猩猩」本身也開辟了生活類的綜藝節目,對他來說是時候跟說車節目說再見了,車迷們也能夠理解。

(2)電車沖擊,遠去的汽車文化

「大猩猩」覺得電車很枯燥,電車讓他作為車評人的意義消失了。這個某種程度是對的,因為電車實在是太「強大」了。

比如像「大猩猩」說的,自己特別迷戀燃油車的聲音。這一點相信很多人有共鳴,低速時候的轟鳴,高速時候的排氣聲浪,很有種機械美的聲學展現。對於燃油車來說,把隔音做好也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的事。

對於電車來說,確實已經不算事。哪怕是10萬塊錢的電車,往往也比三四十萬的豪車隔音更好。電車甚至不得不加入低速提示音,就是怕周圍的人覺察不到有車經過。

還有加速測試,過去大家會為了零點幾秒的差異爭得面紅耳赤。如今20萬的電車就能輕松跑到4秒以內,這還有什麽可爭的?

燃油車為了把麋鹿測試的成績提到80km/h,工程師團隊夜以繼日地測試調校。電車換了騰勢Z9 GT上來,「易三方」技術一出,直接將這個數據提升到了90km/h以上。

當然還有換擋順滑度,頓挫體驗這些,電車幾乎都沒有了,主打的就是一個絕對的快捷、順滑。

所以很多東西已經「過時」了,比如以前非常受關註的「沃德十佳」,大家看盡各種機械之美。既有美式V8 大塊頭,也有日韓極度節油的MINI小發動機。

但如今,這些都不重要了。比節油,國產混動發動機已經將熱效率做到了45%以上,A+級混動轎車的虧電油耗已經做到了3L/100km以下。

比效能就更不用看了,國產車各種千匹動力都出來了,別說6缸機了,就算是12缸機也不好使。

美國消費者報告也不香了,因為它們評出來的那些車,要麽國內沒有,要麽早已引進,壓根沒什麽波瀾。

而國內的汽車雜誌、汽車節目,更是似乎還沒開始崛起,就已經「過氣」了。整整一個汽車時代,似乎還沒開始與大家交集,就已經略過去了。

(3)電車測評,需要標準化?

7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了50.8%。至此,綠牌已經成為多數派,傳統的燃油車加速成為「小眾市場」。

相比電車市場拓展的突飛猛進,電車測評的標準化確實還差點意思。大多數時候,消費者甚至很難得到有效資訊。

以最近大火的樂道L60和小鵬MONA M03為例,單看硬體兩者差別非常小,智駕都是輝達Orin-X芯片加雙目網路攝影機,走的也都是純視覺路線。

都有很多的測試視訊,但很難區分究竟誰的智駕表現更好。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也都是主觀的,特定場景的測評。

至於操控,傳統燃油車大多數聚焦在駕駛上,這對電車來說確實不算問題,動力響應夠快,加速迅猛。

由於大多數電車的電池都布置在底盤上,整車的重心相比傳統燃油車更加靠下,前後配重更加科學,而且更容易做到後驅和四驅。

因此大多數電車的操控感受確實不錯,甚至比那些天價的燃油效能車更加好開。

但缺點也有,那就是更容易暈車。電車不僅加速快,動能回收系統介入也很突兀,這樣的設定讓駕駛很容易變成「一腳油門,一腳剎車」,這幾乎就是暈車產生的第一「溫床」。

這一點對於舒適性的影響其實非常大,但幾乎所有的測評都會有意忽略。

當然還有車機系統的表現,幾乎每一家都說自己的系統是最好的,配置也是大差不差。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引入手機的機制,不服跑個分?

總體而言,現如今的電車測評,能提供的有效資訊確實少之又少。

(4)功夫拍案

互聯網時代和電車時代的到來,確實讓「大猩猩」傑利米·克拉克森這樣的傳統車評人無所適從。開了幾十年的燃油車,讓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爺子繼續轉型,無疑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老爺子怒噴電車就是家電,就是洗衣機、微波爐,沒有測評的興趣和樂趣。其實說到底車也是工具,只是過去的經歷賦予了這個物種更多的意義。因為發動機脆弱,所以才需要掌握更多的「竅門」。而電機足夠強大,所以怎麽用車,怎麽維護保養這些,似乎都已經沒有「技巧」。

噪音很小,沒有復雜的震動,沒有汽油味,沒有尾氣排放,反倒成了被攻擊的點,想想也挺有意思的。用更簡單的結構實作了更復雜的功能,還能做得更好,這不是更能體現技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