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2024 年比亞迪年銷量超 427 萬輛,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麽?

2025-01-04汽車

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美國大蕭條:

1.貧富差距過大:根據凱瑟琳·馬什的【大蕭條:1929-1933】一書所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0.1%最富有的家庭收入總額等於42%最貧窮家庭的收入總和,近四分之三的美國人年收入低於2500美元,但卻有2.4萬個家庭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513人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富人和上層階級享受的繁榮和工業化帶來的變化並沒有延伸到工人階級,超過40%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大蕭條前夕,盡管80%的家庭沒有存款,但最富有的0.5%的家庭卻擁有美國近1/3的凈財富,這是美國歷史上貧富差距最大的時期。貧富差距過大導致財富過度集中的階級預期經濟被打破後,所產生的風險規避行為足以動搖整個經濟系統。

2.債務積壓及超前消費:1920年代美國消費文化繁榮。一戰之後,汽車、收音機、電影等新奇事物在美國普通消費者中逐漸普及,得益於經濟繁榮,消費文化也大行其道。為了促進銷售,廣告、推銷逐漸在銷售中實施,分期付款也被作為擴大銷售的一個手段。城市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未清償價值從1920年的110億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279億美元。在債務結構依然比較剛性的同時,其他指標卻出現了大幅收縮。1932年利息支付總額只比1929年少3.5%,但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的估算,薪水支出卻下降了40%,分紅支付下降了56.6%,薪資支出下降了60%。東西生產出來,生產他的工人卻購買不起,現在看來是不是有些熟悉?消費市場的萎靡,導致工人受到更多的壓榨、降薪與失業,從而進行惡性迴圈。

3.股市的瘋狂:約翰·高登在【偉大的賽局】一書中提供的數據顯示,1920年代電力的廣泛套用使得勞動生產率大踏步地提升了40%,同時,一輪又一輪的並購浪潮使得美國工業更好地實作了規模效應。20世紀20年代,以汽車、鐵路為標誌的新經濟勢力逐漸形成,汽車、無線電通訊和家電消費成指數型增長。1922年至1927年,美國公司平均利潤增長了75%,這刺激了股市大漲。至1929年,美國有200~300萬家庭,即全國人口的1/10把錢投入到股市。買賣股票已成為美國人的一種共同愛好,整個國家都沈醉在其中。1929年10月24日,股市崩盤宣告了大蕭條的到來。

時任美國總統的胡佛,並沒有像中學歷史書中說的完全放任自由市場經濟。相反他與羅斯福都是經濟幹預主義者,只是胡佛沒有采用直接直接救濟。胡佛擴大了聯邦政府開支用於公用工程、政府救助銀行、驅逐移民,透過行政法令強迫一些人結束勞動力市場以解決失業問題、維持工人薪資,以保證消費力、透過【斯穆特-荷莉關稅法】以扶持國內企業等等。

但胡佛的政策並沒有讓美國走出蕭條,薪資不能降。但企業收益下降,所以大規模裁員,導致失業率飆升,提高關稅同時大量傾銷出口,歐洲報復性增加關稅,史稱關稅大戰。

再來看看羅斯福新政:1.整頓 金融 :政府同樣借錢給銀行,允許還能執行的銀行復工。2.調整 工業 :防止企業壟斷,限制企業擴大生產。同時規定了最低薪資&提高工作時長。3.調整 農業 :讓農民少生產,穩住供應量和價格。4.加強 民生 :以工代賑,政府投資基建,然後給工人發薪資。既可以增加產能,又可以創造就業崗位。但美國還未完全走出危機,仍差一支猛藥。1939年,二戰爆發。。。。。。

資本的無序擴張和企業透過壓榨員工、延長付款周期擴大生產、搶占市場,這並不值得稱贊,甚至可能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人是社會性生物,員工的作用不僅僅是為公司生產價值,還是創造消費的基本盤。

最近不管是巴西某迪事件還是歐盟禁止強迫勞動法案,一出來都被網友認為是針對東印度,也反映了印度用工情況的是眾所周知的。前段時間有個玩笑話,德國人:「 我們肯定競爭不過中國企業,他們連薪資都敢不發 」。這種以壓榨員工和下遊企業的方式進行競爭並不值得稱贊。而且還涉及到經濟風險溢位問題,先是針對東印度電動車增加關稅,傳導後,打破消費預期,降低消費,導致更多人失業,戰爭風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