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集團的渠道銷售管理能力非常強,同時技術在國內也是獨一檔的。
但是他們做面向終端的產品的能力真的一般
華為的手機業務以及衍生的電子產品從商業角度是很成功的。
但是這都是建立在這個行業的頭部玩家已經指明了方向。
小米,蘋果,三星等等都是清晰的指明了手機未來發展的方向。
華為這個時候是可以憑借自身的技術進行突破,跟進手機產品,然後憑借強大的渠道銷售能力快速出貨。
但是這個模式有個問題,就是當面對一個全新市場的時候,你需要去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這個時候非常考驗集團對於大眾消費者市場的洞察能力。
其實在智慧家居板塊已經體現過一次
華為與小米的路線截然不同
最終華為的智慧家居以失敗告終。
而電車市場也是這樣的市場。
尤其是30萬以上的電車。
問界的成功跟理想有非常大的關系,在30萬以上的電車suv市場,某種意義上理想就是當年在手機業務裏充當蘋果,小米,三星的領路人角色,理想清楚的告訴問界,30萬以上的電車suv市場接受的產品是怎樣的。
這個時候又回到了華為擅長的領域,憑借著技術快速突破跟進產品,然後憑借強大的渠道銷售能力進行出貨。
但是汽車和手機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一輛汽車的價格還是太貴了,導致消費者面對汽車消費的時候相較於手機會理性非常多,所以與手機業務不同,汽車的產品競爭力不夠是沒辦法完全用渠道銷售手機那一套來完全彌補的。
所以享界s9 以及智界s7乃至以後的尊界系列都是註定失敗的。
沒有領路人給華為指明市場的方向。
當然有朋友可能會認為國外高端的汽車品牌難道華為都沒辦法研究跟進嗎?
那些都是油車。
同時華為在汽車領域還是一條腿走路,還必須面對合作商的制衡。
註定很艱難。
如果智界s7是在小米su7釋出後1年後在研發的產品,我相信以華為的能力應該也是可以賣爆的。
華為小米兩家是老冤家了。
從經典行銷4p理論來看。
華為在大眾消費者市場強在渠道,推廣,還有半個產品吧
小米是強在產品,定價,宣傳
兩家市場能力方向和策略不一樣,傳匯出來的產品當然不一樣。
以前的華為產品有瑕疵可以用渠道進行強售賣出貨來解決。
華為是有容錯的。
但是小米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小米對於市場的把握是他們的生死線,也是他們的存活的基石。
所以單從研發產品的角度來看,可以永遠相信小米集團對於市場的洞察力
小米百貨已經無數次證明過這一點了。
相信小米的純電suv能走出一條和理想不一樣的道路。
華為要想在其他產品繼續復刻問界的成功
只需要等。
等市場的下一個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