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自己就是大眾ID車主,我的是ID.4 cross PRO版本。身邊也有開國產新能源的。都多多少少了解過。其實一個產品賣的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吃透消費者,沒有和買新能源的這些消費者產生共鳴,讓他們心甘情願掏錢買單。
先說說ID系列,大眾開發一款產品一般應該是是3-5年,因為大眾作為一家百年的全球企業,開發一款產品是非常嚴謹的,需要考慮全球各國法律及工況,同時大眾開發產品更關註的安全、可靠、耐久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大眾上百年的時間裏吃了太多的虧,比如美國的排放門等等,前進演化到當今我感覺已經是一家非常僵化的企業。這麽大規模的企業,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將風險最低,因為承擔不起。這其實我認為是一個優點,消費者在買大眾的情況下試錯風險很低。當然最大的問題是產品乏陳可就,沒什麽亮點,產品特性的調性也是持續性的,產品的可預測性比較強。
但是在開發電動車的時候,這就成了問題。因為大眾沒有這方面能力,需要從零建設;電動車本身也不夠成熟,尤其是電車的電池,滿足安全和可靠性等傳統意義車要求的方面上是非常難的,大眾也在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開發。可能是顧此失彼的原因,智慧化沒考慮充分,也不是很成功。另外大量的投入導致成本非常高,所以定價也比較貴。
反觀國產新能源,其實大部份不用考慮那麽多,很多實驗是不做的,很多因素是不用考慮的,我覺得國產新能源不像是一台車,而是一個大玩具,正好迎合了當下消費者的心態,買來玩玩。實話實說,國產新能源確實好玩。當然某迪除外。中國消費者普遍很年輕,因為很多都是家裏面給錢去買車,對錢不敏感,也不考慮那麽多,就是買個大玩具,至於以後什麽樣可能也不太考慮, 導致國產新能源賣的還是不錯的。
當然某迪不太一樣,某迪是主打價效比,薄利多銷,目的是搶占市場,吸引了一大批只關註價效比的消費者購買,因為我們社會整體是消費降級的,對於這些人便宜是最重要的,而且雖然沒做過統計,但是我認為這裏面很大一部份是網約車客戶,看中的也是某迪的終身質保政策。但是某迪的終身質保政策有很多坑,一不小心就失效了,很多人買車的時候也不太註意;另外從廠家角度看,某迪的終身質保政策很可能給自己埋了個大坑,我認為將來填坑會是個大問題。
我之所以選擇ID的原因,因為我買車首先不是用來玩的,畢竟十多二十多萬的東西,車也不是快消品,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我更看重的是安全和可靠以及舒適性,考慮到大眾企業的這些特點,我覺得試錯成本最低,所以選擇了ID。至今還是非常滿意的。雖然也有一些軟體方面的問題,但是說實話我不太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