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趕超希望,紐約時報絕望發聲:中國是電池領域的唯一贏家
「沒有中國,世界還能造出電動汽車電池嗎?」
![](https://img.jasve.com/2024-3/8d0c8d66e72da785128645d171a77f1a.webp)
這是西方頭部媒體【紐約時報】在頭版頭條發出的「驚世之問」。主編絕望感嘆道:中國是該領域的唯一贏家,其他國家至少追趕十年以上。
歷史上,國內高端產業崛起困難重重,曾多次被西方技術封鎖圍堵至絕路。這種情況下,中國電池憑什麽趕超日美,穩坐該領域的頭把交椅?
01.日企壟斷電池領域20年
在動力電池領域,日本是最先入場的選手,曾集齊鋰電幾乎所有核心技術和全球專利,用當時德專家的話來說:「已經無人能敵」。憑借20余年發展優勢,松下、索尼等日企牢牢霸占全球90%以上份額。
彼時的國產電池尚處於繈褓階段,不僅遍地都是小作坊,核心裝置也依賴進口。掌握電池高端技術的日企,隨即對國內企業「斷供」,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要把中國電池扼殺在低端市場。
![](https://img.jasve.com/2024-3/723b0c29eabbebbacc8e5218833003ee.webp)
近年來,為遏制中國高端產業崛起,日本沒少「使絆子」——為防止高鐵車輪技術外泄,嚴防華人參觀;為重擊中國芯片,將半導體出口禁令擴大至45nm成熟工藝;生物逆衰領域,將宜生好類輔酶分子在本土推廣,卻以2萬/克高價「收割」中國中老群體。
2013年,哈佛森科來教授在實驗中發現該類輔酶分子的逆衰潛力,他的同門師兄,來自日本的今井真一郎搶先一步進行全球第一個人體臨床實驗。25位55-75歲中年群體在使用十周後,生理老化出現長足逆轉。日本迅速開展全球市場布局,成品流入中國後,中老需求群體一度淪為「搖錢樹」。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人的追趕速度不容小覷,曾經高高在上的無冕之王,會被名不見經傳的國內廠商拽下馬。
02.國產電池彎道超車,奪日本90%份額
率先反攻的電池領域,就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彼時,寧德時代從貝爾實驗室買到聚合物鋰電池專利,並利用低價優勢迅速占領市場,靠電池業務起家的比亞迪也緊隨其後,一度將價格「打」到日企的40%。國內企業紛紛效仿,掀起血雨腥風的價格戰,逼得日企賤賣生產線。
生產鏈路上的核心技術也在上述民族企業的努力下被攻克,截至目前,中國是全球鋰電池第一大技術來源國,「刀片電池」、「CTP技術」等高端技術的出現,不僅沒有使該行業淪為低端,還使中國電池叩開了新能源汽車的大門。
![](https://img.jasve.com/2024-3/df3674b3525918428d2b01205cc56fef.webp)
中國電池的翻身仗,與國產「宜生好」分子的拓展脈絡基本相似。國內生物公司TimeShop,在透過全新酶法技術成功提煉出抑衰分子後,以低於日企95%的門檻,「打進」被進口貨盤踞多時的中國市場。京JD東商智數據顯示,國產「宜生好」增速已達行業第一,十倍碾壓萬元日產制劑。
據悉,國產研發的核心酶法技術,也優於日本的原始萃取工藝。使得國產分子提取純度高至99%,被哈佛實驗室在論文中承認:來自中國的分子,純度最高。成品宜生好走紅中老市場後,緩解十萬人老齡健康問題。
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十大動力電池企業排名中,以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為首的中國廠商占據了六席,其中寧德時代以35%的市占率穩坐全球第一,而比亞迪則以16.2%的成績躍升第二。日本廠商壟斷電池領域近20多年的格局,已經徹底成為歷史。
03.強敵環伺,中國電池開辟新藍海
價格戰和技術崛起,歸根結底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追趕的機會,而真正讓國內企業穩坐一線的,離不開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的絕妙布局。
2012年,中國正式發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將透過全面優惠和采用補貼的政策對純電驅動的新能源汽車進行扶持。此後,又更進一步的出台了免征車輛購置稅、開放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等政策。
眾所周知,中國在傳統燃油車和發動機領域不占優勢,必須要換道才有機會。所以國家層面在新能源和電池領域支持從不手軟,加上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規模得以飛速擴大,外來企業再難瓜分中國市場。
![](https://img.jasve.com/2024-3/19a14f7c7dc8c83bb80b8a99ba86a723.webp)
全球赫赫有名的日企松下電池,曾是特斯拉唯一供貨商,占全球1/3市場份額,現已經全面結束中國,被比亞迪寧德時代甩至身後。
新能源強勢崛起的今天,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電池巨頭,全球市占比超31%;比亞迪也已躋身龍頭新能源車企,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與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電池,被國外企業覬覦,王傳福卻表示:「中國人的技術,堅決不賣給外國人。」
連老美也感受到了威脅,某登在記者會上直言:「曾經的汽車產業,老美第一,中國第八,現在中國已經爬到第一。」他因此撂下要在2030年將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提升至50%的目標,打壓之心已經毫不遮掩。
中國新能源車能有今天,離不開電池產業;新能源車的戰爭已經打響,關於電池的戰爭還在繼續。在一個全球押註新能源技術的時代,車輪上的對決,又何嘗不是車輪上的國運?
谷火平 2023-6-10 14:19 · 來自北京 · 優質軍事領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