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9家中國車企高調入駐,巴黎車展「客場變主場」

2024-10-17汽車

小鵬P7+在巴黎車展上正式開啟預售,不到兩小時便收獲了3萬小訂。新車在成本控制上比較突出,未搭載雷射雷達但也實作了高階智駕功能,並且電耗水平也低於同級別車型。而包括這款車在內的多款小鵬在售車型,未來將會投放至全球超過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比亞迪SEALION 7(海獅07EV)在歐洲正式上市,首批車輛預計在年底開始交付,目前,比亞迪已經在歐洲地區推出共8款車型。

紅旗則是帶來了此前在今年的英國古德伍德速度節上亮相的EHS7與HS7兩款純電車型,並在歐洲開啟這兩款車的預售,EHS7預售價為53999萬歐元,HS7預售價為49999歐元。

這也能看出,就算有加征關稅等不利因素,但中國車企拿下歐洲市場的決心,並沒有衰退。

加征關稅,確保汽車產業留在歐洲

事實上,僅靠加征關稅,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止中國汽車進入歐洲市場。

從整體來看,中國與歐盟間的貿易是相互的。就拿法國來說,2023年全年,中國從法國進口了2624億元的商品,其中,香水及化妝品力壓藥品、飛機,成為進口各品類商品中金額最高的,酒類、手提包、貴金屬首飾等高檔消費品也位列進口品類金額前十名。

要知道,這些商品不僅必要性較低,可替代性也很強。如果歐盟不合理的關稅政策一直持續,勢必會招來反制措施,將對歐盟經濟造成打擊。因此,即便目前加征電動車關稅的「大錘」看似已塵埃落定,但中國與歐盟的磋商對話也還在繼續。

不過,就算加征關稅的政策未能發生改變,中國車企也已經找到了應對措施——在歐建廠。

1月30日,比亞迪官方宣布,與匈牙利塞格德市政府正式簽署比亞迪匈牙利乘用車工廠的土地預購協定,這是比亞迪在歐洲的第一個乘用車工廠。

汽車工業一直以來都是匈牙利的支柱產業。有統計數據顯示,匈牙利的汽車產業直接就業人口超過10萬人,間接就業人口超過20萬,這對於一個人口不足1000萬人的國家來說,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匈牙利也十分積極擁抱新能源車,有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匈牙利電動汽車數量已較2020年增加一倍多,且增幅一直位居歐洲前列。為了促進電動車行業發展,匈牙利政府從去年年底開始,推出了總額為2.37億歐元的電動汽車支持計劃。

除比亞迪外,匈牙利還吸引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來自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前往當地投資建廠。

從匈牙利的角度來看,不同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匈牙利的汽車產業的重心,本身也並非匈牙利本土品牌,因此只要能守住汽車產業的規模,便符合匈牙利的利益需求。選擇與電動車發展最為快速的中國車企合作,也完全有利於匈牙利汽車產業在未來進一步發展。

並且,在匈牙利之外,歐盟也有不少國家面臨同樣的局面。例如,今年4月,奇瑞汽車與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 Motors簽署協定,將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成立合資企業生產新型電動汽車,總投資約4億歐元,該生產基地位於原日產工廠。不過,由於歐盟加征關稅政策的影響,近日,有外媒報道稱,奇瑞將推遲在西班牙的新車生產計劃。

此外,還有一些「迂回方案」。

7月8日,比亞迪CEO王傳福與土耳其工業和技術部長卡西爾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見證下,正式簽署合作協定,比亞迪計劃在土耳其投資10億美元,建一座年產能15萬輛的電動汽車工廠,由於土歐存在關稅同盟關系,因此,此舉也被視為繞開加征關稅,出口歐洲的另一種方式。

之所以歐盟會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至少能說明,一方面,歐洲地區對於電動汽車的需求正逐漸攀升,電動汽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另一方面,中國電動汽車有望在歐洲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致使歐盟產生了危機感。

不過,歐洲車企由於在電動化行程上並不如預期順利,因此,歐洲如果想要在減排問題上達成此前制定的電動化目標,就不可能完全將中國車企與中國電動車排除在外。

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加速電動化發展,還是歐洲使用者的自身選擇,都無法完全阻止中國電動車入歐,因此加征關稅的方式,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歐洲的汽車產業本身不受到更大的影響。

拒絕中國電動車,但不拒絕「中國技術」

中國車企赴歐建廠,勢必會對歐洲車企產生威脅。此前,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就曾表示,如果義大利政府允許中國車企在意生產汽車,Stellantis將可能不得不關閉其部份義大利工廠。

不過,唐唯實對於中國電動車的技術,倒是十分認可。去年10月,Stellantis集團宣布,以15億歐元的價格,獲得零跑汽車20%的股份,成為其重要股東。並且,雙方將以51:49的比例共同組建一家名為「零跑國際」的合資公司。

5月,Stellantis集團與零跑汽車宣布,由Stellantis集團主導的零跑國際正式組建完成,該合資公司由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汽車分別持股51%和49%。9月,零跑C10、T03兩款車型在歐洲正式上市。同時,有訊息稱,零跑在未來將利用Stellantis集團的現有產能,在義大利投產。

這種「技術出海」的形式,相對來說更能令雙方都滿意。既提高中國品牌的出海「成功率」,降低出海成本,又為歐洲車企迅速提供競爭力強的電動化產品,以加速推進電動化轉型行程。

寫在最後:

上次巴黎車展,雖然中國參展商依然是9家,但在當時卻占據了整車參展品牌的近半數,而這次雖然規模相同,但只占了不到五分之一。

很明顯,歐洲車企在這次車展變得更積極。大眾集團、寶馬、雷諾集團與Stellantis集團等歐洲巨頭均參加了本次車展。有外媒評價稱,這表明了歐洲決心捍衛自己的本土市場。

但對於中國車企來說,歐洲市場也同樣重要。一方面,歐洲市場對於電動車的需求,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中國,且單車平均價格遠超東南亞、南美等汽車出海主要市場;另一方面,在美國多項針對中國的政策影響下,中國車企早就戰略性地放棄了美國市場,因此,在已經失去一個汽車大國市場的情況下,也絕不能再丟掉另一個。

可以預見,無論最終中國車企以什麽樣的方式進入歐洲市場,都會是一場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