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年薪的40%,家庭年收入的25%左右是合適的。
如果到了一倍,恕我直言,屬實燒包了。
~~~~~~~
看了大家都評論,我補充一點:
確實很多人提到家庭背景,不就是啃老嘛。 但是本質上,原生家庭提供的資金或房產本質是一種薪資,家庭其實就是一個無限責任公司,孩子生出來就有原始股,而且是必然繼承父母股本的那種。
所以啃老天經地義,我自己第一套房子也是爸媽支援(50%),加上我存的兩年收入(占25%),再借了親戚全款買的。
但是後來我收入增加了,不僅還了,還把後續房產轉回給爸媽名下(避免二套),最終還是會轉回給我,這是良性迴圈。
比如我家孩子,我會給他買好電腦好手機好車(我家庭收入在120-200之間波動,按25%買個30的頂天了,不讓孩子嘚瑟),這本質上是他的股份分紅,應得的。以後給他房子和現金,這叫股權轉移,沒毛病。
但是他自己躺平,不思進取,滿足於一個月1萬薪資,我覺得就不合理了。不能依賴於父母這邊的分紅過日子,得自己造血。 如果他月薪一萬,買車不建議超出12萬,這就是我25%-100%的消費邏輯。
所以那種每個月五千開超跑,加油停車都不夠的,恒大都搖搖欲墜了,哪個富豪有十足把握紅極一世以致萬世?
能理解,越是收入低的人群,越渴望被認可,我也是來自城市貧困家庭,高中被保安大爺攔住過,因為穿的太破,我報出班主任姓名才放行。
但是,窮不丟人,窮還虛榮,那就 容易一直窮下去。
還是那句話,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