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孩子说抑郁不想上学,是「矫情」吗?怎么确定孩子是真的生病了?

2025-01-17女人

有没有借口抑郁,不上学的可能呢? 想必这是众多家长共同的困惑:孩子动不动就宣称自己抑郁了,还以此为由不想上学,这难道不是他们为逃避上学而找的借口吗?

奇怪的是,一上学孩子就状态不佳,可回到家却又一切正常,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抑郁。那么,到底该如何判定孩子是真的生病了呢?

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令人费解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01

有没有借口抑郁,不上学的可能呢?

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曾有一位成年人分享过自己儿时的经历:小时候我渴望逃学,却苦于找不到像抑郁症这般绝佳的理由。父母把我照料得无微不至,身体毫无不适,肚子不疼,额头不烫,能正常吃喝睡,而且我演技不佳。

那时想逃学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听起来虽有些离谱,但却是部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习的艰辛、巨大的压力、不顺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老师的不喜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想要逃离学校的诱因。

倘若此时能有一个恰当且家长必然会应允的理由,那岂不是再完美不过?孩子,尤其是年纪尚小的孩子,往往只看重眼前。只要能离开学校,哪会去管之后打针吃药的苦头呢?

当然,这种行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我们会在后文详细探讨。

02

为何要假装抑郁

为什么孩子会选择假装抑郁,而非假装其他疾病呢?这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

(1)人们关注精神健康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回想老一代人的童年时期,倘若他们向自己的父母倾诉患有抑郁症,大概率会换来一巴掌或是一脚,紧接着便是被呵斥 「该干嘛干嘛去」。

如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无疑是时代进步的体现。然而,心理疾病有其特殊性,它不像身体疾病那般直观可见、触手可及,诊断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患者自身的表述,这就使得部分人觉得有机会 「蒙混过关」。

(2)将抑郁症作为一种情绪表达途径

抑郁本质上属于一种情绪范畴,而在我们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人们向来羞于表达自身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若是整天把自己的不开心挂在嘴边,或是满脸愁容,往往会遭受指责。但抑郁症作为一种病症,当孩子把自身的低落情绪归结为病症时,便能够减轻内心的愧疚感。

换言之,借助 「抑郁症」 这层外壳,孩子得以更为坦然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想哭的时候就哭,想愁眉苦脸时也无需强颜欢笑,可以不必 再带 着伪装的面具生活,从而让内心的情绪得到真实的展现。

(3)将抑郁症视为逃避的手段

当孩子把自身不良表现与抑郁症相联系,就能借此逃避本应承担的责任。比如说,一旦成绩下滑,或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只要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抑郁症,内心便会多几分坦然,少些自责。

毕竟,直面自己的失败并非易事,那是一种相当残酷的体验。在某些时候,孩子们急需这样一种 「病症」,作为一种解释,来让自己从沉重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获得片刻轻松。

(4)流行文化带来的消极作用

近年 来,短视频迅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抑郁症被过度流量化,逐渐呈现出一种流行趋势。网络上流传着一些来源不明的所谓抑郁症测试题,孩子们做完后,即便得到的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不靠谱结果,也会将其当作一种社交资本。仿佛拥有这样一个 「抑郁症测试结果」,就能在社交中吸引他人关注,甚至成为一种自我炫耀的方式。

然而,孩子们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极容易受到这类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对抑郁症的认知上产生偏差,误入歧途。

03

孩子容易被圈子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格外渴望得到认同,迫切想要融入同龄人圈子。此前,有位家长分享了自家孩子的经历。孩子加入了一个 「漫画群」,群里竟宣扬自伤行为是时尚且勇敢的表现。为了获得群体认同,孩子开始盲目跟风,每天一门心思琢磨着怎样伤害自己能流更多血,让伤口看起来 「更好看」。划伤自己后,孩子还会拍照发在朋友圈和群里,一旦有人点赞,便兴奋不已。这种圈子带来的影响,悄无声息地伤害着孩子。

还有家长提到,孩子的朋友因抑郁休学,没过多久,自家孩子也说自己抑郁了,不愿上学。类似这些情况,很难说孩子没有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存在 「跟风」 的可能性。

04

真假抑郁症有区别

其实,每个正常人都难免会经历短暂的情绪低落,甚至陷入抑郁状态,这是正常情绪的起伏波动。一般的不高兴,随着时间推移自然会消散,这就是时间的奇妙力量。然而,真正患上抑郁症的孩子,情况却截然不同。他们深陷持续性的无力感、绝望感与压抑情绪之中,仅靠时间的流逝,很难实现自愈。

当孩子在情绪低落时向你倾诉,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可没过多久,又像往常一样活蹦乱跳,忙着玩游戏、刷短视频,兴致勃勃地寻觅美食,还兴奋地和朋友外出游玩,这种情况下,孩子大概率并非患上抑郁症,只是暂时的心情不好,处于正常的状态起伏。

但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许多孩子明明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却坚称自己患有抑郁症呢?甚至不惜承受打针、吃药、住院等治疗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也在所不惜。我想,这才是我们亟待深入探究的关键所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或许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动机,只有抽丝剥茧、顺藤摸瓜,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05

孩子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孩子在学校遭遇棘手难题,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时,他们既没有勇气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又不甘心承认自己的失败。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选择退缩。而退回舒适区,总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此时,「抑郁症」 这个看似 「完美」 的标签,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倘若 这时,我们直接拆穿孩子,对其一顿指责与数落:「什么抑郁症,依我看你就是想偷懒,想逃避现实!」「别在这儿装模作样了,你每天就只需要学习,什么事儿都不用操心,还能抑郁?」「赶紧回学校去,别在这矫情!」 如此做法,极有可能让事情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声称自己抑郁,无法上学,实则是在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我们求助。也许孩子口中的抑郁症并非真实,但他们对帮助的渴望,却是千真万确的。

06

退回来,是一种自我保护

孩子遇困难选择退学,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如同手触滚烫壶壁会缩回。强硬逼孩子回校,问题难解决,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

父母应蹲下身倾听孩子诉说学校的麻烦,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必要时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切不可忽视或误解孩子的求助。

青春期孩子向父母求助本就不易,家长要重视孩子以各种方式发出的求助信号,给予理解与支持。

07

借助专业的评估和诊断

我们来解答标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家长如何确定孩子是否真的患病?答案是:这很难做到绝对确定。尤其是那些 「微笑抑郁」 的孩子,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异样,整天笑容满面。然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已深陷严重抑郁的泥沼,甚至随时都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

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症或存在心理问题,并非易事,这需要专业的诊断流程以及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不能仅仅依据一份随意完成的量表,就判定孩子患有抑郁症;但也绝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说什么 「小小年纪,哪有什么抑郁不抑郁的,就是矫情」。

郁症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家长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错过孩子治疗的最佳时机,那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