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按照里面的方法,练习过一段时间。一味的否定思想,快着空了,因为找不到意义,觉得人生没意思。
后来彻底放弃了里面的方法。在别的修行方法里面兜兜转转。算走出来了,也才明白这种否定念头的重要性。
首先,不用怀疑,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开悟之人,而且是自己直接顿悟的那种----直接看穿了小我,或者说大脑的虚妄性。他以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当下的力量,基本都用力在了否定念头上。
这种纯否定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甚至可以说并不适合大部分人。如果自己的理解和观念没准备好,大脑的强烈反弹是必然的。
针对大脑中的知识和瞻前顾后,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体验。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是远比大脑获得的信息来的更为直接和真实的。
你能真正相信吗?狂心顿歇后,无论有事无事,都是无事。没有头脑的事前担忧,事后后怕,做事时自然进入心流状态,不知效率为何物,不知时间为何时,任务和事情会完成的。
没经历过,自然很难相信。科学,强调的是验证么。问题是验证的前提是让大脑别想那么多...
那么,让我们先放下那些大脑的困惑,试试更多更频繁的进入无思无想的情况,实际体验一下自己会活得更轻松自在,还是整个生活会变得更糟糕。
让大脑松弛下来,暂时退居二线的方法有很多,甚至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大脑,让小我----放下,区别是仅仅是打断念头的连续性,还是真正的无思无念,是暂时的放下,还是永久的放下。
不是不是,这种自我否定,是最猛烈最决绝的方法,用不好很正常。
另外一种就是肯定一切,臣服一切,一切都好。这个没法讲道理,需要反复的洗脑形成信仰。对于追求理性思考的人,也不太能直接接受。
然后就是修止,就要缓和很多。如静坐,专注,让大脑时刻有个锚,在惊涛骇浪中也能及时稳住自己。如专注呼吸,就是很好的入门。这个锚,最后的最后当然也是要否定掉的。
还有一种是观。如果说止是专注于某一点,观的本质是不着任何点的接受一切。如观世音,被动接受世间一切的声音,一定要说注意在哪里,就注意声音和声音之间的空挡。越来越轻松的观一切念头,接受一切念头的来去,而不着于任何念头,有如眼的余光轻松的知道周遭环境,不用专注,是越来越不费力的。
正是因为有千万种不同特性的人,才有了千万种法。有疑惑,有动力,都是好事,可以以减少念头为目标,多试试几种,然后选择一二种自己能坚持下去的,自己来做个人生的实验。
==============================
对一些朋友关于此书的方法是否有 "否定念头" 的观点进行一下补充说明吧. 当然书中没有直接说观念头是否定念头,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粗浅划分, 顺便分享一下自己的修行经历, 若有缘, 希望能帮到一些实修者.
如果按照书中的方法实修过, 在遇到不公时, 困难时, 困惑时, 依旧能按照书中所说, 只是观照. 观它起, 观它落, 观它来去, 而不起反弹和困惑. 或者直接能对任何事情的发生, 进行一个臣服, 那就必须要恭喜这些朋友.
以我自己的经验, 当时是人生低谷期, 和提问者产生过类似的困惑, 然后自我暗示这些都是念头, 继续观念头, 真的要陷入虚无主义了, 也就是人生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然后看到有相同困惑的实修者当面问艾克哈特·托勒自己陷入虚无主义的问题(youtube视频), 可惜艾克哈特·托勒还是说, 这些都是念头, 是虚的, 不重要( 他说的对, 但对自修者有危险性 ). 这解决不了我的困惑, 这是对已有念头和问题的直接否定. 因此当时放弃了这种修行方法, 兜兜转转了好几年, 才又明白这种无所执的观, 是多么重要, 但也比较难上手.
因为从本质上而言, 只有彻底相信了念头的虚妄性, 也就是否定念头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才可能轻松的用一个当下的观, 在任何情境下, 观到念头的起伏, 从而打断念头的连续性.
时机未到, 没有准备好的话, 这种观照对大脑而言简直就是冷暴力, "我"遇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困惑和问题, "我"怎么可能像无事人一般地去"旁观".
这时候, 更合适的方法不是去忽视和否定. 反而带着一点肯定的臣服和自我激励, 大脑觉得要"做"些什么, 那么告诉自己"好的, 去做, 而不是想更多", 然后抱着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 更容易渡过这么一道坎. 这样更柔和更安全, 也更适合实际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并同样能帮助自己尽快从思维惯性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