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有一件事,感觉认真练过拳的武友都已经有共识了。那就是任何一门武术,只要「练对了」,都可以有很好的实战性。
比如高赞答主 @李笠 提到,学北螳螂三年没打过一次实战,那就是「练错了」,但责任不在这门武术,也不在学习者,而在教学方。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实战武术,都绕不开以下四种练习:
1)技术
从空击(打空气),到实击(打实物比如沙袋),再到套招对练(drilling),就是将一个到一组招式,由不受影响到增加不同程度的干扰,使人逐步适应在压力下完成动作。
2)反应
抛接球、口令训练、反应击靶、闪躲/格挡/运步等防御练习...我们不是要动态视力和反应上的绝对速度这些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培养出稳定性(平常心)、洞察力(预判)和判断力(反应后的相应行动)等心理反应。欠缺这两方面的反应,则任何技战术都是空谈。
3)体能
其实称为体适能更好,就是肌肉爆发与耐久力、心肺功能、柔韧度、协调和平衡力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就是体能训练,哪怕讲得再玄乎,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东西(本来又想喷站桩,不过还是算了)。
4)对抗
上述三种都有一些双人或多人对练项目,但大多都是有合作性的「顺势而为」。而对抗训练就在于突出一个「不顺」。有时候条件实战其实属于技术或反应练习,而不算真正的对抗。一旦是对抗,就要把不稳定/不配合的因素提高。
说完这些,我们可以正式来看看咏春了。
技术有套路、木人桩和定式手法和黐手练习
反应有黐手和离手练习
对抗依然是黐手和离手...
然后体能...八斩刀和六点半棍虽然算是很好的功法训练,可是不到高级根本没资格碰它们。
手靶和沙袋等实击练习,闪躲格挡步法等防御练习,放开手打(但有足够护具)的实战对抗...
估计除了很个别的馆,都统统欠缺。
从理念、技术到战术角度看,叶系咏春是我最喜欢的中国武术系统。而且这个喜欢是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高低起跌,多番对比得出来的结果。
我亲身体验过它强大的一面,也亲眼见过它平庸的一面。
简单粗暴的说,练对了自然强大,练错了自然平庸。毕竟对于业余武者来说,一家馆的教法,或一个课的训练方式,远比个人能力还重要。
相比起纠结于传统,我还是更在意效果,所以总往实际的方向想。
我日常练咏春教咏春,但与此同时,我又刻意的把其他东西融汇进去。
比如从李小龙把咏春和拳击混合起来开始,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有很多人参考他的做法了。对这些武者来说,咏春是不可划缺的部分,却又不是全部。
因为他们很清楚,要实战(包括街头防身和格斗运动)就不能死守着门户之见。正如泰拳高手也会学拳击强化拳法,巴柔高手也会学摔跤提高摔法。
这不仅是增加军火库里面的武器种类,更意味着我们对多一种武术有亲身体会,就会得到更深刻的认知,也就增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
比如上述的例子,泰拳高手学完拳击可以不用出来,但面对拳法高明的对手他就不会怕了。巴柔高手苦练完摔跤后也代表着防摔技术有所增进,就不用被摔到怀疑人生了。
这件事几乎没人提过,如果我是第一个,那希望还会有第二第三个。因为这样传武才会真正的活起来,活了才有机会进步。一件死掉的东西,再为它怎么化妆也不过是为了送别它而已。
最后讲一点点干货,也是「私货」。
因为这算是我创的...
我的HEK防身术里,有一纵一横两种捶法,统称为纵横捶,是HEK最核心的招式。
当初我创HEK的时候,因为主要灵感和参考对象是凯西格斗术,所以也以抱头防御姿势作为核心。可是我很快就感到不满意,这种姿势虽然好用,却有一个严重缺点,就是非常容易让人陷入被动状态。
于是我寻思,想到用撑掌、扇掌和削掌三路掌法作为补充,也就是冲拳/直拳、平勾/摆拳和挂捶/背拳的掌法版本。
问题又来了:按照我教这几个招式那么多年的经验所得,要真把它们练好还灵活运用到实战里,难度不止一般的高。
相隔多时,终于在今年重新整理HEK(被我戏称为HEK2.0版本),并且拍成教学视频系列放到B站上的时候,想出了纵横捶这个「版本答案」。
纵横捶练习 https://www.zhihu.com/video/1831720460590657538之所以在这个答案里要写这招,因为纵捶就是咏春的拍手+枕手,横捶就是标手+杀颈,而同时它们也是菲律宾武术当中的#1和#2攻击角度。
熟练了这两招,就可以跟咏春手法、拳击拳法、菲武徒手和兵器招式还有摔柔技术都无缝连接。
没学过咏春的话,我也许依然能想出类似的招式来,却肯定无法做到这种简约性和完成度。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咏春的实战性高不高,我都会分两个说法。
如果是其他馆(不管是叶系与否),我会说看怎么练。
如果是我的版本,实战性真的算很高。当然硬要来纠结传不传统,正不正宗,那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