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有哪些剑术上的事实,没有一定武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2018-08-15体育

谢邀,这里就逐一阐述一下很多朋友未必会理解的剑术上的事实,或者说冷兵器格斗方面的技术事实好了。 回答内容会进行不定期更新。目前已经更新了实战与竞技的区别相关的内容。

冷兵器格斗中的基本功训练:

在冷兵器格斗基本功训练方面,外行人要么崇尚肌肉男,认为只要是身体素质好就可以碾压一切,看到体格看着不壮实的剑手就认为他一定只会花架子,不能打,一定就是神棍;要么就认为身强力壮中看不中用,完全属于外表吓人,实则华而不实。

事实上这两种偏激的观点都不正确。

兵器格斗所依赖的力量与徒手搏击所依赖的力量并不完全一样:

其一,操控兵器较为依赖一些小肌肉群的作用。

其二,全身协调一体的发力模式,即武人常说的「整劲」,在操控兵器时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个人在操控具有一定重量感的兵器的情况下,全身协调一体的发力模式就显得更加重要。

其三,冷兵器格斗中的力量,要求的是一个人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力量驾驭到兵器上,用科学的术语进行解释,那就是通过相对应的练习提高人体在操控兵器时的 肌肉记忆 能力,进而使人的身体可以以较大的力量、较快的速度、较高的协调性、较好的连贯性使用兵器进行实战。

反之,在没有系统的冷兵器训练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再好,再如何身强力壮,也并不代表一个人可以更为熟练地操控一件兵器,尤其是达到一定重量感的史实兵器更是如此,即便是最为基本的挥拨、戳刺、劈打动作也一样包括在内。

上图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便是处于劣势的一方的身份是综合搏击运动员,同时也接触过竞技兵器对抗,但是在史实兵器实战对抗中,却也表现得十分不堪入目。

想要将真刀真枪运用的灵活自如,用史实兵器进行系统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越是势大力沉的兵器就越需要更长的训练周期进行训练。

诚然,轻量的器械可以使得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快速掌握正确的动作及相应的发力技巧,属于基础训练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如果只是一直使用小孩子都能灵活使用的木棍和剑片进行训练,那即使是训练量再大,一辈子也都无法将真刀真枪运用的得心应手。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的武艺练兵著作 【练兵实纪】卷四练手足-练手力 的章节中已经明确说明:

「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也。」。

意思就是说,想要熟练掌握自己的兵器杀敌甚至要运用比实战兵器更难操控的器械进行训练。这一环节属于系统的史实兵器训练最为基础且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与之相类似的理论也为全世界各个冷兵器格斗流派所通用。

我们继续以下图作为对比:

一位是接受过系统史实兵器训练但明显营养不良的抗日军人,一位是身体较为强壮的军事发烧友。

先来看一下图中的这位国军精锐士兵,一手持双手大刀,一手持三八式步枪加刺刀,在兵器与手臂保持一定斜度且保持长时间架势的情况下,仍可以做到头正、肩平、背直,可见其使用冷兵器这方面的基本功十分了得。

再看一下国军精锐旁边的那位发烧友,体格健硕,然而,两腿之间难以抻开,头部及背部没有伸直,肩部和手臂歪斜,短时间的cos尚且是这个程度,就更不用说长时间保持住架势的情况如何了,最起码用刀都使不上力,何谈冷兵器格斗的功底。

民国时期士兵的体格甚至还不如晚清时期,如果多加翻阅当时的影像资料记载也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西北军战士之所以可以在手持重械的基础上仍然保持十分优秀的基本功,来自于西北军的刻苦练兵,来自于系统的冷兵器挥击训练。

关于西北军的真刀劈杀训练,可参考 文史选集--【西北军的练兵特点】 一文。

需要指出的是,刺击,或者说需要寄出整个身体向前冲的咸鱼突刺类技术对史实兵器功底考验相对小很多,正因如此,单纯地练习刺击,尤其是那些需要寄出整个身体向前冲刺的咸鱼突刺类技术,并不足以锻炼一个人使用史实兵器的功底。

而挥击类的动作及格挡反击类的动作相比刺击类的动作而言,更为考验驾驭冷兵器时的力量,起到的训练效果也自然更为明显。当然,所付出的训练成本也同样更高。

所以说,系统的史实兵器练习不但是在练习驾驭兵器时的力量,更是在练习用正确的发力技巧来驾驭兵器,最终使得发力动作快速而又高效,并具备较大的杀伤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受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剑手的冷兵器格斗水平往往要好于竞技兵器对抗运动项目(如击剑、剑道、铳剑道等竞技兵器对抗运动)的运动员,更是要强于18世纪之后,直至当下的普通军人。

需要指出的是,练习用的兵器适当的加重没错,但手感不能与真实兵器相差太多,过重同样不可取,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练出不规范的攻防动作,不规范的动作比起规范的动作自然要花费更大的幅度,花费多于的动作,比起规范的动作自然是慢速而又低效的,造成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攻防动作幅度变大,拖泥带水,攻击与方守反击的速度也自然就会明显变慢,越是这样就越容易让对手判断自己的出招,越有利于让对手来抓住自己的空挡和有利于对手自身的时机。不标准的攻防动作如果比喻为徒手搏击的话,那就好比徒手搏击中的 大力王八拳。

对抗训练环节的重要性:

对抗环节往往是是缺乏冷兵器格斗常识的朋友难以相信,从而很容易被忽视的关键性环节,在这里尤其需要强调。

不论兵器还是徒手格斗,光练习基本功还不够,全接触对抗训练更加重要,全接触对抗不同于讲手拆招和随便比划几下的切磋,更不同于套路演武,而是像综合格斗那样,全速全力击打,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随意地出招,随意使用任何一个技巧。

基本功再好,实战对抗经历为0的武者,水平甚至还不如打过架的小混混,因为与只练基本功的武者相比小混混是具备对抗经验的人。但如果基本功好的武者打过两到三次对抗,那么干掉一个靠欺负手无寸铁的常人而身经百战的小混混显然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全接触对抗训练第一是练习实战中的距离感,这是最最重要的根本,第二是在此基础之上,练习对随机距离,随机方向的随机技巧的出招进行攻防应对,以练习在基本功练习环节学得的技巧如何正确运用于实战,第三是练习虚实出招,以及如何判断和应对对手的虚实出招,以上这些都是在讲手喂招训练中所练习不到的。

此外,冷兵器实战格斗的全接触对抗训练环节,采用的规则必须开放,对抗兵器的手感要尽可能贴近历史上与之对应的真实兵器,记点方式必须符合实战情况,既要反对为了抢先得点而不计发生互中之后中招后果的技巧,也要反对丧失作战能力部位为击中却仍然坚持攻击对方的技巧,这样才能起到完全模拟实战的作用,国内的多数兵击平台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冷兵器实战格斗在训练方面,一定的实战对抗经验是根基,而基本功则意味着一位武者最大的提高空间,频繁的实战对抗和对战后的思考是加上对新技术的学习是挖掘和提高一位武者实战水平的唯一手段。

兵器格斗与徒手搏击在对抗理念上的一系列差别:

除了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差别之外,在对抗环节中,二者的差别也同样是巨大的。

其一,可以致使人直接毙命的要害部位,主要集中于人体的头颈和躯干部分。

而即便是人体的要害部位,也一样需要一定的踢打力度才能起到ko对方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依赖身体的力量和抗击打能力。

因此,徒手间的对抗主要以攻击敌人的头颈和躯干部位为主,较为依赖对人体的要害部位进行打击,攻防体系,主要是围绕头颈和躯干部位进行。

至于那些直接打击对方的四肢的技术,在徒手格斗中属于比较难使用出来的技术,难度远大于搂抱和锁控对手,能用到的机会也并不是很多,如果是打击目标更小的关节部位,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加。

但是,兵器的坚实程度远远超过人体的坚实程度,破坏力也远高于人类的肢体,只要兵器的攻击力度达到一定的强度,而不是轻轻一怼一刮一碰的那种程度的伤害,那无论是抗击打能力多强的人,在面对兵器的打击的情况下,其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优势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兵器面前,人的身体上的任何部位被具备一定杀伤力度的攻击打到,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或者很快会失去对抗能力的。

其二,在徒手搏击中,手臂,甚至四肢皆可以直接用于防守、反击、锁控对方。

然而,在对方手持兵器攻击己方时,己方在通常情况下只能使用自己手中的兵器进行防守反击,而非寄出自己的身体部位去抗击对方的兵器,除非是少数情况,例如对方手持钝器,并且在兵器碰撞时被卸掉很多力量的情况下,方可称之为安全。

其三,兵器与徒手的攻击距离不同,进而也导致了距离感方面所存在的不同。

兵器相较于徒手而言,除了拥有更强的破坏力和更多的打击点之外,还拥有更大的覆盖面,比徒手间的对抗更难以躲避。

同时,结合前文所阐述的「冷兵器训练基本功」方面的内容,已经折射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人体在面对达到一定力度的冷兵器攻击时,抵抗力是相当脆弱的,一个人纵使真的具有穿透对方护具杀伤对方的攻击力道,也并不代表着一个人被一定力道的攻击击中时,可以安然无恙。

某些回答所提出的「中国国内的兵击大多缺乏一定的攻击力度」的论调,以及「现如今仍然十分执着于斩击草席的日本人的剑术水平造诣极高;日本国内的冷兵器实战水平世界最高」的论调,亦属实为荒谬,文中也已经拥有足以进行反驳的实例。

闪避动作在真实冷兵器格斗中的可行程度究竟如何:

冷兵器格斗中,单纯的靠闪避类技巧来躲开对手兵器的攻击往往很不现实。

第一是因为兵器攻击时的速度明显高于一个人进行走位的速度。

第二是除了单纯的直刺之外,几乎所有技巧的攻击的路线都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头到脚;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截面,人身体的面积和体积都处于这个截面的触及范围之中,采用任何姿势都难以避开这个截面,或者说难以躲开对方兵器的攻击路线。

除非是一方的冷兵器使用基础不过关,或者一方事先已经确定对方的出招,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央视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节目内容是邀请央视记者及主持人(显然不是受过冷兵器训练的人)去体验国家击剑冠军的躲闪能力,事先将他们在什么距离出什么招(击剑规则之内的直刺)告知击剑冠军,使得击剑冠军做好心理准备,而在清楚对手的出招之后,击剑冠军自然可以做到完美的躲闪,然而这些在真正的冷兵器全接触实战对抗当中,往往是不会发生的。

但如果你的架势恰到好处,保证你手中的兵器可以封住对方兵器的进攻路线,确定对手必然碰上你的兵器而保证你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这时再配合躲闪类的技巧就可以为你争取防守反击对手的机会,不过这已经不属于单纯的利用闪躲动类动作来破解对手攻击的范畴了。还有一种技巧就是掉头逃脱以寻找机会。

很多动作电影中,靠华丽的躲闪动作躲闪过对方的兵器,更多是为了观赏性。

兵器强弱对冷兵器格斗胜负的影响:

对冷兵器知识了解较少的朋友往往会产生"苦练可以胜过一切,通过苦练可以使短刀胜于长缨,徒手胜过长剑「的错觉。

而事实上,在双方都能较为合格地掌握各自所使用的兵器(通俗的说就是操控一件兵器进行发力和攻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速度和反应力,因此可以说基本功过关)的前提下,或者说一件兵器的重量和配重都在合理范围内,并且使用者在经过或多或少的训练之后,可以灵活操控此件兵器的前提下,攻击范围大的兵器对付攻击范围小的兵器永远占便宜;势大力沉的兵器对付势窄力薄的兵器永远占便宜;灵活的武器对付不灵活的武器也占便宜,除非是环境狭小,导致优势兵器施展不开的情况下才可另当别论。

在无甲无具装也无双持情况下的兵击中,一方的兵器在攻击范围劣势明显的前提下,后两条再具备任何一个劣势,都会使得短兵器破击长兵器变的十分困难,可以说是处于绝对劣势。这个劣势甚至是连更高的训练量都无法进行反转的。这也是为什么唯武器论在冷兵器格斗领域中同样存在一席之地的原因所在。

以号称冷兵器格斗之王的长枪为例,长枪的优势不仅仅在长,更在于收发自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无甲兵击的情况下,刀剑如果要破击收发自如的长枪是很困难的。

在一般的功夫片中,用刀剑对抗长枪,用竹条、木棍之类的武器去对抗刃具,用短小的武器去对抗尺寸优势的兵器,甚至徒手对抗兵器,都只是为了增添观赏效果,而不符合现实。

当然,单纯的具有长度优势,但是操控极不灵活的兵器,则另当别论了,例如那些专门用于方阵作战的长枪,以及上刺刀步枪之类的兵器,这种类型的兵器一旦刺出,基本上有来无回,依照人类的身体素质来看,即便是再身强力壮的人,在操控这类兵器时,也难以进行较为理想的发力,进而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格挡反击。

值得一提的是长枪以及其他长杆武器应对刀剑武器近身的正确战术,应该是立刻抽回兵器,采用后退步控制距离,中间应配合指准对方中线或者封住对方武器的来路或拨打对方兵器的技巧,而后再次边招还击,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明显的优势碾压对手。

但在手持一般的长枪的时候,绝不应该用枪杆与对方的刃具对拼 ,枪杆作为钝器,如果要造成重击伤害,那就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力距离,而一般的长枪枪杆相比破甲用的重头钝器而言,本来杀伤力就差了太多,这也就需要更大幅度的动作给予弥补了,而刀剑为金属刃具,在近身攻击持枪者时,显然不需要这样,一个小小的贴入切割动作或者在刃具打击枪杆,吃掉枪杆一部分力的情况下下配合手抓枪杆的技巧,都可以快速近身,即使是动作略微明显的劈砍动作都要比枪杆挥击用的动作幅度要小,速度也自然要快于枪杆打来的速度。

显然,对于枪杆而言,这种技巧在被近身时是毫无施展的机会的,就算造成互中,结果也是一死一轻伤,用刀砍中对方远比被枪杆打中占便宜。

因此电影里枪手应对刀手采用枪杆击打的技巧,在现实格斗中往往是不可取的。

有关评判一件冷兵器的格斗性能的问题:

很多朋友总是以单一要素作为衡量一件冷兵器实战能力的标准,但是以单一要素评判冷兵器的实战能力是过于草率的。

评判一件兵器的格斗性能的标准往往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这几个要素分别是攻击范围、出击及回防的速度(即灵活性)、打击力及偏移对方兵器的能力、防御范围(或者说攻防区域的大小)、应急能力(例如快速切换的能力)、便携性,这几大属性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某几项能力的突出,势必意味着某几项能力的不足。

确切的说就是在同等体积;重量或者说材料用量相同的前提下,一把剑的剑身部分如果越长;越宽;越重或重量分布越靠前,就越可以增加攻击距离;斩击力以及打偏对手兵器能力的优势,但也同样会增加 有碍于操控的灵活性 的负面作用。

同样,一把剑的手柄,以及配重的部分所占据的比例越大,就越可以增加操控的灵活性,但又会意味着剑身所占据的比例越小,剑身部分或者因为越短而越加牺牲攻击距离优势,或者因为重量越轻而越加牺牲斩击力和打偏对方兵器的能力的优势。

而护手作为冷兵器的一部分,同样也会占据重量,同时,较宽的护手固然可以提高兵器的防御范围,也更加有利于使用运用护手进行防守反击和打击敌人之类的技术,但同时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操控兵器时的灵活性,并且也不利于运用转剑类的技术对敌。

当然,由于护手部分紧挨手柄部分,力矩要小上很多,因此护手部分的变化对灵活性所造成的影响要明显小于剑身部分的变化对灵活性所造成的影响。

在诸多影响刀剑格斗性能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如何依照自身使用武器的技术习惯在兵器上做出适合于自身技术习惯的权衡就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刀剑的技术习惯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各自的刀剑发展方向的不同,进而也决定了东西方主流的刀剑形制的不同。

中国剑与西方剑的硬件数据已经表明二者同属于可以灵活驾驭的范围之内,相对来看,汉代以后的中国剑大多在剑身部分重量分布较大,其余部分重量分布较小,故与之相互对应的中国剑术即偏向于大力斩击及利用剑身部分打偏对手兵器破防,以及利用自身的惯性力发挥攻防动作顺势连贯的转剑类技术的优势。

中世纪以后的西方剑大多在剑身部分重量分布相对较低,重心相对靠后,护手部分和配重球部分的重量分布相对较高,故与之相互对应的西方剑术则偏向于灵活多变的攻防招式转换,同时还衍生出诸多利用护手进行攻防与牵制对方兵器的独到技巧,当然,面对大力劈斩类的技巧,护手的格挡能力则会大大降低。因此,单从技术体系而言双方并无优劣之分。

刺击与劈砍技巧孰优孰劣的问题:

刺和砍这两种技巧在冷兵器格斗中相互伴随,相辅相成,甚至衍生出了很多亦刺亦砍的技巧。 然而在网络上,「刺杀优于砍杀」的论调十分泛滥,这里需要对此进行点评,并且分别阐述刺和砍两种技巧的优劣。

所谓「刺死砍伤;刺杀必然优于劈砍」的论调,在网络上的非冷兵器格斗专业人士的口中十分流行,然而这种说法是十分敷衍的,作为适合单兵格斗的兵器,我们知道历史上除了灵活自如的长枪,以及刺剑,这样达到了较长的攻击距离,并且突刺和收回时较为快速灵活的兵器之外,只要是达到一定尺寸的兵器,无不具备足够的砍杀功能,由此可见砍劈类的技术在冷兵器格斗中的重要地位。

砍杀的优点在于攻击截面大,双方在一定距离之内的前提下,面对砍杀除了格挡反击几乎没有它法。

同时,砍杀的攻击路径是形成截面的,对四肢和头颈的命中率也要更大。

但是砍杀的攻击轨迹比刺击略长,因此在同种武器的前提下,砍杀预兆动作也过大,速度也要略慢,在劈砍一方不去应对对方的刺击的情况下,容易被刺击动作占取先手。

在与对手的交手试探中,如果对手如果出现破绽,而且在确定对手在极短时间内无法还击的前提下,用刺击比起劈砍显然可以更快速度的还击。在攻击对方躯干的情况下,刺也比砍更适合作为终结对方的技术使用。

刺击类技术的优势在于预兆动作小,攻击速度更快,对人体的软组织创口更深。缺点就是因为攻击线路只局限为一个点,双方在快节奏的走位和攻防中,命中手臂等小目标的成功率较砍杀低上很多。

就应对方式而言,除了格挡反击应对突刺之外,在持兵器的架势刚好可以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闪避加直接突进也可以应对突刺。

此外,在双方的攻防动作都在进行时的时候,由于突刺类的技巧不易于在攻击路径中打偏对方的兵器,因此突刺的一方在没有在极短时间内使得对方毙命(击中对方头颈)或者没有在极短时间内使得对方丧失攻击能力(对方持武器的手臂)的前提下,极有可能造成互中,甚至被对方反杀,即使是刺中要害部位,哪怕是对方在极短时间内还有进攻你的机会,只要是你的身位还处于对方兵器的攻击范围之内,那么你同样处于对方兵器的威胁之中,在极短时间内往往是难以控制兵器进行回防的。

相对于直刺而言,砍杀在攻击的过程中,打偏对方的兵器更为容易,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做出额外的动作,在劈砍攻击上半身的前提下,使用砍杀的一方被反杀的几率要小于使用刺杀的一方,这也是由于砍杀路径覆盖面更广的原因而决定的。

匕首则属于一种可以灵活突刺和补刀的武器,但即使是匕首致死率高,也仍然有很多被刺中几刀仍然可以反抗的例子,同时也仍然有刺中对方没有立刻毙命而被反杀的例子,因此,只要是在一种兵器的形制可以保证此种兵器进行劈砍时的速度并没有与突刺时速度形成明显的差距,并且杀伤力足够停止对方的前提下,劈砍技巧仍然具有不低于突刺技巧的地位。

有部分新增回答提到了所谓的「突刺擅长破甲」,而实际情况则是,对付着甲敌人的刺击更多的是近距离缠斗中攻击对手甲缝的「摸刺」,而非某回答所说的「突刺」。同时,这种技术体系也非一般的长枪所能擅长的技巧。

大力突刺固然可以起到勉强穿透敌人重甲的效果,但在实战对抗中,对手并不是死物,全力突刺在单兵格斗中是极容易被格挡反击的技巧,而且对于身着重甲的敌人而言,突刺类技巧在受到对方的偏移的情况下,穿透力亦会大大降低,并不足以起到破甲的效果,尤其受到对方兵器和手臂护甲的双重偏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长枪并不能完全取代刀剑的地位,更不能取代以劈砍打砸技巧为主的长柄重头兵器的地位。

我们再进行退一步的假设,假设刺杀真的完全优于砍杀,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历史上除了大枪及刺剑之外,所有适用于单兵格斗的兵器也完全可以全部制成锥形,仅保留刺杀功能,但是事实情况也很好的驳斥了这一点。

不过,刀剑以及长柄类兵器的格斗技巧中,也不乏亦刺亦砍的技巧。以手臂作为力量的传递器, 用恰当的发力方式将刀剑向前推出或者甩出 即是这类技巧动作要领,之所以把这类技巧称之为亦刺亦砍的技巧,是因为 将刀剑推出的运动轨迹中,兵器的尖部不断向前刺,而刃部又不断向前劈,这样在运动轨迹中尖部与刃部都可以击敌, 既可被称作刺也可以称作砍。

速度快,幅度小,预兆动作又小, 这些就是 此类技巧最明显的优点 ,是刺与砍两种技术优点相折中的技巧。 这类技巧可以说是比较高阶的技巧,是只有系统训练才能体会的技巧了。

同样是手持史实兵器手感的器械,剑术竞技与剑术实战之间存在的隔阂有哪些:

真正的实战,往往在1~2刀之间就可以分的出胜负生死,而当下的剑术竞技比赛的性质,却与之大相径庭。

真正的剑术高手在训练方面,以提高自身的防身毙敌技能为训练目的,基本功训练体系贴合实战。

通过相对应的训练,剑手们挥剑时的速度、力量、动作连贯性、身法及步法的灵活性、应对快速且大力攻击的能力,都十分出众。

但是,也有一种所谓的「剑术高手」,这类所谓的「剑术高手」,更多是在琢磨如何在竞技环境之中得利。

在训练方面,他们往往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增强体能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耐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着重于研究体力的分配方面的训练,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战术。他们无论是在平日里所进行的基本功练习还是在平日里所进行的对抗,并不满足快速且大力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类技术对体力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消耗,在客观上亦属于节省体力的技术,这就导致了这类技术在多回合的竞技比赛之中,反而是有利的。

在这类所谓的「剑术高手」之中,有很多剑手并不会在意首个回合的交互结果,而是通过消极的畏缩战术在前几回合消磨对方的体力,并试探对方的技术风格,期间均是以自身受到了攻击为代价,而非成功防守住了对方的攻击。当对方的体力在若干回合后,经过了较大程度的消耗,难以继续快速有力地使用这些「剑术高手」无法应对的技术时,这些「剑术高手」在随后的对局中,就会凭借自己剩下的体力优势拼命输出,进行翻盘。

更有甚者,甚至潜心研究规则与实战之间不完全贴合的漏洞,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自身从中获利。

尤其是当下国内的兵击比赛,基本秉承了hema模式的对抗体系,以钢剑进行竞技对抗。而在进行钢剑对抗时,需要身着的护具较重,对运动的阻碍程度较强,对体力的消耗更大,使得攻击类的技术在对抗中受到的削减程度较高,防守类的技术因为启动时需要施加的力量较小,运行路径更短的原因,在对抗中受到的削减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也加剧了上述的情况。

然而,我们都知道的事实就是,在实战中,一方如果挨上一两剑,基本已经可以分得出胜负和生死。同时,就实战的情况而言,越是力度大、速度快、连贯性强、技法灵活多变、身体伸展幅度高、保证动作做出之后收回迅速、动作幅度小但却有着极佳的力度和速度的一系列技术,在实战中就越加行之有效。但是,这类在实战中行之有效技术,也会越加消耗剑手的体力。因此,在竞技比赛中,这类技术反而不利于进行多回合的对抗。

也正是因为竞技和实战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很多专化于研究竞技对抗的「剑术高手」所习惯的打法和练法,如果置于实战之中,早已送命。

除此之外,这类所谓的「剑术高手」的冷兵器格斗理念也十分令人意味深长。

这些所谓的「剑术高手」,往往只是单纯地在乎外在的「动作整体运动美感」,并且单纯以此作为判定一位剑手水平高低的依据。至于冷兵器格斗最为基础的东西,承接上文所阐述的内容,这些人并不怎么练,或者说这些人也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练,客观上也没法借鉴他人学会去怎么练。

这就使得这部分人在脱离自己所适应的竞技规则和环境的情况下,大概率连一个敢打敢拼的新人剑手都打不过。

在实战中,只要是运动能力强的新人剑手不怕死,学过基本的大抡大挥,有过几次械斗的经验,练出了一丢丢距离感和节奏感,并且手中的武器尺寸不比这些「剑术高手」吃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高举手中的兵器,向这些「剑术高手」的身体上半部分(尤其是头颈这样的致命部位)大力砍去,这些所谓的「剑术高手」大概率无法有效应对。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这些「剑术高手」在不够安全的距离范围内,使用看似协调且流畅的动作,率先摸中对方的腿部,但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大幅展开,难以做到快速回位,并且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功底的原因,他们做不到快速将自己的身体及时撤出对方的攻击距离之外;做不到快速控制兵器转入防御;做不到使用足够的力量和泄力技巧进行有效的应对,随即在同一拍子内,被对方爆头切颈。

然后这些所谓的「剑术高手」就会以「对方的动作远不如自己表现的整体协调流畅」为由拒不认账,强行否认为直接的实战结果,称「对方的水平就是比自己低」,并且美其名曰「自己只不过是没认真打罢了,如果认真打了那就会远强于对手」,以此替自己开脱,反而将己方宣布成水平更高的胜利者,一边又在执意沉醉于自己的「体能优势」;执意沉醉于自己所引以为傲的竞技比赛体系。

更有甚者,明明被对方以全方位的优势压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率先击中对方都做不到,但却仍然要坚持嘴硬,重复着同样的话术。这样的情况并不算少,并且在这些人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有利于自身的比赛规则下获得名次的所谓「高手」,其脑路以及所作所为,已经被大众和真正的实战高手所熟知。

承然,可以称之为冷兵器实战高手的人,既拥有核心的功力基础,也拥有灵活的身法和步法,动作也可以保持协调一体,进入实战时,在客观上也同样能做出拥有运动的美感攻防动作,同时也不会拥有违反逻辑常识的迷惑理念。

然而,文中所述的一些所谓的「剑术高手」,除了侮辱大众的眼力,引起大众反感之外,也是在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了大众错误的认知,使大众误认为「动作好看和动作实用必然是完全对立的」,从而忽视动作的好看和实用在很多时候并不矛盾的客观事实,更是让大众误以为兵击领域中的所有剑手若是进行实战搏命都必然拉胯,使大众对国内外的武术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需要补充的是,竞技与实战之间,固然不完全存在矛盾,但是训练上的侧重点之间的隔阂,终归是存在的,甚至是巨大的。

最后,如果大家对冷兵器格斗领域常用的术语感兴趣的话,可以翻阅这个回答。链接如下:

相关文章链接:

备注:某答主所发布的回答,其内容几乎与本回答所阐述的内容,以及绝大多数冷兵器实践者通过实践和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资料所总结出来的内容背道而驰。

但是,该答主坚称「自己的见解正确,代表权威,不容反驳」,其立论的方式,显然是 事先预定好一个缺乏实证给予支持,且有违于客观逻辑的伪命题概念,但却反而要求他人举证反驳, 并通过雇佣水军的方式抬高自身的支持率。

然而,在该答主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已经存在多家兵击对抗组织,随时可以为该答主提供实战对抗的机会,对抗条件亦十分完善。可惜该答主不但对反对其观点的剑友提出的比武交流避而不谈,而且将揭露者的评论全部删除。

同时,该答主亦仍未提供证实自身,以及该答主所属的HEMA组织的实战视频为证据立此存照。

显然,该答主声称自己接触过「英国HEMA领域的好手」,并且声称自己为「英国某知名HEMA组织的一员」的可信程度几何,相信大家已经对此心照不宣了。

该答主雇佣水军为自己的回答进行宣传刷赞助力的行径,也已经于近期得到实锤。翻阅过该答主往期回答的朋友也会知道该答主的身份始终不断变化,随意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