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乒乓球胶皮反胶应选择涩性还是粘性?

2017-03-30体育

今天正好想起这个问题,就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粘套会存在、粘套和涩套是怎么回事。

首先绝大部分欧洲人用的反胶都是涩套。涩套的表面使用绷紧的橡胶纤维,微观结构类似于一个毛团,而乒乓球表面也有大量微观上凹凸不平的纤维,这样胶皮和球的表面摩擦时,这些绷紧的橡胶纤维会抓住球表面凸起的部分,产生摩擦力。如果这些橡胶纤维不够紧绷,很容易抓脱,这也是蝴蝶公司为什么一再强调"tension"的原因。另外,由于涩套表面的这些橡胶纤维是平行于胶面的,它们产生了一种蹦床的效果,能很好地保存来球的能量,并反弹出去,蝴蝶公司一再强调"减少能量损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就有了灌胶Bryce这种能让球反弹十几下的逆天弹性,这就是"减少能量损耗"的表现,几乎做到了涩套的极致。

然而,自从中国队开始打反胶,并且提出"重视控制、重视主动发力"以后,中国的正手胶皮就走进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粘性胶皮。通过施加盖胶工艺,粘性套胶的表面增加了很多开放的橡胶纤维链,就像魔术贴的钩面一样。正如魔术贴,这些小钩子能够"挂"住乒乓球上的凹凸纤维。正因为如此,粘性胶皮才能倒粘起球。我在球馆无聊的时候偶尔会表演倒粘乒乓球,老外每次都是OMG WTF的表情。

这样粘性胶皮有一个什么特点呢? 就是球脱离的时候要拉开这些钩子,而拉开这些钩子是很耗费能量的。所以粘性胶皮的胶面不但没有蹦床效果,反而会让球弹不起来。把乒乓球丢到粘性胶皮上,往往最多跳一下就停住了。这就是能量损耗。

所以这就是粘套和涩套最本质的区别了: 能量损耗。

在对能量损耗的认识上,中国跟外国厂商的认识完全不同。外国厂商一直是拼命降低能量损失,极其强调"内能"效果,但是为什么中国代表性的狂飙3胶皮并不怎么弹,而中国队用它却金牌拿到手软呢? 这就涉及到打法了。

本质上能量损耗低,或者说弹性大的器材有利于借力击球,即不需要使用很大的主动发力就能高效利用来球运动和旋转的能量,产生很不错的旋转和速度,轻而易举把球打回去。这样,很容易退到中远台和打出比较长的回合,能够从容地周旋,把乒乓球打得像网球一样。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借力击球的坏处有两点: 其一: 依赖于对方的力量。如果对方控制了节奏,不断改变发力和旋转,就很难有效借力而不失误。其二: 如果打过射击游戏大家都知道,职业CS选手往往把鼠标灵敏度调得很低,这样才能瞄得很准。而很弹的器材则相当于高灵敏度的鼠标,虽然有神人也能控制,不多大多数人很容易一晃鼠标准星就朝天.....

上面说了,中国队强调的是"重视控制、重视主动发力",尤其正手更是如此。在台内控制时,粘性胶皮的高度能量损耗成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点,因为可以把球控制得短而转。摆短时,当来球的动量被胶皮消除,球员就能从容地摩擦球,给予百分百的主动控制,把球以理想的弧线送出。而近台抢冲也可以有效避免来球速度的干扰,充分控制出球速度和弧线。

对于中远台,国乒开创了不一样的正手技术,就是老外口中的"full swing",打开肩肘关节,利用重心转换,全身协调,充分放松发力。借助于粘性胶皮的高能量损耗,这就像CS高手用低灵敏度的鼠标在超大鼠标垫上大幅划拉一样,获得了很高的精确度,指哪打哪。

不过这种打法对人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中国人很讲究乒乓球发力技巧,会细抠动作,加以极为枯燥的超大练习量,而老外则很多满足于凭直觉打球。

同时,中国队反手大多用涩套(准确地说,基本全都是Tenergy)也是一样的原因: 反手受到身体限制,动作幅度小,主动发力效果比正手差很多,很需要借助来球的力量,此时内能涩性胶皮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