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最近那篇keep的爆料文章
1. 读完文章我关注了公号,意外发现keep是该号第一篇文章。出于同行好奇,我给作者留言:开业第一篇,why keep?现在作者keep前员工的身份基本公开了,文章抛出了很多内部人才能知道的试错细节,但我认为这些内容还不构成商业机密——想想知乎上有多少这样的内部人「宏大叙事」?
2. 作为一个商业报道的编辑,我不喜欢用一个模糊的「裁员」场景或者是anyone性质的群众演员的离职故事作为开场,带着读者进去到「这家公司正在facing big trouble」这样的情境。要写裁员就必须交代数字。否则,「裁员」一说会对被报道公司造成很大的杀伤力。至于后一种处理方式,是非常无聊的所谓非虚构写作小伎俩罢了。
3. 作者用很大篇幅在讲keep app在DAU和内容变现上的瓶颈焦虑,爆料团队多方尝试无果,由此批评公司资源浪费、CPU思路混乱etc.
对创投圈观察了10年之后,我对「流量」这个词已经审美疲劳,并且越来越讨厌「唯流量论」,由此带来的行业集体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很多产品运营者的理性判断,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上,搞错功能开发试错的优先级。这个问题对成长期的公司更要命,比如keep,它会被粗暴怀疑是不是过早遭遇了天花板,在创业思路上被一撸到底。
看到阶段性的流量瓶颈,判刑之前,请正经评估一下现有DAU/MAU数量级对应的真实价值。比如2亿下载量和400万的DAU对keep真的means nothing么?
4. 事后看,大方向上主打PGC,才奠定了keep的内容壁垒,同时也是keep形成专业健身品牌的底气所在。从这个话题延伸一步,创始团队拒绝过早考虑商业化,专注于建立内容和品牌壁垒,何错之有?
Keep的内容变现中,广告是一个最简单的东西,付费精品课以及很多新的内容形式(短视频、百科、直播)都与keep的服务场景并不违和,但都处在萌芽阶段,案例的观察价值有限。很巧,最近我们针对keep的阶段性成长也写了篇盘点特写——【keep的加减法】,但选择对app流量变现这一par暂且不表。
5. 个人认为,keep两块延伸战略(已经执行了将近两年)——运动品牌和线下运动空间,更值得深入研究,比如早期的选品思路,踩过哪些坑,如何能在成本控制和经验成长节奏上收放自如,对于成长期的新经济创业公司,有很强的案例价值。这个阶段的公司,确实应该更全面地评估针对变现命题「我手里有哪些有用的牌」。遗憾的是,这篇爆料文章中对这块儿用的篇幅则相当有限,而且充满很初级的逻辑推断,更像局外人。
6. 起初,我们很容易想到,上述这两块延伸业务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模式很重,是keep的零经验区,运动品牌不乏强大的竞争者,而门店生意从规模化复制的角度,至今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的案例……但实地采访后,我认为keep靠已经建立的品牌影响力去发展实物商品,是有机会的。比如瑜伽周边的几个单项产品在京东的销量都在榜首,跑步机几个月买了六万台,都是还不错的数据。
每天在内容补贴和流量转化上撒20万元,先抛开正确性不谈,对独角兽公司来说还需要大惊小怪吗?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笔钱如果用来开kerpland,理论上可以一天开一家!所以,互联网产品和传统线下产业,到底孰轻孰重??
keep现阶段并不存在和大牌的直接竞争。它还太小,在试探品牌变现价值,快速扩大收入规模,甚至是考虑先期盈利,让自己活下来。健身相关的服饰配件和食品产业,竞争再红海,也没到容不下一家keep的地步。没必要拿未来可能存在的竞争局面,过早的彻底否定创业公司的机会。相反,以这些大品牌的收入和利润率模型,去评估keep这个市场的空间,以keep的品牌力量做杠杠,大有可赚。
另外,keep品牌切入运动商品的思路——帮助小白入门,在营销上有其独特性。这一块,keep还会面临很多机会(陷阱)选择,但总之想象空间是丰富的。
7. 文章苦口婆心罗列了keep「流量弱鸡」的方方面面之后,文末发出天问并自问自答:keep对应是消费者的一个弱需求。这块儿是我最想「呵呵」的。
开篇用模糊的裁员信息显示公司即将悲剧,中段给出大量运营试错爆料,最终以「弱需求」彻底否定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的创业思路——这几个关键环节加总,这正是微信野号10w+爆文的典型吃相。(想想,同样的内容在知乎有很多,为啥没火 ?)后面那些着急求转发的大号的典型吃相,更让我鄙视。笔者是创作者小白,视角局限,而你们的专业媒体判断和媒体责任又在哪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