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拉松运动里有职业选手,但更多的是大众选手,也就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2. 从不跑步或者跑量很少的普通人,也有可能完成,但会很痛苦,也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那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跑者,最终去击打这个运动游戏的boss(马拉松)呢?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试练期、养成期、挑战期
一、试练期:开始培养跑步习惯
如果你有运动基础,比如打球、健身、骑行等等,那么你跑起步来相对容易,21天~30天养成习惯是没问题的。前提是要下定决心,执行计划。
新手跑者4周习惯养成计划
注:仅做参考,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增减次数,但距离不要增加
周期 | 训练内容 | 训练重点 |
---|---|---|
第一周(起始周) | 一口气完成第一个5公里 |
慢跑,慢到可以边跑边唱歌
可以走跑结合,但中途不能停下休息 建议在周一~周四完成,剩下时间用来恢复 |
第二周(过渡周) | 完成2次5公里 | 周三1次,周六1次 |
第三周(加强周) | 完成3次5公里 | 周二1次,周四1次,周六1次 |
第四周(调整周) | 完成2次5公里 | 周三1次,周六1次 |
经过4周稳健且到位的执行,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安全无痛地完成。
但是否通过这4周的训练爱上跑步,就要看你与跑步的缘分了。
二、养成期:成为一个真正的跑者
阶段一只是缘份的试练。阶段二,才进入养成期。这个阶段剩下的要么是确认自己喜欢,要么是有不得不跑的理由。那无论因为什么留下来,养成期的重点都是「加大跑量」和「安全无伤」。
1. 加大跑量,也不是无节制的。
每周的训练量不要超过上一周的10%。
比如,试练期的最大周跑量是15公里(3次5公里),那么养成期的第一周总量不要超过16.5公里(3次5.5公里),如此类推,跑步次数不增加,增加单次跑步距离。
2. 完全无伤,是重中之重。
虽然跑步是没有器械参与的运动,但仍然存在不小的受伤概率。
拿大家最担心的「伤膝盖」来说,如果你的跑的太快(心率过快)、跑量过大、不做跑前的热身与跑后拉伸,或者鞋子选的不对,都可能造成膝盖压力过大。
跑量渐进式增加的原则上面讲过了,这里再强调一下心率、热身与拉伸与跑鞋的选择。
1)心率
遥想上一次关注「心率」还是高中时。有一次我顶着高烧去上学,路上还买了药。到校后把药吃了,第一节课就被紧急送到了诊所。因为我吃了会过敏的青梅素,导致心率骤升。
长大以后,也会在某些疯狂的加班时刻感觉心脏要蹦出来了。相信这些经历大家都会有一些。
跑步作为一种运动,也必然会导致心率加快,如果过快就会产生危险。由于我们大部分人从学生时代就没有长跑的经历,多数都是在校运动会上体会100米、200米、4x 100 米、4x400米这些短距离项目,所以天然地会认为跑步就应该拼尽全力,导致很多初跑者在自行训练时总是一口气冲出200米,然后感觉心脏快跳出来了。其实是不对的。
全长42.195公里的马拉松决定了它是一项以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比拼的是谁的续航更久(大众跑者都谈不到和他们比拼,重点应该放在安全完赛上)。那么,保持相对低心率,才是更安全经济的跑法。
如何控心率?有人会说是不是得买一块运动手表啊?
如果你当下就有一块能监测运动状态的手表,自然再好不过。但跑步初期,没有这种设备也完全不会有影响。手机足够,凭体感也可。
手机虽然不能监测心率,但可以跟踪配速。keep、悦跑圈、咕咚都可以。配速,即每公里用时多少,能反映运动强度。一般而言,对于初跑者来说,每公里6分30秒以上的配速就是心率安全的。
再配合上体感,达到边跑步、边聊天的状态,就是对应足够安全的心率了。
养成跑步习惯后,就会对数据执着起来了,这时再买手表不迟。按监测的精确程度与领域专业度,我推荐购买的次序是:专业运动手表(如高驰&佳明)> 华为&小米运动手表 > 苹果手表 > 运动手环
2)热身与拉伸
几乎所有的新手跑者都不爱做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这两个就像家里的隐形家务一样,有的人看不见,有的人看见了也不重视,长期下来家里乱七八糟,影响心情与感情。
这两项真的很重要。不热身,关节没打开、没润滑,肌肉僵硬,直接起跑相当于强制开机,总是积攒着风险的;不拉伸,肌肉就是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肌肉疲劳和损伤。长期不拉伸,还会影响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受伤风险加大。
这里我只强调热身与拉伸的重要性,至于相关动作,视频平台到处都是,自行寻找吧。
当然,少数人天生机能好,热身和拉伸不做也没有受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
3)再说说跑鞋
几乎所有运动都需要专业的装备,但跑步可能是需求量最少的。当然专业衣服会提升运动舒适性,但只有鞋和安全有关。
但初跑者不必急于买非常专业的跑鞋,跑鞋由于其专属的功能性通常不能兼顾通勤,所以在确认自己已经爱上跑步之前(或者不得不跑)先不用买鞋。
在低强度(低速度和短距离)的养成期,当下有什么运动鞋(只要不是篮球鞋)都可以先跑起来。
同样,这里也不介绍跑鞋的选择,视频平台到处都是。衣服、帽子、袜子、手表都一样,可以缓缓买之。
4)可能还要说下跑姿
在我刚跑步时特别在这个,甚至花了大量时间在网上找「正确的、优美的跑姿」,但跑过了5300多公里,十几场马拉松之后,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跑姿是结果」,或者直白地说大部分人不需要刻意练习跑姿。
如果你初期跑姿不太好看(注意我不用「不正确」),多半是因为肌肉力量不足所导致。好比一幢房子用了不坚固的材料,势必会在风雨飘摇的夜晚晃动起来。那怎么办?
房子可以换材料,你的身体也可以,只不过需要时间来换。跑量上来了、跑步规律了,肌肉自然得以强化,相当于换了材料。
如果你还能主动去做力量训练,那么perfect了。
另外,请记住:没有正确的跑姿,只有适合你的跑姿。精英马拉松选手,跑姿难看,甚至「不正确」的大有人在,感兴趣可去搜索:法拉赫、川内优辉、安藤友香。
每个人的养成期时间不同,有的人2个月就可以,有的人可能需要半年。但每个跑者都会迎来自己的「确认时刻」——认定了跑步会成为自己的终身爱好与生活习惯。
过了这个临界点,会主动地学习跑步知识、关注跑步领域的新鲜事,甚至产生了参加人生首马的想法。
那么,恭喜你,进入备赛期。
三、挑战期(备赛期):击杀马拉松前的准备
备赛期,顾名思义,是为了一场马拉松比赛准备的周期。随着中国马拉松市场的扩大,这里的人和事,以及伴随而来的内容开始井喷。照比疫情前,我们的跑者接触正确的跑步比赛、学习科学的跑步方法、感受马拉松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家的水平提升的也就越来越高效。
所以,备赛期到底用多久,没有公认的说法。我这里,还是保守一点,给出安全的周期。
如果你的目标是半马比赛,备赛期是3-6个月;
如果你的目标是全马比赛,备赛期是6-12个月。
有人会问,我的养成期时间不算在内吗?这个完全因人而异,不可教条。如果你从养成期已经为了比赛而准备了,那当然可以算。
那么,备赛期和养成期会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比赛目标来训练,这涉及到周期、跑量、强度,计划以及比赛策略的安排。
以全马比赛为例。
周期:用6个月备赛是比较安全靠谱的。
跑量:每月200-300公里是可以保证大多数人无痛完赛的,这需要自己来平衡工作、生活与跑步。
强度:强度要分成时间强度和速度强度,用快于目标成绩的配速跑10公里算是强度,用慢于目标成绩配速跑25公里也是强度。强度,是影响比赛过程是否舒适的重要指标。仅有低强度训练,也能完赛,但可能会痛苦一些。周期内加入适当的高强度训练,跑起来会更从容一些。
计划:只有目标,没有计划,就难去执行。备赛计划就是自己的训练方案。你可以制定严谨的课表,像学生时代上课一样去完成,也可以随性一点去跑。但总归要跑出量、跑出规律、跑出效率。
关于备赛期的方法,真的没法子给参考了,流派众多,方式各异。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匹配自己的生活节奏来进行。
等你真的到了这一阶段,就应该具备了寻找方法的渠道,以及基本的判断力了。这里我就不多言了。关于从训练到参赛,我在另一个回答下也有详细阐述,可以作为加餐食用。
以上,罗嗦数千字,希望能为广大对马拉松感兴趣的「普通人」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希望每个看到此回答的朋友都能爱上跑步,希望我们能在马拉松的赛道上相遇。
感谢跑步,感谢马拉松,让我们此刻有了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