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4016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2024餐饮增量
藏在「出海」和「下沉」
2024年,中餐品牌出海热情空前高涨。
饮品方面,奈雪的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出首店;茶百道在海外已落地4城8店;库迪咖啡进入美国市场,霸王茶姬马来西亚门店突破130家……头部品牌自不必说,就连茶话弄这样的腰部品牌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24年在多伦多开出了4家门店。
餐企方面,外婆家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开出首店;袁记云饺、绿茶餐厅等也计划在北美拓展业务;海底捞首次进驻了中东市场,在阿联酋开设了海底捞门店,并计划在纽约、洛杉矶开更多店;紫燕百味鸡布局澳洲;杨国福麻辣烫加速出海,重仓东南亚;新荣记海外首店在日本东京正式落地;小龙坎海外门店数量已达到70多家……
不少业内观点认为,中餐出海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2024年,亦成为中餐出海的冲刺年。 内参甚至写过一篇文章,许多中国餐饮品牌在出海新加坡的过程中,凭借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成功地融入了当地市场。同时,也给当地的市场带来了创新与竞争。
当然,开拓国际市场并非易事。品牌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消费习惯不同和供应链问题等挑战。在海外落地成功的关键,是能够精准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并根据当地特色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
推荐阅读:
内参编辑部: 出海相当于二次创业。消费者的文化差异、供应链资源的不同,以及员工团队文化的差异等,都是摆在中国餐饮品牌面前的严峻挑战。
内参编辑部: 对于已经、正在、想要出海的新茶饮品牌来说,能否解决三个挑战,对品牌的海外掘金之路至关重要。
与「出海」相对的,是另一种增长策略——「下沉」。
2024年,一线城市的餐饮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餐饮增速分别为-3.5%、-3.6%、3.0%和1.3%。
北京和上海这两大一线城市,率先拉响了餐饮业的警报。2024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同比暴跌88.8%;上海更惨淡,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利润亏损了7.7亿元。
随着一二线城市餐饮市场的高度饱和,许多品牌在这些地区难以实现爆发式增长。相较之下, 县城及下沉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
曾经「高高在上」的星巴克,如今几乎已成为县城标配。财报显示,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有一半的新增门店都位于低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
喜茶开放加盟后,扩张迅速,部分县域市场的销售增长甚至超过400%。古茗在新线城市「攻城拔地」的成功路径,正被越来越多品牌复制。
县城中产正在「看齐」一线生活,巨大消费潜力再加上县城本身的低房租、低人工等因素,未来可能会吸引越来越多餐饮品牌加速「向下」。
然而,下沉市场并非毫无挑战。消费者更加注重实用性与性价比,品牌需调整产品结构和运营模式,贴近本地化需求。同时,在县城市场建立品牌忠诚度,可能比一二线城市更加耗时,品牌需要更长时间培育口碑。
推荐阅读:
内参编辑部: 全新的下沉市场画像正被重新描绘。下沉消费群体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只比价格的低价党,而是有可支配的钱,有充足时间,还有浏览短视频和直播的生活习惯的群体。
内参编辑部: 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正在快速释放。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
内参编辑部: 下沉的本质是升级。下沉市场的消费崛起向品牌端提出了新的需求。这是机遇,是挑战,也是迫使品牌升级的过程。
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机会
沉下去,意味着品牌必须接受更为细分、复杂的下沉市场需求,对其产品和运营模式进行调整;走出去,则要求品牌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两者看似对立,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 品牌能否明确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对于主打性价比或广泛消费需求的品牌,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可能更具吸引力。通过调整价格、优化成本和贴合本地化需求,这些品牌能迅速打开市场,并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
对于主打特色文化和品牌调性的餐饮企业,国际市场则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借助海外市场对中国美食的好奇心和热情,这些品牌能以独特性取胜。
这背后,都是品牌深挖内在潜力、审视未来发展的契机。无论是「沉」还是「走」,最终目标都是在适合自己的市场中深耕细作,找到增长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