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在粤北乡村寻找左联星火:相关文献展暨学术交流活动在韶关乐昌举行

2024-03-02社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黄智颖

图/彭剑波 熊灿坚(除署名外)

今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94周年。

3月1日,【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文献展(以下简称「文献展」)开幕式暨「左联」代表人物学术交流活动在韶关乐昌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举行。

「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下乡服务)发起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凌锋,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黄斌,省政协副秘书长洪晓龙,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朱国鸣,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林晨,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少荣,韶关市政协主席胡海运,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以下简称「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及「三师」志愿者代表、「左联」后人及学者出席活动。

重拾烽火中的「左联」记忆

在展览开幕式上,金鸡小学学生朗诵了曾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的「左联」代表人物洪深、穆木天、许幸之等人的作品;女高音歌唱家、广东省政协常委崔峥嵘现场演唱了由许幸之作词的名曲【铁蹄下的歌女】,深沉旋律流淌出爱国的热忱。

随后,许瑞生等领导为文献展揭幕。

展览设在韶关乐昌坪石镇管埠村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旧址,这里存续着一段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上世纪4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南粤高校为维系民族教育不堕,迁徙粤北艰苦办学,师生们以茅椽蓬牖为校、瓦灶绳床为家,赓续中华文明之火种。

在此阶段,多位左翼文化人士执教于此,用进步文艺观念影响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驱散前路多艰的阴霾,投身爱国救国的道路。

据「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张羽介绍,展览分为「序言」「舞台上的救亡激情」「诗以言志 歌以咏怀」「画笔与刻刀下的战火烽烟」「中师与‘三师’」五大部分。

展览以翔实的文献史料重现抗战时期戏剧家洪深,导演、画家许幸之,现代诗人穆木天,翻译家彭慧,画家符罗飞,雕刻家唐英伟等「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坪石任教的历史场景。

「在华南研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志愿者们从‘左联’人物生平、贡献等方面扩大阅读,梳理出可用于展览呈现的档案、手稿及作品等史料。」张羽说。

首次系统梳理「左联」代表人物的「粤北年谱」

活动当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上,许瑞生表示,他经过长期研究,初步形成了【从多伦路、香港到管埠村:左翼文化人抗日战争时期在粤北教学和艺术活动档案】等学术成果。

「粤北抗战时期的教育历史与上海、广州、香港沦陷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他发现,抗战时上海、广州沦陷,不少左翼文化人避难香港或重庆、桂林。香港失守后,部分左翼文化人辗转至粤北偏僻的乡村,继续教书育人。

为了更准确地再现历史时空,许瑞生收集档案、书信、回忆录等大量史料,首次系统梳理出唐英伟、彭慧、洪深、许幸之等多位「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的年谱及在此期间诞生的文艺成果,在宏观层面构建起「左联」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从而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空白,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与视角。

他还通过今天仍能查找到的大量当年粤北植物标本,结合上述代表人物的文字、画作等,还原历史情景,为历史文脉的挖掘整理以及当代「绿美广东」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例如,最早参加「左联」的49位盟员之一的许幸之,在粤北任教时受聘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社编导委员,马思聪是他的同事。

1943年1月28日,许、马二人一起在管埠的乡野散步,两人非常默契地讨论欧洲文学、绘画和对音乐的理解。看到四周红叶的景色,有所感触,觉得不如就把住的村叫「红叶村」……后来,许幸之留下了写生画作【红叶山村】。

许瑞生通过分析保存至今的、1942年至1943年在中大管埠校址采集的200多号植物标本,推断许幸之画作的「红叶」,应该是生长在草林间的野漆与乌桕,是粤北常见的变色树种。

「左联」群英后人发来感言

许幸之后人、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原馆长许国庆,上海市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副研究馆员俞宽宏,著名导演张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原副研究馆员王坚,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谢筱珣、文学院林磊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主持学术交流活动。

该活动得到了多位当年「左联」代表人物后代们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许国庆从父亲在中华艺术大学执教绘画科、加入「左联」的经历讲起,梳理许幸之在中山大学的执教生涯。许幸之曾在此参与排演戏剧【妙峰山】【寄生草】【戏剧春秋】,并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

他说:「我父亲在坪石有两大收获,一个是和马思聪结识为好友,他们在林间小道漫步,谈音乐、诗歌与戏剧;另一个是认识了我母亲,二位于1944年举行婚礼。」

洪深之女洪钤,唐英伟的侄女唐玲玲都致信祝贺。

洪钤在信中写道:「我是1941年父亲在国立中山大学任职时,在广东坪石出生的,那是我此生‘心往之’的地方。」她认为,举办这个活动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珍惜,意义很大。

唐玲玲则表示,广东曾有众多学校在烽火中坚持办学,这样的活动能把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挖掘且讲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前辈的故事。

「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表示:「此次活动构建起‘左联’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延伸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内涵,赋能粤北红色文旅的高质量发展。」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势能

寒风料峭,蒙蒙冻雨难掩人们缅怀先烈的爱国热情。在广东韶关乐昌坪石镇的新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内,许瑞生等一行为卫梓松雕像献上鲜花,纪念这位在抗战中不屈殉国的「坪石先师」。

在韶关乐昌坪石一带,「左联」星火投映粤北的历史记忆正被慢慢唤醒。塑像小广场旁边,还保留有「新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办事处旧址」。

旧址特意将建筑的断壁残垣保存下来,游人从布满青苔的门槛、台阶及两处凹陷,不难推测该建筑应为两居室。最新研究发现,画家符罗飞在任职该学院期间,在信件中填写的住址便是此处。

2019年6月,「三师」志愿者在此发现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院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从而启动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遗址遗迹和历史场景修复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研究和活化利用。

近年来,省政府、省政协立足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明确华南研学基地是鲜活的思政课堂、统一战线的教育基地及中国乃至世界学科史的溯源地;把建设华南研学基地作为我省推进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据悉,韶关乐昌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发掘保护了天文台旧址、广同会馆等120多处历史遗址,接待来自包括粤港澳及国际游客在内的研学者超30万人次。

此外,基地还将与古驿道、绿道、碧道等体系联动,实现遗址与古驿道和其他历史文化游径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新村古码头的对岸,从前革命师生在渡头往来的身影化作滔滔江水,一幢四层的民宿小楼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