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全国首座超170米,能耗建筑在广州投入使用,年发电量可达65万度

2024-12-12社会

全国首座超170米近零能耗建筑启用:科技创新还是炫技?

你见过会自己「发电」的超高层建筑吗?最近在广州就搞了个大新闻:一栋高达170米的楼,不仅能节能,还能让阳光帮它「挣钱」。听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但说到底,这事儿的核心问题还是:它能真正推广吗,还是个噱头?12月6日,中建四局在广州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宣布了一座名为「中建四局科创大厦」的大楼投入使用。这栋楼一年能发65万度电,还能减碳350吨,可听着再厉害,百姓关心的还是——这些技术,什么时候能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事情得从它的背景说起。2024年,全球都在喊「碳中和」「绿色发展」,各行各业都得想办法降能耗、减排放。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能源需求量大,建筑耗能更是个「大胃王」。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建得是漂亮,可耗电量也吓人。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单是空调、照明、电梯这些,就能占到能耗的一大半。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各大建筑公司都在琢磨怎么让建筑变得更「聪明」,既省电又环保。于是,中建四局站了出来,用一栋「近零能耗」的超高层建筑,来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

这栋楼位于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名字叫「中建四局科创大厦」。说白了,它就是个科技展示平台,但它的亮点可不少——从屋顶到幕墙、从电梯到照明,几乎每个角落都用了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它不仅一年能节电400万度,还能减少碳排放2090吨,相当于55万棵树的吸碳量。这样的数据确实挺惊人,但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事情的其实很简单:压力大,任务重。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要求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自然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经济发达,高楼大厦多,能耗问题更是个大难题。

中建四局肩负了任务:能不能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搞出点新东西?于是,他们决定在广州建一栋「近零能耗」的超高层建筑,试图用技术创新来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这栋大厦的设计,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最高的标准:不仅要节能,还要能「自给自足」。换句话说,不仅要少用电,还要自己发电。于是,各种高科技的节能技术都被堆了上去。

不过,这种「全武装」的节能建筑,设计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因为要实现「近零能耗」,光靠传统的节能技术根本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创新。中建四局在设计阶段就遇到了许多难题,比如太阳能设备的位置怎么摆,建筑通风怎么设计才能最大化利用自然风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让这栋楼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技术实验室」。

从设计到建成,这栋楼的故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时间回到几年前,当中建四局提出要在广州搞这么一栋「近零能耗」大楼的时候,质疑声就没少过。有人说,这种超高层建筑本身就耗能巨大,怎么可能做到「近零能耗」?也有人担心,这些技术是不是只能用在这种「样板工程」里,普通建筑根本用不了。

为了打消这些疑虑,中建四局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在技术研发和测试上。比如,他们首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了「太阳能烟囱」和「冷巷」设计。这些听起来很高深的技术,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太阳能烟囱的核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帮助室内通风和降温;而冷巷则是通过特殊的建筑布局,让自然风穿过建筑,达到降温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少用空调,多靠自然风。

除此之外,大厦的屋顶和幕墙上还装了大量的光伏发电设备。这些设备一年能发65万度电,相当于300多户普通家庭的年用电量。与此同时,大厦里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也都做了智能化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不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有人质疑,这栋楼的建造成本是不是太高了,普通建筑根本用不起?还有人担心,这些新技术的维护成本会不会太贵,导致长期使用的性价比不高?这些争议,一直伴随着项目的推进。

2024年12月6日,中建四局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栋耗时数年的「近零能耗」超高层建筑终于揭开了面纱。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来自建筑行业的专家、媒体记者、政府官员都对这栋大楼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大厦有几个关键亮点值得一提:

节电能力惊人

:大厦一年能节电400万度,相当于减少了2090吨碳排放。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这相当于55万棵树一年的吸碳量。

自发电系统

:屋顶和幕墙装满了光伏发电设备,一年能发65万度电。这些电足够支持大厦一部分日常运营,还能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

智能化管理

:大厦内部搭建了一个物联网管理系统,所有的能耗数据都可以实时监控。这个系统还能利用AI算法,自动优化能源使用效率。

不过,亮点归亮点,问题也不少。比如,这些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能经受住长期运营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这些高科技的节能技术,什么时候才能大规模推广到普通建筑中?

这栋大楼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中国在超高层建筑节能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它的建成,不仅展示了中建四局的技术实力,也为未来的绿色建筑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不过,这栋楼更大的意义,可能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超高层建筑也可以是节能的,而不是耗能的代名词。

当然,如何让这些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于普通人,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像这种「堆满黑科技」的大楼,造价和维护成本都不低,要推广到普通建筑中,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网友热议】

这栋大楼的启用,在网络上也引起了热议。一些网友的评论很有代表性:

网名「老广一枝花」说:「一年发65万度电?听着挺厉害,但这造价得有多高,回本得多久啊?」

网名「绿能小达人」感慨:「这技术要是能用在普通住宅就好了,天天喊节能减排,咱家电费可没降过啊!」

网名「建筑老炮」则较真道:「太阳能烟囱和冷巷听着新鲜,但真能替代空调吗?广州夏天40度的时候,靠自然风能行?」

网名「低碳小市民」幽默地说:「大楼这么节能,不知道以后租金会不会也‘节约’点?」

网友们的评论,既反映了对这栋大楼的好奇,也暴露了大家对它实际效果的疑虑。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栋「近零能耗」的超高层建筑,究竟是科技的突破,还是一场噱头式的炫技?普通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住上这样的节能建筑?如果这些技术只能停留在「样板工程」里,那它的意义又在哪里?靠一栋楼,能否真正撬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变革?这可能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